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语,意为“四”。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道蛙锁呼尔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世代相因,游牧于嫩江两岸,成为杜尔伯特部。
清初,1648年(清顺治五年),将杜尔伯特部改设杜尔伯特旗,隶属哲里木盟。
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将杜尔伯特荒段靠近中东铁路安达站一带划归安达厅。同年10月,于多耐站(今东吐莫东南)设置杜尔伯特沿江荒务行局,开始出放时、和、年、丰四段荒地,后为泰来设治局辖地;
1927年4月设置泰康设治局,又新放民、康、物、阜四段。实行旗县分治。
杜尔伯特旗隶属黑龙江省管辖。
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 1日,将泰康设治局改为泰康县。隶属黑龙江省。
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
1940年5月,撤销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伪旗公署迁至泰康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杜尔伯特旗划归嫩江省管辖。
1946年4月,旗、县分设,泰康县政府驻泰康镇;杜尔伯特旗政府驻巴彦查干(王府)。县、旗均隶于嫩南行政区。同年5月,改由嫩江省管辖;8月2日,撤销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旗政府驻泰康镇。
1947年2月至9月,隶属黑嫩联合省第四专区,黑嫩联合省分开后,仍隶属嫩江省。
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1954年8月,改属新设之嫩江专区。
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设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委员会仍驻泰康镇。
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曾一度撤销,改由齐齐哈尔市领导。
1984年—199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下辖县
1992年8月21日,划归大庆市领导。[10]
2000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各乡镇为:泰康镇、胡吉吐莫镇、烟筒屯镇、他拉哈镇、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敖林西伯乡、巴彦查干乡、腰新乡、江湾乡、绿色草原牧场虚拟乡 。
2001年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泰康镇、烟筒屯镇、胡吉吐莫镇、他拉哈镇,江弯乡、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腰新乡、巴彦查干乡、敖林西伯乡。面积6054平方千米。将135个行政村调整为82个。[11]
2019年11月25日,泰康镇更名杜尔伯特镇。[12]
截止2019年10月15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下辖5镇、6乡:杜尔伯特镇、胡吉吐莫镇、烟筒屯镇、连环湖镇、他拉哈镇、一心乡、克尔台乡、江湾乡、敖林西伯乡、巴彦查干乡、腰新乡。[13]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风景(4)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下游东岸。西邻泰来县,西南与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南与肇源县毗邻,东靠大庆市,北与齐齐哈尔市、林甸县接壤。位于北纬45°23ˊ—45°59ˊ,东经123°47ˊ—125°45ˊ。全县总面积6003平方公里。[10]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质构造属于松辽台向斜,位于松辽凹陷带西部阶梯带平台上。基底由大断裂带与中央凹陷带相对拱起的断块构成,从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基底之上覆盖着巨厚的沉积层。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层构造特点是:第三系泰康组为灰、灰白色砂层,含砾石及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沉积厚度62—94m。与第四系形成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为盆地覆盖层。上部为黑色腐殖土、黄土和松砂层,下部为灰褐、黑色粘土。底部为灰白、黄灰色砂层和砂砾层,沉积厚度118m左右。[10]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上,距省会哈尔滨市212公里。境内起伏的沙岗、荡漾的湖泡、盐碱低地及纵贯的嫩江河滩构成了主要地貌。[10]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中纬度,位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向温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点是春季风大,气候干燥;夏季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天气温和,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常有早霜;冬季少雪,由于被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在其影响下常刮偏北风,天气寒冷。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面宽广,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异常丰富,全县水域面积占松嫩平原总水面的30.7%。境内各个流域径流主要是来自于天然降雨,春季有少量的融冰融雪径流,河流洪水一般是由暴雨形成,主要集中在7—8月份,境内主要的水源为嫩江、乌裕尔河、双阳河。枯水季节主要在春季,部分河流会出现断流的情况。[10]
