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沈奕斐(SHEN Yifei),女,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副教授,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07-2009年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家庭研究、性别研究、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及研究。目前主持“城市老年人参与子代育儿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国家社科项目。 [6]
代表作有《透过性别看世界》《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China in the ‘Post-Patriarchal Era’:Changes in the Power Relationships in Urban Household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ociety.” 《赛博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等。[6]
1992年9-1995年9月 震泽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沈奕斐
1995年9-1999年7月 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政治系(本科)
1999年9-2002年7月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2002年7-2004年9月 香港中文大学女性学(学士后文凭)
2005年9-2010年7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2002年,中国首届“女性学”研究生班成员。该班由美国密歇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合办。
2005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07年9月-2009年1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2年7月-2003年,7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助教
2001年11月-2003年5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执行秘书
2003年5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 副秘书长
2003年7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讲师
2007年-至今,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与人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23年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2021年7月,由芒果TV打造的中国首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播出。2021年8月13日,担任节目助恋团的综艺节目《90婚介所》定档在B站播出;[7][8]2021年8月24日,《眼见》的五位文化专家围绕公演主题,进行发散畅聊;依据每组哥哥的创作手记,解读其创作意图及背后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将从艺术的思想性、人类的想象力等范畴,形成具有思考深度的话语输出。[9]9月3日,参加的泛知识脱口秀节目《新知懂事会》定档在“快手新知”官方直播间播出。[10]9月29日,参加的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定档在芒果TV播出。[11]12月25日,参加的素人单口喜剧综艺节目《集合!开心果》定档在东方卫视播出。[12]
2022年2月10日,参加的综艺节目《大侦探第七季》定档在芒果TV播出。[13]3月2日,参加的综艺节目《没谈过恋爱的我》定档在优酷播出。[14]7月2日,参加的综艺节目《遇见友情人》定档在东方卫视播出。[15]8月,喜马拉雅发起的“一起聊聊吧”十周年特别企划。[16]11月1日,参加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2》定档在芒果TV播出。[17]
2023年1月19日,参加的综艺节目《大侦探第八季》定档在芒果TV播出。[18]2月26日,参加的综艺节目《发光吧,大女生》定档在抖音播出。[19]4月23日,参加的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第九季》定档在东方卫视、优酷播出。[20]
2005年,参加第十届中国Sexuality研究的年度会议(1996-2005):中国“性”研究的起点与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第一版块Sexuality的概念,并在sexuality在中国板块中作主题发言:《下半身的文化自觉——从社会性别角度谈性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上海市妇女研究发展大会,由上海市妇联主办。沈奕斐
2006年8月15日,参加在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培训楼召开的"妇女/的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成立暨妇女/社会性别学学术研讨会";8月19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该论坛的主题为"和谐世界 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在该论坛上,本人作为社会性别研究学者,在“媒介与女性”主题论坛上做:"赛伯空间中的性﹑社会性别与反本质主义政治"发言;10月28-29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性研究”研讨会,做了:“主流与边缘的距离”的主题发言。
2007年1月5-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举办的“在大学课程中贯穿性与社会性别的内容”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本人在该会议上作了“性与社会性别:一种整合的思考”的主题发言。
2008年4 月,在哈佛大学组织召开了“反思中国发展”的研讨会,在会上,本人做了“从家庭主义到个人主义”的主题发言,并在会后与刘志军合作写了会议综述,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7月;(美国波士顿)6月, 在旧金山参加海外青年学者论坛,做评论。
2009年6月-29日,参加复旦大学召开的“社会性别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做“‘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与社会性别平等历程分析”主题发言;7月17-19日, 在北京参加“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基于全球的、跨国的及各国的现实与视角”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做“父权制之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性别不平等机制的变迁”主题发言,并在大会总结时做分论坛总结发言;7月,组织社会学年会中“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分论坛,并在该论坛上发言“父权制之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性别不平等机制的变迁”;在“中国家庭及其研究:六十年变迁和延续”论坛上做“核心家庭的神话——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家庭结构变化的再思考”主题发言;7月23-26日, 参加“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并当选理事(南宁);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大学参加“多元视角下的公民身份与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即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四届北京年会,在会上做:“家庭身份、家庭角色与亲属关系认同——中国城市个体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主题发言。(北京)
2010年6月,在“生存性智慧”: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学术研讨会发言:科学的悖论:以科学育儿为例(上海);7月 在中国社会学年会上,组织“中国发展道路与社会性别”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言: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该文获当年论坛论文一等奖(西安);同年, “Filial Piety in Today’s China” was presented at the 2010 workshop on "Asia Without Borders," held at Yonsei University, Seoul, Korea, which was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generous support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nd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CP)." (韩国首尔);10月,在“职业女性工作·生活平衡”中日国际研讨会(北京)上作从生活工作平衡到事业与爱平衡的理论转变”;11月,“The Dilemma of Filial Piety: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the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laws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was presented at the AAA (美国人类学年会)panel —Chinese kinship and family(美国新奥尔良)。
