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前言
苦命的孩子
混乱的年头
月昏星暗夜
又一个混乱的年头
抗日队伍
新年新岁
人民的勤务员
娶新妈妈
一年级小学生
在阴暗的日子里
奇怪的客人
光荣的任务
一本“天书”
奶奶的“女儿经”
软骨头和硬骨头
两个小通信员的死
挖掉敌人的耳目
枉费心机的奶奶
从胜利到胜利
两只金牙的故事
走出家门
一场风波
四十天的变化
第一个职务
奶奶之死
一双坏军鞋
见义勇为
当了区干部以后
难忘的一天
发动老长工
在第一次党员会议上
爱护伤病员
留在困难的岗位上
在黎明前
挑起千斤重担
给敌人以打击
敌人的报复
做最坏的准备
阴暗的早晨
在敌人面前
光荣之死
附录
后记
自从妈妈死了之后,胡兰姐妹俩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这一来,可给两个老人增添了不少负担,也增添了不少烦恼。爱兰生来就爱啼哭,哭起来没完没了。胡兰本来是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如今也爱哭了,特别是妈妈刚死了的那些天,动不动就流眼泪,一看到妈妈用过的那些东西就哭,看到大门口撒下的那一长溜荞麦皮①也哭,真个是天天起来泪洗脸。她知道从今以后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小心眼里怎能不难过呢?白天啼哭也还罢了,有时候夜里也会把爷爷奶奶哭醒来。有好几次,胡兰睡到半夜三更,忽然想起病着的妈妈来,就迷迷糊糊爬起来,推着身旁的奶奶道:“妈妈你吃个梨吧!吃了梨就好啦!”当她弄明白自己是睡在奶奶房里,记起妈妈已经死了的时候,忍不住就会哭起来。每逢这时候,被推醒的奶奶和被惊醒的爷爷再也睡不着了。爷爷一袋接一袋抽烟;而奶奶则是不住声地长吁短叹。老两口就这样一直熬到天明。
眼看着两个没娘的孙女儿哭哭啼啼,眼看着胡兰她爹一天天消瘦下去,老两口怎能不痛心?怎能不烦恼呢?而更加使人烦恼的是世事动荡不安,时局一天比一天紧张,阎锡山的反共措施也一天比一天毒辣,搅害得老百姓们简直没法过日子了。那时,虽然红军还没有过黄河,可是官家人说红军的探子已经偷偷过来了。今天说,凡是南方口音的就是红军探子;明天说,穿破烂衣服的就是红军探子;后天又说,身上带着红手绢和红布条的就是红军探子;后来连衣服上有红布补丁的,系红裤带的,以至口袋里装着红头火柴的……全都算成红军探子了。阎锡山下令悬赏捉拿红军探子,命令说:“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警察局、侦缉队、城防军……到处乱抓乱捕,文水城的监狱里挤得水泄不通。南门外城墙根底天天在枪毙人。四门上经常悬挂着血淋淋的人头。
这一来,可把老百姓害苦了。人人自危,白天黑夜都在提心吊胆。领不到“好人证”①的人,连村子也别想出,胡兰爷爷倒是领到了“好人证”,不过是“三角证”②,出了村还是照样到处受检查,受盘问。三、六、九下曲镇逢集,爷爷也不敢去赶了,称不下咸盐只好吃淡饭,打不下煤油只好不点灯……遇上这种倒楣年月,有什么法子呢?可是就躲在村里不出去,也不得安生啊!差不多天天有官家人来扰害:有来清查户口的,有提着马棒来要临时军费的,还有过路队伍在这里“打尖”的……这些人一来,村子里就乱了,要吃要喝,要粮要款,三句话答不对就是一马棒,真个是闹得鸡飞狗跳墙。那时候,差不多天天有从祁县车站开往西山里去的队伍路过这里。他们声称是去“剿匪”,说一定要阻截红军过黄河。早在前一年,阎锡山就在黄河沿岸,修筑了好多碉堡,派兵重点把守。如今把主力部队也调到黄河岸上去了。
这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六四年。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曾排印了数百册样本,分送给刘胡兰烈士的家乡云周西党支部、文水县委会、山西省委、原晋绥边区的领导人,以及刘胡兰烈士生前友好和有关单位征询意见。各级领导和熟悉刘胡兰烈士生平的同志们,在百忙中对该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进行了修改。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又重新付排,并已打出了清样,但一直未能出版。
原因很简单:在“四人帮”统治文艺界,推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的那些黑暗年代里,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以任何艺术形式表现真人真事。他们的“旗手”还下达了这样一道懿旨:“……就是刘胡兰,也还是不要写真人真事!”这样一来,所有以前歌颂女英雄刘胡兰的那些话剧、歌剧、叙事诗、连环画等艺术作品,便统统被压到了五行山下。这本未正式出版的《刘胡兰传》,当然也就夭折了。
在揪出“四人帮”之后不久,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决定要尽快出版这本书,我想趁出版之前再校改一遍,尽可能减少一些错误、缺点。但由于其他工作缠身,一直拖到现在才算告一段落。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难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体会,趁此机会一并写出来求教于读者和同志们。
山西省文水县,有个云周西村,村子坐落在晋中平川里。这原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如今却变成个有名的地方了。
云周西村是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烈士的故乡。她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这里是她和敌人斗争的战场,也是她英勇就义的地方。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就在她故乡的村南,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一进纪念馆的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块汉白玉碑,正面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八个大金字: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对她短短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她革命功绩的崇高评价。
碑的背面,刻着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纪念馆的院子很宽大,院子里栽满了花草。正面是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大厅,院子两旁是曲折的走廊和陈列室。在陈列室里,陈列着有关烈士生平的各种史料、遗物;公审凶犯的照片,以及党政军民各团体和国际友人们赠送的挽联、花圈、赞词。另外还陈列着全国各地以“刘胡兰”命名的各个先进集体的决心书、誓言、报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