嫩江干流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部流过,境内流长146.7Km,形成二道河、二道江、三道河子、后新小河子、石毡铺小河子等5个较大的河汊,年均来水量为32—285亿m3,其中可利用量15—20亿m3。乌裕尔河在此呈无尾状漫流,形成大小湖泡58个和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流域面积达到7.25万hm2。1985年以来先后建成4条人工河流,全长70Km。[10]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江水泛滥的低湿地上,分布着以湿生植物小叶章为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植被。在中部、北部和东部地区低平地上,常常形成不同程度的盐化、碱化草甸土,其中分布着羊草,星星草群落。由于微地型变化,经常在其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合体,其组成主要为羊草、星星草,碱泡周围多生长碱蓬、碱蒿和芦苇等。中部沙岗上分布着地带性植被,多为贝加尔针茅群落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调查统计全县共有水生植物29科73种,其中经济植物有芦苇、香蒲、菱角等,全县年产商品苇15万吨以上。
陆生植物分属60个科189属304种,其中饲用植物l44种,占草场植物的47.4%,主要有羊草、兴安胡枝子等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年产优质牧草30万吨;药用植物主要有防风、甘草、柴胡、桔梗、龙胆、知母、苦参、黄芩、百合、沙参、玉竹、茵陈等103种,占植物种总数33.90%。作物以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杂豆、水稻为主。人工牧草以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生长良好;人工造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樟子松、榆树、柳树、沙棘、锦鸡儿。[10]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于古北界,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和松辽平原亚区。总体上该县的野生动物资源物种丰富,数量较多,总体呈下降趋势,个别动物资源出现恢复的趋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4)鸟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鸟类149种,隶属16目36科,非雀形目有86种,占所有鸟类58%;雀形目63种,占所有鸟类42%。有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动物,例如丹顶鹤。
鱼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主要鱼类有51种,分属于12科。
兽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共有兽类5目、9科、23种,占全省兽类总数22.5%。在建国以前该县的动物资源特别丰富,具有黄羊、狍子、狐、貉、獾等经济动物和珍稀濒危动物种,经常以群集的方式出现,数量和种类较多。这些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由于食肉类动物减少,使小型啮齿类动物数量增多, 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性,各种鼠类等不但危害农作物,破坏草原,同时还会传染疾病。
两栖和爬行动物类:本县两栖动物l目、3科、4种。爬行动物3目、3科、3种。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有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11个乡、镇地下都有石油、天然气蕴藏。尤以敖林西伯乡、白音诺勒乡、他拉哈镇、胡吉吐莫镇为多。地面上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盐、碱、硝、砂等。
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29031人,比上年末减少2597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16144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0.0%。全年出生人口526人,出生率为4.0‰;死亡人口941人,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3.2‰。[6]
县委书记 | 王大勇[3] |
县长 | 张家文[3] |
县委书记 | 王大勇[3] |
县长 | 张家文[3] |
2020年,加区生产总值41.1亿元,同比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0.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856元。
2020年,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295人,同比增长7.3%。参加失业保险5378人,同比上涨127.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9568人,同比增长5.7%。截止12月末,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累计52500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236.9万元,月人均保障标准371元,比上年降低202元。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累计11619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63.3万元,同比增长6.5%,月人均保障标准208.5元,比上年降低126.3元。
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40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70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3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2%。[6]
