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中文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主要民族 汉族
古称 西羌
州委书记 王定邦
外文名 HaixiMongolianandTibetanAutonomousPrefecture
别名 海西自治州、海西州、海西
地理位置 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北部
气候类型 高原大陆性气候
下辖地区 43个乡镇(街道)、392个村(社区)
方言 北方官话、藏语、蒙古语
邮政编码 817000
地理坐标 东经90°006'~99°042'、北纬35°001'~39°020'
地区生产总值 842.55亿元(2022年)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地,两汉时今海西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若羌国”。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海郡,今海西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东晋后期,今海西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谷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公元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境内,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角厮啰势力范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

明初,今海西为安定、阿瑞、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至此,成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辖今海西地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庭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住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属之。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公元1915年),改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上隶青海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驻地迁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5月21日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图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图册(2)1988年4月19日,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1999年海西州辖2市(格尔木,德令哈)、3县(都兰、乌兰、天峻)、3个行政委员会(茫崖,冷湖,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4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的31.23万人。

2001年2月21日,撤销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设立怀头他拉镇;撤销郭里木乡,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撤销天峻县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撤销都兰县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撤销乌兰县巴音乡,并入茶卡镇。

2002年底,海西州辖3个街道、14个镇、27个乡,263个村(牧)委会、32个居委会。2003年底,海西州辖8个街道、14个镇、27个乡,277个村(牧)委会、63个社区居委会。

2018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茫崖行政委员会和冷湖行政委员会,设立县级茫崖市。

行政区划

区划概括

截至2021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辖3个市、3个县、1个委员会。

区划详情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区划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区划图3个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茫崖市。

3个县: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

1个委员会:大柴旦行政委员会。

行政区 面积 人口
德令哈市 27613平方千米 6.0万人
格尔木市 123460平方千米 10.7万人
乌兰县 10784平方千米 3.9万人
都兰县 50000平方千米 5.3万人
天峻县 20000平方千米 1.8万人
冷湖行政区 21000平方千米 2.1万人
大柴旦行政区 34000平方千米 1.3万人
茫崖行政区 32000平方千米 2.9万人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人口数据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4》,截至2003年底。总面积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其中三个行委根据青海省民政厅2001年资料。

自然环境

行政区 面积 人口
德令哈市 27613平方千米 6.0万人
格尔木市 123460平方千米 10.7万人
乌兰县 10784平方千米 3.9万人
都兰县 50000平方千米 5.3万人
天峻县 20000平方千米 1.8万人
冷湖行政区 21000平方千米 2.1万人
大柴旦行政区 34000平方千米 1.3万人
茫崖行政区 32000平方千米 2.9万人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人口数据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4》,截至2003年底。总面积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其中三个行委根据青海省民政厅2001年资料。

位置境域

地形水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邻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位于东经90°006'~99°042'、北纬35°001'~39°020'之间,是青甘新疆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 公里,总面积30.07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5.17%。

气候特征

海西州的地形主要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东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格尔木市附近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是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口是出入西藏的重要关隘。

自然灾害

海西位于青海省的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在柴达木盆地内,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独特,四季不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常年干旱、多风、少雨。年平均气温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7毫米,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降水都集中在5月到9月,其中凉爽湿润的7、8月份是前往海西旅游的最佳时段。

自然资源

2017年6月8日08时56分,在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北纬33.54度,东经91.19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17年6月14日03时38分,在青海省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北纬33.54度,东经91.20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

2018年07月18日17时33分23秒,在青海海西州直辖区(北纬37.5度,东经94.58度)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2018年9月09日07时49分,在青海海西州直辖区(北纬37.40度,东经95.18度)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19年1月9日21时55分,在青海海西州直辖区(北纬38.22度,东经94.75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11]

