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2015年11月,党中央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4年底,国家还有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7017万人,其中包括约1000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央决定,对这部分贫困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包括集中安置和插花式分散安置。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国家采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明确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力求聚集政策合力,通过搬迁来实现这批群众的脱贫。
搬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不是按照比小康还要高的标准,而是按照脱贫的标准,满足搬迁群众基本住房需要,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这是基本标准。
2019年5月20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保持决战决胜姿态,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摸清底数,严格坚持标准,细化政策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
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
2019-08-1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年,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进展符合预期。
2015年11月,在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们明确,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在会上提出脱贫攻坚要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问题。目前看,这些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为解决好“扶持谁”问题,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通过“回头看”和甄别调整,不断提高识别准确率。
为解决好“谁来扶”问题,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目前在岗的第一书记20.6万人、驻村干部70万人,加上197.4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加强,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好“怎么扶”问题,我们提出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还有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总的就是因地因人制宜,缺什么就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为解决好“如何退”问题,我当时提出4句话,即: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我们明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制定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拟退出的贫困县组织第三方进行严格评估,有关政策保持稳定。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已经宣布摘帽的县成效是实打实的。总的看,脱贫攻坚成效是明显的。
一是脱贫摘帽有序推进。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连续6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改变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打破了前两轮扶贫每当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减不动的瓶颈。全国832个贫困县,153个已宣布摘帽,284个正在进行摘帽评估,改变了贫困县越扶越多的局面。今年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摘帽330个县的任务,到2020年初预计全国只剩下600万左右贫困人口和60多个贫困县。
二是“两不愁”总体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应该说普遍做到了,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得到了较好解决。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即将完成。“十三五”期间,我们计划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易地搬迁100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去年底已经完成87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大部分搬迁人口脱了贫,今年剩余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
四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改善。
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国有6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一部分留守儿童上学困难。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一些贫困人口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一些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贫困县乡村医疗设施薄弱,有的贫困村没有卫生室或者没有合格村医。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全国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4类重点对象大约160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80万户。一些地方农房没有进行危房鉴定,或者鉴定不准。在饮水安全方面,还有大约10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全国农村有6000万人饮水安全需要巩固提升。如果到了2020年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脱贫攻坚成色。
对以上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解决“三保障”突出问题,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扶贫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及时调度情况。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既是扶贫领导小组组成部门,也是“三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要根据部门职能,明确工作标准和支持政策,指导各地进行筛查解决。相关省区市要组织基层进行核查,摸清基本情况,统筹组织资源,制定实施方案,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市县具体组织实施,逐项逐户对账销号,确保不留死角。 我多次强调,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失学辍学;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主要是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这是国家统一的基本标准,但各地情况不一样。比如,对住房安全有保障,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风,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对饮水安全有保障,西北地区重点解决有水喝的问题,西南地区重点解决储水供水和水质达标问题。各地执行时要结合实际进行把握,不能一刀切。各地在解决“三保障”突出问题时做了不少探索,有些地方有意无意拔高了标准。对明显超出标准的,要予以纠正;对没有明显超标的,要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少“翻烧饼”。[3]
2019年4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党委书记作书面汇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先后发言。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4]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要摸清底数,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工作力度,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要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习近平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5][4]
2019年12月2日,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89万人全部搬迁入住,27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设覆盖了综合服务中心。13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基本竣工,年底实现“清零”。开工建设39个县饮水项目,实现2.1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巩固提升。[6]
2021年2月25日,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