2020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9161.9公顷,比上年减少129.56公顷,同比减少0.1%。其中,玉米播种面积311公顷,增加269.1公顷;小麦播种面积2702.95公顷,增加905.39公顷。大豆播种面积79166.3公顷,减少3414.88公顷。
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137220.3吨,比上年减少40133.5吨,同比下降22.6%。全年谷物产量10624.8吨,同比增长28.8%。其中,玉米产量2256.1吨,同比增长674.8%;小麦产量8368.7吨,同比增长5.1%。豆类产量125262.4吨,同比下降24.9%。其中,大豆产量117763.5吨,同比下降26.1%;杂豆产量7498.9吨,同比增长1.4%。
2020年,全年牛出栏803头,羊出栏4625只,生猪出栏11879头,家禽出栏83677只,禽蛋产量2037吨,牛奶产量527吨,年末生猪存栏12109头,家禽存栏205193只。[6]
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3.2%,分行业看,制造业下降7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
2020年,加区总专包建筑业企业28家,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32.1%;新增建筑业企业7家,新增产值占全部建筑业产值的44.0%。外省完成产值同比下降25.9%。本年新签订合同140506.6万元,同比增长44.2%。[6]
杜尔伯特草原
杜尔伯特景观(30)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18年,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同比增长58%。从产业结构看,一产完成投资3.68亿元,同比增长30.1%;二产完成投资21.3亿元,同比增长202.9%;三产完成投资9.5亿元,同比下降25.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18亿元,同比下降25.1 %。2018年建筑业产值15719万元,同比下降19.8%。
交通和邮电业
2020年,全年加区邮政业务总量3113万元,同比上升4.7%;通信业营业收入30479万元,同比上升0.6%。旅游人数达96.7万人次,同比下降64.0%,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同比下降73.0%。
国内贸易
受疫情影响,2020年加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2.1%。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9.6%、6.8%、16.0%、28.7%。
对外经济
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0万元,比去年减少61.05万元。
非公经济
2020年,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1.0%。上缴税金3.0亿元,同比下降13.0%。
财政和金融
202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50583万元,同比下降15.8%。一般预算收入21830万元,同比下降19.3%,其中税收收入17896万元,同比下降12.2%,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的82.0%。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53092万元,同比上升49.0%。
2020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76988万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98153万元,同比增长17.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5423万元,同比下降6.3%。[6]
2020年,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7190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及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0%。
2020年,加区共有普通中小学校数9所,中学2所,小学5所,一贯制学校2所,共计在校生人数7293人。[6]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与北京科研所、东北农大、八一农大成功对接,加大农业科研项目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大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型渔业,加大名特优养殖力度;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进行,林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运用。先后引进了“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泥浆造林法、ABT生根粉应用推广技术”等有力推动了科学种林、科学养林、科学护林的成效。
2020年,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1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医院2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71张,卫生技术人员130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91人,注册护士612人。完成诊疗服务65万人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74元。