动物

矿产

海西共有野生动物19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类和省级保护的海西海西有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分别为:雪豹、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骆驼、白唇鹿、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雉鹑、黑颈鹤、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黑熊、石貂、荒漠猫、猞俐、兔狲、麝(所有种)、马鹿、藏原羚、鹅喉羚、棕熊、岩羊、盘羊、鹈鹕、黑颈鸬鹚、岩鹭、天鹅、其他鹰类、隼类(所有种)、雪鸡(所有种)、血雉、藏马鸡、蓝马鸡、灰鹤、蓑羽鹤、鴞形目。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分别是:鸬鹚、苍鹭、灰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鼻麻鸭、班嘴鸭、环颈鹤、鱼鸥、棕头鸥、戴胜、百灵科、毛腿沙鸡、西藏毛腿沙鸡、赤狐、沙狐、香鼬、艾虎、豹猫、麝鼠。

植物

海西矿产资源富集,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截至2013年已发现各类矿产103种,产地1626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为80.5万亿元。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湖盐、钾盐、硼、锂、镁盐、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铁、铅锌、金、银、钴、铜、石棉、石灰岩、硅灰石等,其中湖盐、钾盐、镁盐、锂、锶、石棉、芒硝、石灰岩矿藏储量居中国首位,溴、硼储量居第二位。

土地

海西共有野生植物173种。主要药用植物有麻黄、锁阳、芦苇、枸杞、大黄、狼毒、龙胆等27种。主要用材植物有云杉、圆柏、胡杨、怪柳、白刺等8种。主要牧草植物有早熟禾、扁蓿、柄茅、沙拐枣、野葱、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45种。主要固沙植物有白刺、怪柳、枸杞、罗布麻、麻黄、沙棘、胡杨等18种。主要食用植物有锁阳、野葱、蕨麻、阔叶独行菜、灰条等11种。主要纤维植物有罗布麻、马兰、狼毒、芨芨草等10种。主要酿造植物有白刺、枸杞、沙棘3种。

水利

海西土地面积30.0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9万公顷,占0.1%;可利用草场面积1043.37万公顷,占32%;林地面积4.84万公顷,占0.15%。三项之和约为总土地面积的32.25%,其余为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盐沼等,占全州土地面积的67.75%。

海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约为3.05万公顷,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87.3%(全为水浇地)。西部地区(格尔木、大柴旦、冷湖、茫崖)有耕地面积0.44万公顷,仅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2.7%。从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看,海西畜牧业用地少,农业耕地和林地比重低。

人口

全州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流域面积大约500平方公里,[12]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余条。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一亿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达木河、疏勒河、格尔木河、鱼卡河、呼伦河、乌图美仁河、党河、沱沱河、哈勒腾河、巴音河、木里河、诺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乌苏河等16条,淡水湖泊21个;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亿立方米。

全州水资源总量为73.118亿立方米,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由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丰富的水资源为全州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

海西州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大于1万千瓦的河流23条,蕴藏量125万千瓦,可建装机容量大于500千瓦的水电站39处,总装机可达35.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9亿度。已有小水电站32座,装机容量7.61千瓦。

政治

人口

海西海西

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46.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3万人。按城乡分,乡村常住人口10.22万人,减少0.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36.58万人,增加0.37万人,占全州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8.16%,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2022年,年末户籍人口40.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按城乡分,乡村户籍人口11.94万人,减少0.23万人;城镇户籍人口28.40万人,增加0.26万人,占全州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70.4%,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男性人口20.44万人,减少0.01万人;女性人口19.90万人,增加0.04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6.69‰,比上年下降1.2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4.48‰,比上年下降0.67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21‰,比上年下降0.61个千分点。[3]

民族

2010年末,汉族人口为322996人,占66.0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66342人,占33.99%。其中:蒙古族27043人,占5.53%;藏族53498人,占10.93%;回族65828人,占13.45%;土族9953人,占2.03%;撒拉族4665人,占0.95%;其他少数民族5355人,占1.1%。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80642人,增长了33.2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9560人,增长了31.2%。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由34.35%下降到33.99%。 

党委领导

政府领导

州委书记:王定邦

州委副书记:汪山泉[13]、乔亚群[14]、张纳军、詹茂伟[15][16]

州委秘书长:高永红[17]

政协领导

州长:乔亚群[18]

副州长:张银廷、 董晋林、鲁旦主、宋积晟、胡颖琦、李天林[19]