2011年4月,“The Dilemma of Filial Piety: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the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laws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was presented at the ASA (美国老年学年会)panel —Chinese aging society (美国旧金山);5月,在“中国影像未来国际峰会:暨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2011年会”发言:城市的性别:视觉文化课程的教学法研究(上海);6月,“Filial Piety,Love, and Power”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motion in everyday life ” (波兰 卢兹);10月, “Different Interests of Education, Unequal Future of Children”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rizons of Future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 Theories, Methods, Applications” at Nordic Centre,Fudan University(上海);10月,在“中国的家庭变迁和公共政策”国际会议上发言: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与女性作为个体的崛起(南京);12月10-11日,参加“香港、北京、上海家庭研究工作坊”发言并评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家庭研究中心);12月16-19日,在“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发言:被娱乐的女性:八卦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2005年, “和谐社会与妇联组织”课题的第二负责人,该课题是上海市2005年机构改革13个重点课题之一; 负责“全球化与女性发展”项目,该项目有雅芳公司赞助,持续三年;参与“2005年上海市妇女就业情况调查”,该课题由张乐天教授主持;参与“生育的故事”课题,该课题由张乐天教授主持,正在做资料分析。沈奕斐
2006年,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体系研究”课题第二负责人,该课题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资助;负责“中国特定政治领域的性别主流化:政治参与、法律状况与社会保障”,该课题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资助。
2007年, 进入主流的性别社会学研究网络——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子网络,负责人
2009年, 上海市女教师情况调研,上海市教育工会项目
2010年, 上海家校互动情况研究,复旦大学青年学者项目
2011年, 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共有财产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05年 《下半身的文化自觉——从社会性别角度谈性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载于《中国“性”研究的起点与使命》(Discu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xing”: The Elements and Mission of Sexual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潘绥铭 主编 ,性学万有文库 ,高雄‧万有出版社‧台湾,2005年12月。
2007年,撰写“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一章于《女性学导论》,该导论由祝平燕等主编,武汉大学2007年出版。
2007年,撰写“性别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章于《性别社会学》,该导论由祝平燕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出版。
2008年,“在科学与传统之间——‘生育的故事’课题报告之一”,发表于《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该书由张乐天、邱晓露、沈奕斐主编,上海社会学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009年,“赛博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发表于《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
2009年 “个体的崛起:社会变革的新视角”(书评),发表于《复旦人文社科学刊》(英文版),2009年9月。
2009年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Vol.31,No.9,2009年第六期(12月)
2009年 “谁的平等?谁要平等——推介《婚姻平等的意义》”,《中国家庭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编)第四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
2010年,社会政策中的“家庭”概念——以上海市世博大礼包政策为例,《社会科学》,2010年12月,总第364期。
2010年, 个案金字塔阵 ——质性研究的“科学主义”尝试,《质性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四期)。
2010年 撰写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参政”,发表在《社会性别概论》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 “后父权制时代”——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谭琳、周颜玲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
2011年,China in the “Post-Patriarchal Era”:Changes in the Power Relationships in Urban Household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ociet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SCI), vol. 43, no. 4, Summer 2011, pp. 5–23.
2011年,“个体化与年轻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例”,《中国道路与社会发展》,王爱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时间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
2005年3月 |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8年8月 | 《中国特定政策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 |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
时间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
2005年3月 |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8年8月 | 《中国特定政策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 |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1年 | 复旦大学十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之一 |
2010年 | 《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获2010年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
2010年 | “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
2009年 |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变迁》,获2009年社会学年会论文二等奖 |
2005年 | 香港中文大学女性学学士后文凭班(即研究生班)三等奖 |
2005年 |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获上海市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 |
2005年 | 《性骚扰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其应对措施》获上海市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
2001年 | 复旦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
2000年 | 复旦大学摩托罗拉奖学金 |
1999年 | 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
1999年 | 复旦大学法学院优秀学生工作者 |
1998年 | “复旦人杯”复旦大学学生学术论文一等奖 |
1997年 | 人民奖学金三等奖 |
1997年 |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
1995年 | “复旦人杯”复旦大学学生学术论文新人奖 |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1年 | 复旦大学十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之一 |
2010年 | 《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获2010年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
2010年 | “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
2009年 |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变迁》,获2009年社会学年会论文二等奖 |
2005年 | 香港中文大学女性学学士后文凭班(即研究生班)三等奖 |
2005年 |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获上海市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 |
2005年 | 《性骚扰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其应对措施》获上海市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
2001年 | 复旦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
2000年 | 复旦大学摩托罗拉奖学金 |
1999年 | 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
1999年 | 复旦大学法学院优秀学生工作者 |
1998年 | “复旦人杯”复旦大学学生学术论文一等奖 |
1997年 | 人民奖学金三等奖 |
1997年 |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
1995年 | “复旦人杯”复旦大学学生学术论文新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