2020年,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295人,同比增长7.3%。参加失业保险5378人,同比上涨127.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9568人,同比增长5.7%。截止12月末,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累计52500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236.9万元,月人均保障标准371元,比上年降低202元。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累计11619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63.3万元,同比增长6.5%,月人均保障标准208.5元,比上年降低126.3元。
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40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70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3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2%。[6]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与大庆市、林甸县为邻,西与泰来县、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南同肇源县毗连,北同齐齐哈尔市接壤。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泰康镇距哈尔滨市200公里、距大庆市55公里、距齐齐哈尔75公里。滨洲铁路南北贯通境内60公里,201省道穿过境内3乡120公里,嫩江水运线在境内长达146.7公里,铁路、公路、水路等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连接了城乡,沟通了内外。累计投资15.4亿元,开发建设面积35.42万平方米。建成达尔罕立交桥、草原广场、天湖公园等146项公益基础设施。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道路铺装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13.3%、14.9%和19.9%。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改建油路27条430公里,新建红砖路52条303公里,全县硬化路面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853公里,通油路乡镇比例达到100%,通硬化路面行政村比例达到95%。林肇路、让杜路的全线贯通。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早在四、五千年前,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杜尔伯特地区的土著民族是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杜尔伯特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游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蒙古族人民由于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生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特色体系,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涌现了大批的历史名人,流传着古老的民族传说。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蒙地开放,大量汉族人民的迁入,蒙古族和汉族的生产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使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流传在杜尔伯特草原的传说和故事如《罕代》、《萨日朗花为啥是红色的》、《布拉合的传说》等都是这个历史时代形象的记录。伪满统治时期蒙古族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僧俗告统治者的压迫,创作出很多斗争性很强的口头文学作品。
如反抗王公贵族压迫的歌曲“咒骂那公老”,反对去劳工的歌曲“劳工叹”,有革命意义的歌曲“陶格陶”的“嘎达梅林”以及嘎达梅林的故事也传入杜尔伯特草原。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矛头直指僧俗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汉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为杜尔伯特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民歌、故事、东北大鼓书、二人转、大秧歌、相声等也在杜尔伯特地区广泛流传。
新中国建立以后,杜尔伯特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使之得到了更加空前的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将为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14]
那达慕是蒙古族进行游乐活动的盛会。杜尔伯特县的那达慕大会历史悠久清代,这里的那达慕分为“呼苏”(旗)、“奴图克”(区)、“也拉”(乡)三级,均由蒙古族王公贵族们主持。
1956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以后,决定每年秋季举行全县那达慕大会。次年第一届大会如期召开。以后每年那个时候,全县各乡镇农牧民、工人、学生、机关干部都组织代表队参加。外县市也派出竞技代表队前来助兴,逐渐形成了全县各族群众的盛大节日。
除了全县的那达慕大会以外,各蒙古族聚居区每年也都举办那达慕大会。如今那达慕大会内容十分丰富,会上除了项目赛马、射箭、摔跤三项竞技比赛及踢牛膑骨、下蒙古棋、抛、“布鲁”等三项游艺比赛外,还增添了文艺演出、大型团体操、商品交易会、田径、篮球、排球等现代体育比赛项目。
肉食