经济

主席:李科加

综述

第一产业

2022年,全年生产总值突破800亿,达到842.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4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89.89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04.22亿元,下降3.3%。三次产业比重为5.8:70.0:24.2。

202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4%,全年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8.53万人次。

2022年,全年格尔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德令哈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3]

第二产业

2022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4.25千公顷,较上年减少1.16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13千公顷,较上年增加0.21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87千公顷,增加0.14千公顷;青稞种植面积10.11千公顷,增加0.19千公顷;藜麦种植面积2.83千公顷,增加0.57千公顷;豆类种植面积0.1千公顷,减少0.09千公顷;薯类植面积0.21千公顷,减少0.27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3.12千公顷,较上年减少1.37千公顷。其中,油料5.6千公顷,减少0.13千公顷;药材28.55千公顷,减少1.44千公顷(其中枸杞28.27千公顷,减少1.44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1.4千公顷,增加0.05千公顷;青饲料7.37千公顷,增加0.2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9万吨,较上年增产196吨;单位面积产量284.67公斤/亩,较上年下降2.25公斤/亩。

2022年,全年牛存栏34.94万头,羊存栏282.18万只,生猪存栏3.78万头,家禽存栏8.95万只。全年牛出栏10.21万头,羊出栏152.19万只,生猪出栏5.32万头,家禽出栏8.61万只。全年猪牛羊禽肉类产量4.42万吨,生牛奶产量3725.6吨,禽蛋产量840吨。[3]

第三产业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9%,国有企业增长5.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7.9%;按门类分,采矿业增加值下降8.9%,制造业增长2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9%;按产业分,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9.7%,盐湖化工产业增长35%,黑色、有色金属产业下降9.2%,新能源产业增长7.1%,油气化工产业下降5.9%,煤化工产业下降19%,特色生物产业下降0.5%。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1.33亿元,同比增长3.4倍。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48.4%,股份制企业548.56亿元,增长3.4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1亿元,增长35.7%;按门类分,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2.04亿元,同比增长48.9%,制造业492.16亿元,增长4.5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7.13亿元,增长97.6%。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43.53元,同比减少14.6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44.47%,同比提高28.83个百分点。

2022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1.35亿元,同比增长1.9%。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3户,同比增加8户。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1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8倍;竣工面积1.92万平方米,下降52%。[3]

文化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0.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2.8%。按门类分,采矿业投资增长20.3%,制造业投资增长3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4.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下降1.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49.1%,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87.7%。

国内贸易和旅游 

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8亿元,同比下降5.0%。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39.93亿元,增长3.6%,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41.45亿元,下降1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5.91亿元,下降5.1%(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58.74亿元,下降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7亿元,下降3.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77.19亿元,下降4.7%;餐饮收入4.19亿元,下降10.9%。网络零售额完成6.56亿元,同比下降20.3%。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实现2.12亿元,同比增长128.9%。

2022年,全年累计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45万户,同比增长3.2%;新增市场主体5825户。企业注册资本2136.34亿元,个体工商户资金总额57.52亿元。2022年累计共登记外商投资企业64户,注册资本9.02亿元。

2022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95.05万人次,同比下降52%。其中,国内游客695.05万人次,下降52%;入境游客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84亿元,同比下降48%。

对外经济 

202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6.1亿元,同比增长89.1%,其中,出口总值5.93亿元,增长92.7%。其中,碳酸钠出口值2.2亿元,增长50倍、焦炭出口值1.15亿元,下降50%、金属锂出口值1.6亿元,增长5.15倍、枸杞出口值0.16亿元,下降35.5%;进口总值0.17亿元,增长14.7%。    

2022年,全年与东盟、非洲、日本、欧盟、韩国为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值分别为2.1亿元、0.88亿元、0.82亿万元、0.68亿元、0.58亿元,分别占外贸总值35.3%、14.4%、13.5%、11.1%、9.5%。  

2022年,全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3.65亿元,增长30.3倍;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2.45亿元,增长5.4倍。

