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菱(5)水红菱分枝性中等。菱盘开展度40厘米左右。采收时有叶40片左右。叶片较小,长5.6厘米,宽7.7厘米,菱形,青绿色,近叶柄处为紫红。叶面、叶柄及茎均为褐红色,叶柄长22厘米。花白色,萼片较长。菱盘在下方,单个菱盘结果7~8个。果实具4个角。肩角细长平伸,腰角略向下斜伸,果高2.8厘米,宽3.2厘米,鲜红色,单个重14克,每公斤50~70个。
水红菱生于河塘水池之中,不耐深水,不抗风浪,只适于浅水栽培。
水红菱原产浙江省嘉兴和江苏苏州等地。
水红菱(3)水红菱早熟,供应期长。当地在4月上旬播种,7月中旬至10月上旬采收嫩菱。选择水质澄清、无污染、水位深1~2m、常年流水且风浪较小、底土比较松软肥沃的河湾、湖荡或能排能灌的池塘、沟渠、低洼田块。要求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丰富,理化性状良好,淤泥层厚度在25cm,pH值6~7。播种前先用菱篦在水底拖拉清除野菱、水草、青苔等,较长水草则用2根细竹竿绞捞。人工塘田还应干塘并施石灰375~450kg/hm,清除杂鱼等有害生物,平整后施肥,瘠薄塘田施草塘泥30~45t/hm2,淤泥厚的塘田可不施基肥。
水红菱栽培多半采用直播,河湾、湖荡等较深水域则采用育苗移栽。
催芽3月底至4月初当气温回升,菱种发芽露白至芽长1cm时,将种菱起出,挑去烂菱、嫩菱,洗净腐烂种皮后播种。
播种分撒播和条播2种。前者因用种量大,又不便生长期田间操作,故多采用条播方法。条播是根据菱塘地形划成几条纵行,在两头插立竹竿为标志,中间用绳拉线,顺线条播,并本着田肥稀播、田瘦密播、新塘稀播、重茬密播的原则,一般行距2~3m,播种量180~225kg/hm2。
移栽河湾、湖荡一般水位较深,菱种直播发芽率低,采用育苗移栽可提高秧苗成活率。此法也可用于晚出茬田块及补苗用。移栽苗应事先集中育苗,苗床选择避风向阳、水位可升降(1~2m)且土壤肥沃的池塘。冬季放干塘水晒垡,促使塘土风化。播前放水深0.5m~1.0m,以后随菱苗生长再逐渐加深水层,以适应深水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上旬,当育苗菱种已经分盘,但叶片尚软还未直立变硬时及时移栽。起菱棵时注意轻拉轻放,起出的菱棵每8~10株在基部用绳捆为一束,顺序放在船上,移栽时用菱叉叉住菱束绳头,按2.5m×2.0m行株距,逐束插入水底泥中。菱塘水位与菱棵长度大体相等,确保菱苗直立水中,易于成活。[4]
主要病害有菱白绢病、菱褐斑病,虫害有菱萤叶甲、锥实螺、扁卷螺。从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出发,本着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保持菱塘常年流水,人工塘田灌排结合,确保菱塘水质清洁。清除岸边杂草和及时处理菱盘残茬,生长期及时清除杂草、烂叶。菱属一年生深水水生蔬菜,多在种植1~2年后与芡实或菜藕轮作,也可改养鱼、蟹,以减轻病虫害,增加塘田肥力。
生物防治菱塘播种前撒施茶籽饼粉末75~150kg/hm2,保持10~20cm浅水2~3d,然后放掉,再更换清水,可杀死多种害虫并减轻病害发生,但套养鱼类田块禁用。放养青蛙,减少虫害发生。
药剂防治使用药剂防治必须符合GB4285-1989、GB/T8321-2000的要求。
菱白绢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5~7d喷施1次,连续2~3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
菱褐斑病。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菌灵井冈霉素胶悬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5~7d喷施1次,连喷2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
菱萤叶甲。掌握在幼虫一至二龄期,上午8~9时或下午3~4时选用25%杀虫双水剂500~1000倍液加0.3%洗衣粉,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菱角采收前7d禁用。[4]
水红菱质脆嫩多汁,味甜,品质优良。亩产500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