肉制食品(2)牧区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绵羊肉、山羊肉、牛肉。过去,冬季猎取黄羊、狍子、野猪、野兔、山鸡等做食品,现已少见。牧民宰杀牲畜是有季节性的。农历五月以后,水草繁盛,牛羊已肥,开始宰杀,但不是大量的,随吃随时杀,保证日常肉食即可,一般不杀牛。
传统肉制食品主要有:布合勒:意为“全”或“整个”,是指全羊宴。
肉干:是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在杜尔伯特最盛行。
布胡勒,即整牛、整羊。用整牛待客,规格高,气派大,但不及羊肉鲜美,故不多见了。[15]
奶茶
奶茶也叫苏台切 ,奶茶的种类很多。据文献记载,早在1300年前,就已经有健身止血、治疗失眠症的“酸枣稀饭”;有提高视力和听觉的“嘎仁萨面茶”;有通宣理肺的“西仁宝日玛汤”等等种类的奶茶。而“玉盘茶”、“金字茶”、“西番茶”则是蒙古大帝皇宫中佳茗。蒙古高原可以用来做茶的植物很多,就地取材煮制奶茶,各有千秋。杜尔伯特地区的奶茶,与其他蒙古地区的奶茶不同。
奶茶有解除疲劳,促人兴奋,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而阿巴嘎茶,除了上述功效外,还能治疗感冒等病,是上乘补品和饮料。[16]
奶酒
奶酒,蒙古语称“阿日里”。 奶酒的特点是澄澈醇香,沁人心脾,酒性柔软,口感酸甜。初饮时觉得酒力不大 ,可是后劲很足。一顿能喝一瓶啤酒的人,喝奶酒一公斤以上便会大醉。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健胃、养脾、强骨等功效。蒙古人常把奶酒当药品饮用,能治疗胃病、 腰腿痛、肺结核等疾病。[17]
奶食品
奶食品(2)奶食品主要以牛、羊、马、驼的奶为原料。在牧区,以牛奶为上品,产用量较大,羊奶次之。用马奶、驼奶者少。产奶旺季,奶牛每天挤两次。奶羊(主要是山羊)每天一次。枯草期,奶牛每天中午挤一次,奶羊不再挤奶。刚挤下的奶称鲜奶或生奶,可直接饮用、泡炒米或煮奶茶它是牧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奶食品。把查嘎用锅靠干水分,制成固体状酸奶,称“阿嘎如勒”,对肠胃消化不良等症有奇效。[18]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饰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蒙古族服饰(2)对于蒙古族服饰,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著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男子多喜欢穿兰色和棕色,妇女则喜穿红、绿、天蓝色的,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棉、皮长袍用棉布领或绵羊羔皮领。长袍外套马夹,以整幅彩色绸缎系腰,不垂穗,佩带火镰、蒙古刀。刀有刀鞘,并有象牙筷子或驼骨筷子一双,用银、白铜、青铜镌花制成,用绒丝链挂在“套海”(一种金属饰物)上。腰佩火镰、蒙古刀、烟荷包、烟袋、白布手、巾等。头顶的蒙古帽,多为绵羊羔皮或狐皮制成。冬季,衣袖外套有绵羊皮套袖。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韁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丽,腰带上还要挂上 “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蒙古族男女皆穿软统皮靴。皮靴多为高统,也有半统的。皮靴样式的区别还表现在靴尖上,有上卷的、半卷的和平底的。上卷适合在沙漠里行走,半卷的适合在干旱草原,而平底的则适合穿越湿润草原。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19]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境内自然资源从未受过污染,被欧盟及国内绿色食品认证组织誉为“绿色净土、天然宝石”,“绿珍珠绿豆”、“富硒大米”等20余个绿色品牌享誉海内外。境内不但拥有大草原、大湿地等自然景观,而且还有众多古文化遗址,每年都有近百万中外游客到此观光。
杜尔伯特大草原在辽阔、美丽的杜尔伯特大草原上,有一个驰名中外,令人神往的好去处,这就是连环湖旅游度假区。它犹如一处世外桃源,清新而又自然,又如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浪翻滚的草原上,闪闪生辉,为草原带来了无穷的活力与生机。
杜尔伯特靠山草原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东南20公里处。总面积1056万平方米,为原始草场,属草甸草原类型,以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丛生和根茎性禾本科牧草占优势。土壤主要为草甸土和沙土,草层高度平均为0.45米,植被覆盖度为95%。禾本科牧草有羊草、野古草、隐子草、贝加尔针茅和洽草;豆科有兴安胡枝子、细叶胡枝子、五脉山黧豆、野苜、山野豌豆和黄芪等。
该场在1981年被确定为畜牧现代化项目区。在靠山总场门前的一片大草原为松嫩平原草场保存得最好的草场之一,草质优良,至今保持着草场原始独特的风貌,在草场周围有3万平方米林地,水域面积约310万平方米。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寿山休闲度假村位于林肇公路71公里处。因一代抗日、抗俄爱国名将袁寿山将军安葬于此而获其名。
寿山休闲度假村地域辽阔,水丰山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1世纪末叶土著杜尔伯特蒙古族人就在这里进行牧猎活动,至今还完好地保持着奇特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故蒙古族人称寿山休闲度假村谓“额勒斯锡博”即“沙地栅栏”或“沙地部落”,带有典型的游牧民族地名色彩。
寿山休闲度假村规划发展重地域民族、民俗特色。走进度假村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巍峨的雕塑“索永堡”,它象征民族团结,坚不可摧,自由、勇敢,民族兴旺发达和永恒。
连环湖景区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部太白公路21公里处,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际水禽狩猎场。由18个湖泡组成,水域面积580平方公里,栖息着220多种水禽,其中可猎水禽达40多种。
连环湖旅游区内有中国第一家国际水禽狩猎场,栖息着240多种禽鸟,可猎禽鸟40多种,供中外狩猎爱好者尽情狩猎。连环湖水域面积580平方公里,栖息着220多种水禽,其中可猎水禽达4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