交通和邮电 

2022年,全地区累计完成铁路货物运输3009.96万吨,同比下降2.2%。高速公路1546公里,公路运输客运量56.11万人,客运周转量0.86亿人公里,公路运输货运量3709.60万吨,货运周转量56.08亿吨公里,客货运总周转量56.11亿吨公里。民航全年累计完成运输起降2288架次,旅客吞吐量16.05万人次,货邮178.9吨。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2096.37万件,同比增长7.7%。邮政业完成函件业务6.17万件,包裹业务0.63万件,快递业务157.44万件,快递业务收入0.57亿元。2022年实现4G网络全覆盖,建成5G基站165座,行政村网络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1.3万户,同比增长6%;固定电话用户18.73万户,增长4.3%。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6.3万户,增长8.8%。互联网普及率111.2%,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02.3%。

财政和金融

2022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15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91亿元,增长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31.57亿元,增长96.4%。其中,增值税50.45亿元,增长107.4%;企业所得税23.67亿元,增长290.9%;个人所得税1.80亿元,增长17.4%;资源税37.29亿元,增长73.1%;城市建设维护税7.97亿元,增长61.0%。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16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教育支出15.92亿元,增长28.3%;科学技术支出0.51亿元,下降38.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22亿元,增长9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61亿元,增长7.3%;卫生健康支出15.71亿元,增长34.3%;城乡社区支出30.75亿元,增长60.2%;交通运输支出7.42亿元,增长163.4%。

2022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25.50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11.42亿元,增长15.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11.69亿元,增长59.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9.47亿元,同比下降2.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70.60亿元,增长17.7%;企(事)业贷款余额308.87亿元,下降5.8%。

2022年,保险市场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42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94亿元,增长0.1%;人身险保费收入5.48亿元,下降3.5%。全年保险赔付额3.75亿元,同比下降5.8%。其中,财产险公司赔付2.54亿元,下降6.2%;寿险公司赔付0.76亿元,增长9%。[3]

交通

海西州保护文物海西州保护文物海西州截止到1990年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它文物古迹66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塔里他里哈遗址 热水墓群 加羊墓群
考肖图墓群 下柴开遗址 希里沟城址
香日德城址   鲁茫沟岩画   巴哈莫力沟岩画

机场

塔里他里哈遗址 热水墓群 加羊墓群
考肖图墓群 下柴开遗址 希里沟城址
香日德城址   鲁茫沟岩画   巴哈莫力沟岩画

公路

社会

州境内有两座民航机场,分别是德令哈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有航班往返成都、西宁、拉萨、北京等地。

教育科技

茶德高速公路、柳格高速公路、德小高速公路在州境内交汇,交通便利。

海西交通海西交通

青藏铁路过境,设有德令哈站、格尔木站等火车站。

青藏、青新、敦格等国道干线公路在州内构成环形公路交通网;青藏铁路横贯州境536公里;格尔木机场开辟有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济南——青岛航线。

2018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14952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2865.18万吨,同比增长14.3%,周转量75.37亿吨公里,增长25.1%。公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231.23万人,下降3.6%,周转量3.36亿人公里,下降3.5%。全年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3.6%,其中货运周转量完成165.37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完成40.56亿人公里。航空运输起降4213架次,旅客吞吐量(运输量)36.7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运输量)2116吨。[20]

文卫体育

民生社保

2022年,全年取得科技成果39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23项,专利成果11项,基础应用科学成果1项,品种成果4项。海西州专利授权量557件,有效发明专利328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件,实用新型授权517件,外观设计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02件,增长率8.5%。全年商标申请1213件,注册件数1125件,商标有效注册量7535件,同比增长13.3%。

2022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4%,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97.5%,较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3%。全州各级各类学校174所(不包括青海油田子弟学校),其中:普通高中1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6所),初级中学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初级中学10所),小学42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91所,中职2所;共有在校学生82836人,其中:中职在校生724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475人,初中在校生16374人,小学在校生35349人,特殊学校在校生56人,在园幼儿16338人;共有教职工6470人(专任教师5342人),其中:中小学共有教职工4452人(专任教师4130人),特殊学校教职工18人(专任教师13人),幼儿园教职工1833(专任教师1038人),职校教职工167人(专任161人,双师型教师56人)。[3]

