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

三原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7]三原三原(8)

历代沿革

汉池阳县地,东汉时由于羌族作乱,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

前秦苻坚于县西北今淳化县固贤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县治由今淳化县固贤迁今城关镇西北15千米清水谷。

北周析东北部设华池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华池县。三原县夜景三原县夜景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阳县;武德六年复迁治故地更名华池县,并析县境东北地另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公元624年)撤销另置的三原县,复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属雍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京兆府。

五代梁属永平军。

五代唐属耀州。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原县治迁唐高祖献陵附近。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迁治龙桥镇(今城关镇)。

明、清属西安府。

1913年属关中道。

1939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至今。[8]

行政区划

历史辖区

周代初,三原县是焦获的组成部分,焰狁族定居之所。

秦汉至西晋,与泾阳同为一域,治所先名泾阳,后曰池阳。秦属北地郡、汉属左冯翊。

前秦苻健皇始二年(352)设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罢护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三原之名始于前秦,护军幕府县治治所在今马额乡以北的耀县境内。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诏析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属北雍州。《北史·毛遐传》载:“明帝以鸿宾兄弟所定处多,乃改北地郡为北雍州,鸿宾为刺史。诏曰此以昼锦荣卿也,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旌其兄弟”。

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于三原县(境内)置北雍州治所。因永安年筑城,故名永安。故城在今淳化小豆村。《陕西通志》:“毛鸿宾义栅即永安故城,有唐贞元间碑载此地遗事;今地属淳化,嘉靖间淳化人磨作儒学碑矣”。《贺志》:“毛鸿宾义栅在县西北六十里小杜村”。据此可知小杜村在淳化境内,今名小豆村;与三原县城北11公里之杨杜村实非一地。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以县三原县人民广场三原县人民广场隶雍州,后属京兆。县治在永安镇(今富平境内淡村一带)。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又徙(隋)故所,改华池县,仍分治三原县(《新唐书》作“析置三原县”),隶北泉州。“分治三原县”,即华池与三原并列,南北分治。华池县治在北,三原县治在南。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省(撤销)泉州,改华池县为三原县,隶雍州。《新唐书》载:“贞观元年,……华池改为三原县,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献陵在东十八里,庄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东十里。”按此方位,唐初池阳及贞观后之三原县治当在今西阳镇东北不远处。附近有城南管、城南李村可做参考确定县治处所;又据康马堡一带老辈居民回忆,民国时期当地有“古池阳”残碑一方,农人曾用作打土坯基石之用,所打土坯之上“池阳”二字,赫然在目。

五代梁朝,三原县属西安府,县治仍在西阳镇东北之故任城。

五代的唐、晋、汉、周时、三原县改属耀州,县治在故任城。

宋、金、及元初,三原县仍属耀州府。县治在故任城。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县治迁徙至龙桥镇,即今之三原县城。历七百余年。

明代,三原县先属耀州;后因西安省府公文、差旅,反溯倒行,实为不便,弘治三年(1490)改属西安府。清承明制,县名、隶属均无变化。

民国时期,先实行省、道、县三级建置,后废道,在省、县间设行政督察区。三原县属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第十区)。

三原县三原县(3)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人民政府迁入城内。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7县。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县隶属咸阳地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合并的县人民委员会设在三原城关镇,辖14个公社;另设三原城市管区,辖城关镇。1961年8月国务院批准陕西省调整专县行政区划,撤销泾、三、高、淳大县建制,恢复三原县制,隶属咸阳地区。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9]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三原县下辖1个街道、9个镇。[10]

区划详情

1个街道:城关街道。

9个镇: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陵前镇、新兴镇、嵯峨镇、渠岸镇。[10]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三原县三原县(3)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渭河以北,为省会西安市的北大门,距西安约36公里,咸阳约4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北魏置县,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和白鹿原而得名。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

气候特征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11]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2。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县境内除嵯峨山有少量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基岩出露外,其余大部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矿产资源除石灰岩和少量的花岗岩、红砂石外,至今尚未发现其它种类。县境内分布最广的第四系全新统黄土状砂质粘土、亚粘土,是烧制砖瓦的优质原料。[12]

植物资源

本区林用地20619亩,其中有林地8287亩,占40.2%;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907亩,占4.4%。森林覆盖率为7.8%;树木覆盖度为2.5%,天然草地面积较大。

