《结构化学基础》自初版以来,经历六年多时间的使用,已确认基本上适合师范专科学校三年制的教学要求,近几年大专院校有关的系、科也有使用本教材的。这说明这本教材有一定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绪言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结构
§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2.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3.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4.测不准关系
§1—2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定态薛定谔方程
1.定态薛定谔方程
2.定态薛定谔方程的算符表示式
3.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和标准条件
§1—3 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应用实例——一维势箱中运动的粒子
§1—4 氢原子与类氢离子的波函数
1.氢原子与类氢离子的薛定谔方程
2.氢原子与类氢离子薛定谔方程的一般解
3.氢原子与类氢离子薛定谔方程解的讨论
§1—5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示法
1.w与r和w2与r的关系图
2.径向分布图
3.角度分布图
4.空间分布
§1—6 中心力场模型和原子轨道
§1—7 原子轨道能与能级次序
1.原子轨道能
2.能级次序
§1—8 电子自旋
1.电子自旋问题的提出
2.自旋波函数和自旋轨道
3.泡利原理与多电子波函数
§1—9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2.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1—10 多电子原子的量子数和原子光谱项
1.多电子原子的量子数
2.原子光谱项概念
3.由电子组态确定光谱项
4.洪特规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共价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2—1 引言
§2—2 价键理论的要点
1.价键理论的要点
2.价键理论对某些简单分子结构的解释
§2—3 氢分子离子和共价键的本质
1.氢分子离子的薛定谔方程
2.氢分子离子的量子力学近似处理——线性变分法
3.积分Sab,Haa和Hab的意义
4.氢分子离子的能量曲线
5.氢分子离子的波函数和共价键本质
§2—4 分子轨道理论
1.分子轨道理论要点
2.1CAO-M0三条件
3.分子轨道的类型、符号和能级顺序
§2—5 常见双原子分子结构
1.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2.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2-6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7 杂化轨道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2.等性s一ρ杂化轨道及有关分子的结构
3.不等性s一ρ杂化——NH3和H2O分子的结构
4.某些d-s一ρ杂化轨道
§2-8 离域丌键和共轭分子的结构
1.丁二烯分子的结构
2.苯分子的结构
3.离域丌键的形成条件和类型
§2-9 分子图及其应用
1.电荷密度、键序和自由价
2.分子图及其应用
§2-10 多中心键和缺电子键简介
1.三中心σ键
2.缺电子键
§2-11 原子簇化合物简介
1.原子簇的定义及类型
2.惠特的三角面多面体骨架电子对理论
3.唐敖庆关于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9n一L)规则
§2-12 分子对称性初步
1.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2.点群
3.点群的确定
4.分子对称性的应用
§2-13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共轭多烯电环化反应的实验规律
2.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3.前线轨道理论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配位场理论和络合物结构
§3-1 络合物价键理论
1.络合物的共价和电价配键理论
2.络合物的内轨与外轨配键理论
§3-2 晶体场理论
1.中心离子d轨道能级的分裂
2.晶体场中d轨道的能级及电子排布
3.晶体场稳定化能
4.分裂能(△)的大小和配键的共价性
5.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3-3 络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
1.分子轨道理论大意
2.配位场理论小结和络合物化学键理论的比较
§3-4 σ-π配键
1.羰基络合物
2.络合物
3.d一ρ配键——磷酸分子的结构
4.氮分子络合物及其活化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分子的电性、磁性和分子光谱
§4-1 偶极矩、极化率和分子结构
1.偶极矩和极化率
2.极化率与介电常数的关系、偶极矩的测定
3.偶极矩和分子结构
§4-2 磁矩、磁化率和分子结构
1.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率
2.磁化率的测定——磁力天平法
3.分子的磁矩
4.顺磁磁化率与分子结构
5.反磁磁化率与分子结构
§4-3 核磁共振和顺磁共振大意
……
第五章 晶体结构与结晶化学
附录
元素周期表
本书自初版以来,经历六年多时间的使用,已确认基本上适合师范专科学校三年制的教学要求,近几年大专院校有关的系、科也有使用本教材的。这说明这本教材有一定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师范专科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对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要不要学习一些最基础的结构化学知识,在80年代初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反映在教学计划中有的列为必修课,也有的列为选修课。在当时要坚持开这门课和编写相应的教材,无论是本书的两位编者和出版社的有关编辑,都是要经受各种考验的。事实上确实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现在第二版终于出版了,这说明坚持实践是何等的重要。实践出真知,这是千真万确的。我深信两位编者是深有体会和感受的。
第二版是1989年11月完成审稿的,要求在保持教材使用层次较为合适、内容份量较为恰当的前提下,作适当的删改和扼要的补充,侧重简要补充新的理论观点和相应的基本知识,并要注意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成就,这些要求在第二版中是体现出来了,并且篇幅也较合适。两位编者和有关的老师是尽心尽力了。
编书这件事,对于内容要求编写得深和专的,只要充分掌握学科发展动向和自己有足够的科研实践的素养,应当说一般还是容易做到的。然而编写一本大专层次的,像结构化学基础这样的教材,又有学时、字数等的限制,就并不那么容易。这里重要条件是不仅自己要有相当的学术水平,而且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否则,决无成功的可能。两位编者是长期努力这样做的。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