资源安全

2022年,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全年出版杂志4.56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杂志1.13万册;出版报纸697万份,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112万份。

2022年,全年新增国家健将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45人。参加青海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青海省第四届全民健身大会共获奖120块。其中,金牌50块、银牌42块、铜牌28块。参加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组篮球项目获得(青海赛区)第二名。[3]

旅游

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83元,同比增长5.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48元,增长5.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7元,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18,持续缩小。

2022年,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292元,同比增长3.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48元,增长3.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658元,增长4.9%。2022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4%,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29.0%,农村30.3%。

2022年,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5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9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06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3万人。全年基本医疗保险41.51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74万人,较上年末减少0.43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77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4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73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7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77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13万人。年末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48户2790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477.58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39户3979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107.1万元。

2022年,年末共有养老服务机构34个,其中,敬老院8个,老年人福利中心8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个;儿童服务机构1个。社会服务床位725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625张;儿童服务床位100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46个。[3]

荣誉

海西州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西州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6%。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90.9%、97.5%。全州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完成黄河流域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147.6公顷。营造林10.96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8.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25.6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45.14%。年末有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212.9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41.11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71.86万公顷。林地面积249.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森林公园2个,面积2.34万公顷。湿地公园5个,面积4.24万公顷;国家重要湿地6个,面积53.4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748.95万亩。全年全民义务植树102.71万株。

2022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1起,下降12.07%;死亡51人,下降17.74%。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28起,下降22.22%;死亡27人,下降27.03%;受伤47人,上升34.28%;全年消防共接警824起,其中火灾扑救237起,抢险救援177起,社会救助130起,公务执勤266起,反恐排爆0起,其他14起,共出动队伍738队次,出动车辆1597辆次,出动人员8667人次。抢救被困人员156人,疏散被困人员1388人,抢救财产价值2261.50万元,保护财产价值3694.39万元。[3]

词条图册

长江源

海西景点海西景点(2)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的格拉丹东冰峰西南侧的冰川,其海拔为6548米,分南北两条半弧形冰川。南北支冰川长分别为12.5公里、10.1公里;宽分别为16公里、1.3公里。冰川尾部有5公里和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川巨大晶莹,四周群峰壁立银装素裹、云遮雾饶。冰川融水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河——沱沱河的原流,位于东经90.7′,北纬33.28′。属格尔木市辖区——唐古拉山区。长江源和黄河源、澜沧江源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昆仑山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昆仑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地位,是华夏儿女的寻祖地,也是神话传说的会聚中心和仙山圣地。

贝壳梁

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东南方向的一片荒漠地带。

科肖图自然风景区

位于都兰县城西南40公里,海拔3600—4200米。

谢哈那当风景区

位于都兰县府东25公里处,两处大约6平方公里。

虾聚峰

虾聚峰屹立在都兰县东南200多公里沟里乡境内幽静的江门沟,平均海拔4400多米,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重要资料。

都兰国际狩猎场

都兰国际狩猎场分巴隆、沟里两个狩猎点,坐落在县境的西南135KM和153KM处,分别占地1900公顷和25000公顷,猎场海拔3000—5000米,属昆仑山余脉布尔汗布山区。

雅丹地貌

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南八仙和牛鼻子梁一带,有一历经千百年风蚀而形成的地貌。它由各种奇形怪状的泥岩组成。

大柴旦温泉

大柴旦温泉位于大柴旦镇北10公里处的达肯达坂山。泉水温度一般在80度左右。

褡裢湖——可鲁克湖、托素湖

位于德令哈市西南30公里处,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一淡一咸水域相通,人称“褡裢湖”。

柏树山

哈里哈图原始森林哈里哈图原始森林(2)位于自治州首府德令哈以北。

哈里哈图原始森林

距乌兰县城东北青新公路约15公里处是哈里哈图原始森林旅游区。

金子海

位于乌兰县城西南约80公里处,面积0.45平方公里。

扎群神山

在天峻舟群有座雄伟的神山叫扎群山。

天峻山

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布哈河南面的天峻山,为环湖13名山之一。距县城20公里。是风景独特的夏季游览胜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