乔木主要有栎类、侧柏、榔榆、河北杨、山杏、山桃、杜梨等。

灌木主要有酸枣、连翅、密刺、蔷薇、橡子等。

草本植物有白草、菅草、艾蒿、铁杆蒿等及药用植物板蓝、何首乌、葛藤、金银花、丹参、防风、远志、苍术、茵陈、柴胡、地榆、穿山龙、紫花地丁、车前、马兰、蒲公英、苦参、漏芦、五加皮、麦冬、南沙参、黄精、麻黄、翻白草、艾叶、野菊花、黄芩、续断、杜仲、黄柏、山萸、甘草、射干、百合、甘遂、白头翁、天南星、仙鹤草、天麻、西洋参等共50余种。[13]

动物详情

野生兽类主要有狼、豺、豹、豹猫、獾、狐、野猪、青羊(野羊)、狍(羊鹿子)、松鼠、仓鼠、鼢鼠、田鼠、黄鼠狼(黄鼬)、水貂、旱獭、野兔、蝙蝠等。

野生鸟类有鸬鹚(水老鸦、鱼鹰)、苍鹭、池鹭、黑鹳、鸳鸯、野鸭、老鹰、黄鹂(黄莺)、石鸡(嗄嗄鸡)、鹌鹑、雉(野鸡)、岩鸽(山石鸡)、斑鸠、大杜鹃(布谷鸟)、雕雀鹰(鹞子)、猫头鹰、夜鹰、燕子、麻雀、喜鹊、乌鸦、啄木鸟、山雀、山麻雀、蜡嘴雀等,主要分布沟壑崖缝或林中。[14]

人口

三原县城隍庙牌坊三原县城隍庙牌坊唐,宋人口较为稳定,元代锐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原县始有户口确数,查实3.27万人。清康熙诏“圣世滋丁,永不加赋”,鼓励人口增长。清末到民初,战争连年,灾疫交加,人口锐减。泾惠渠修成和陇海铁路通车,使三原县人口较快增长,基本稳定在10万左右。

建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较快。1965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收效甚微。1975年后,切实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

1990年三原县总人口36.01万,比1949年净增2.5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达到国家限定的指数,成为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

2018年,全县年末总户数132905户,户籍总人口408165人,其中:城镇人口206879人,乡村人口201286人,年末常住人口41.7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06584人,女性201581人,人口性别比为102.8。全年出生4234人,人口出生率为9.1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以女孩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2‰。

政治

县委书记:赵俊强[5]

杨红刚杨红刚县委副书记:杨红刚[15]

经济

综合

2018年,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9.7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5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2.67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0.56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3.1:61.5:25.4调整为11:59.5:29.5。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48.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

第一产业

2018年,全县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12个,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个,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8个,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3个,现代园区建成面积达到23410亩。2018年末,全县乡村从业人员178281人,其中从事农业83610人。全县耕地资源527308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91265亩。

2018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7.01万亩,总产18.89万吨,其中:夏粮33.45万亩,总产10.39万吨;秋粮23.55万亩,总产8.49万吨,其中玉米22.95万亩,总产8.33万吨。

2018年,蔬菜播种面积33.99万亩,总产115.77万吨。油菜1.09万亩,总产1599吨。果园总面积14.65万亩,总产16.29吨。其中:苹果10.41万亩,桃2.28万亩。

2018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8903头,奶牛存栏3966头,猪存栏2.27万头,羊存栏1.82万只,家禽存栏130.89万只。肉类总产量4448吨,其中:猪肉1896吨,羊肉363吨,牛肉471吨,家禽产肉量1696吨,禽蛋产量1.10万吨,奶类总产量2.74万吨,其中牛奶产量1.64万吨。

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5.37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2.78亿元,增速6.0%。

2018年,按照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国家认定的数据,对全县粮食、畜牧业、果业等历史数据分别进行了修正调整。

第二产业

2018年, 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3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5.11亿元,同比增长9.6%。

2018年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03.6亿元,同比增长17.5%;按属性分,重工业完成227.6亿元,增长21.1%;轻工业完成276.2亿元,同比增长14.7%。支柱产业中:食品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37亿元,占比为7.3%;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79亿元,占比为15.7%;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50.1亿元,占比为9.9%;冶金建材工业完成产值25.4亿元,占比为5%;家具制造业完成产值8.3亿元,占比为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饲料40.2万吨,乳制品0.2万吨,中成药0.3万吨,钢材15万吨,水泥29.5万吨,软饮料37.4万吨。

2018年,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48亿元,同比增长2.29%。建筑业增加值完成7.052亿元,同比增长5.2%。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及招商引资

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1.81亿元, 增速23.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16亿元,同比增长27.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5.8%。全年施工项目508个,其中:本年新增项目296个,续建项目290个;年末竣工项目218个,项目竣工投产率43%。

2018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83.8亿元,同比增长23.9%。

国内贸易及旅游

2018年,全面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及30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全年新增电子商务企业13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12亿元,增长14.2%。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39亿元,同比增长16.58%。按行业分,批发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同比增长218.66%;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1亿元,同比增长18.32%;住宿业零售额1.55亿元,同比增长25.63%;餐饮业零售额5.87亿元,同比增长-21.53%。

2018年,启动了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全年接待游客7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亿元。

财政和金融

2018年,全县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5978万元,同比增长8.9%;全县总税收收入完成7684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全县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5612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49%;全年累计投入民生方面的资金达到22.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8.9%。

2018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较年初均呈现上升趋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66亿元,较年初增加存款9.86亿元;各类贷款余额61.38亿元,较年初增加8.62亿元,存贷比达到36.61%,比上年同期上浮3.18个百分点。

文化

地方文化

民间社火

春节期间,民间有耍社火的传统习俗。社火内容以狮舞、走马、旱船、龙灯、大头和尚、高跷较为普遍,个别地区有独特的形式。民间社火由农民自由结社,大多以村为单位,也有数村(称社)合作者,领头的叫会首,春节前由会首组织排练节目,筹措经费。演出前给邻村或商号、富户下红帖,演出后收帖者需付赏钱或食品。50年代以后,民间社火由乡、村组织,费用由集体开支。

民间工艺品

剪纸

窗花剪纸艺术,最早流行于北部原区,适于窑洞装饰,城隍庙正门城隍庙正门其历史不下千年。过年或结婚,剪纸贴窗,必不可少。其种类多为各种双喜、花卉、翎毛图案,精巧者有“喜鹊闹梅”、“凤凰戏牡丹”等。从事剪纸工艺者多系农村妇女。建国后剪纸被列入美术绘画序列。

刺绣

刺绣是农村妇女的一种手工艺,北原一带较为流行,与剪纸流行历史相近。一般用于儿童和妇女的鞋头,小儿背搭、枕头、门帘、信插等。所绣多为花、鸟、鱼、虫。明、清及民国时期,龙桥铺面有几家丝绣、专门刺绣裙裾、戏装。建国后70年代发展为缝纫机刺绣,种类又有门帘、床围、被罩等。[16]

地方特产

疙瘩面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该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三原泡油糕

泡油糕泡油糕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

蓼花糖

三原县蓼花糖,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三原县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交通

三原县三原县2018年全年实现公路里程数,其中:县道实现171.722公里,乡道实现145.684公里,通村路实现1052.8公里。2018年,全县实施交通扶贫项目中,“春季攻势行动”通组公路建设工程15条15.5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工程26条79.2公里。

社会

邮电通信

2018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083万元,住宅电话年末用户20039户,乡村电话用户9121户;实现邮政业务总量3698万元,同比增长1.31%,全年实际投递里程实现434153.3公里。

医疗卫生

2018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6个,其中: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1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村级标准卫生室达到340个;床位数1915个;卫生技术人员数4024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98人,全年总诊疗人次数达到231.56万人次。全县综合医改取得明显成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新一轮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教育事业

2018年,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达到81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6.5%;全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2.49%;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195人,二本上线率达54.9%,同比增长5.1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全县招生352人;义务教育段“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起始年级学生人数全部控制在56人以下。

2018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90所,其中小学70所,初中16所,高中3所(含职校);年末共有各类专任教师3879人(含幼儿园),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80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078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287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14472人。

科技技术

2018年,全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4项;申报国家专利86项,授权46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9个。

文体事业

三原县举办活动三原县举办活动(2)2018年,全年组织各类文艺活动595场次,举办培训活动700余场次,举办艺术演出50场次。全县141个行政村共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3个,达标率为75.3%。在83所学校开展爱国教育片放映124场次,参加观影学生2.5万人;放映广场、社区电影169场次,放映公益电影2205场。在全县范围开展“走进新时代、文化进乡村”惠民系列演出活动145场次。赴港澳圆满举办了三原书画作品展及交流活动,承办了国际自行车邀请赛、全国红拳大赛、省十六运乒乓球赛等10余场大型赛事,荣获了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称号。中商农红军三原地区出师抗日81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红色电影《三原一九三七》顺利杀青,“红色渭北,人文三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社保保障

2018年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参保5.89万人,职工基本医疗参保3.08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1万人、4.61万人、3.53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22.6万人和4.7万人。

城市建设

三原县三原县2017年,全县新增城市停车位1025个,城区所有公厕全部完成升等改造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城区街道和过境道路清扫保洁率达到100%;“气化三原”工程完成管道敷设51.98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4169户。

2017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2.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1%;全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1.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6.32%,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90天。

2017年,全县镇村建设不断加强,城镇设施更趋完善。投资1.05亿元,完成了洪马路、三新路、三马路、洪小路、朱峪公路等道路改建工程;投资3354万元,完成了37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和121.3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投资5100万元,新建及改造农村电网120公里。完成绿化造林1.5万亩,绿化农村道路25公里。

2017年,全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年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4.8%。

收入平均

三原县三原县2018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268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575人,困难群体再就业5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低于3.9%的全年控制目标。

2018年末,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达33012人,其中国有单位17164人,城镇集体2578人,其他13270人。国有单位中,企业2337人,事业10575人,机关4252人。在岗职工32097人,其中国有单位16888人,城镇集体2578人,其他12631人,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中企业2064人,事业10575人,机关4249人。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69700万元,平均51820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5994万元,平均52282元。

2018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43元,同比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50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8元,同比增长9.1%。

旅游

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城隍庙城隍庙

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总建筑面积1.3

万平方米,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

将三原人李靖。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

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

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

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

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

文峰木塔文峰木塔文峰木塔位于三原县城东南10华里的安乐乡中王堡,建于

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陕西唯一一座木质古塔。

塔共三层,六角攒顶,四重檐,冀角高挑。塔高24米,

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塔基之上,塔台与北侧大殿之间

有砖筑坡道相连。塔内设有扶梯,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层。

古龙桥

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古龙桥古龙桥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桥。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是中国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于右任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

于右任故居于右任故居的院落,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通过参观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图文等,将更加感受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桑梓的乡情。[17]

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

是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48亩,为唐李靖故居李靖故居

卫国公李靖修建。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

巧,名花异树,更有鱼池,石舫、假山、奇石、

“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合理布于园内,使

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

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

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

著名人物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唐代著名军事家。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他生长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朝任过刺史,父亲李诠在隋朝担任过郡守,其母韩氏通书画。李靖自幼受母亲薰陶,喜习经史,工书法,尤其喜欢学习兵法战策。

王恕(1416~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明代大臣、学者,陕西三原县人。王恕于正统十三年(1448)中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进左寺副。至弘治六年(1493)退休,为官46年,刚正清廉,始终一致,家居时专心著述,编集《历代名臣谏议录》124卷,耄而好学。深得全国百姓敬仰。于正德三年(1508)四月去世,终年93岁。他平日饭量很大,临终时略有减少,闭户独坐而死。他的著作有《玩易意见》、《石渠意见》、《王端毅(谥号)文集》等。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1]

刘自椟(1914~2001),号迟斋,男,汉族。生于圣哲辈出、文风极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协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书法四体具佳,尤以篆书为最。沈鹏、谷溪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评:“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出版《刘自椟书法选》、《刘自椟书法艺术颉英》等。[18]

周莹,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历史上确有其人。周莹据传天资聪颖,进入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并嫁给吴家少爷吴聘,后其夫吴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但她一直信守承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独创精神,历经坎坷终于建立起了陕西吴氏“商业帝国”,而她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女商人。周莹终生未再嫁,她的一生都在商海博弈,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比如,她广济百姓的义举和远见卓识的经商理念至今还被当地人们广为流传。

荣誉

2018年6月5日,三原县被全国普法办公室表彰为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