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

中文名 传统学徒制
类别 制度
目录导航

定义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训练方法,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使艺徒获得职业技术和技能,主要是在师傅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所学手艺或工艺的背景知识和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1]

即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的工作场所(环境)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在实践中自然习得技能,受用终身。

学徒制曾经是人们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 从语言、绘画、雕刻、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到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都可以通过类似学徒制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学习获得。

历史

1.传统学徒制的历史    公元前2100年的古埃及汉漠拉比法典就有工匠收纳养子以传授技艺的规定,这是关于学徒制的最早的记载。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许多道士、和尚、牧师、医生、工匠和商贩都是通过学徒制培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等经典著作中也有关于学徒制的描述。古罗马的学徒制则开始有了行业组织的干预。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和雕塑家多纳泰洛(Donatello)等都是学徒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物。

在中国,学徒制也是历史悠久,它兴起于奴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隋唐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发展,促进了学徒制的完善,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学徒制的教育形式。诸子百家中的墨翟、木工的鼻祖鲁班和传授纺织技艺的黄道婆都是很有名的师傅。当然,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师傅莫过于春秋时代的孔子,他广收门徒,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之说,《论语》也相传是孔子的门徒在他逝后整理而流传下来的。

2.传统学徒制的运行模式

学习者首先承担最简单的任务部分,然后跟着师傅干活,在师傅的监控和帮助下,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部分,提高他所能应付的部分的比重。学徒不是被动地坐在一边,他手里拿着从业工具积极地工作。当然,传统学徒制也包含了师傅对学徒的压迫和剥削,历史上,大多数学徒制都采用契约甚至儿童奴役的形式,经常更多地以保密而不是技能传授为特征,因为当徒弟自立以后,就会成为师傅的竞争对手。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绝对,因为历史上很多学徒的学习是子承父业。作为师傅的父亲对作为徒弟的儿子想必还是能倾囊相授的。

意义

在当今美国多领域的学习是以某种学徒制的形式进行的,特别是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的领域中,如医学、法律、学术、职业运动、艺术等领域。

在澳大利亚,截至2002年12月,传统学徒人数仍有115400人,受雇于各种行业的青少年中有3/4在从事某种传统学徒学习。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中,传统学徒制对年轻人来说,依然是一个主要选择。

在英国,为帮助经济尽快走出低迷,2009年2月5日,英国政府发布了《学徒制、技能、儿童与学习法案》,以期改革学徒制,满足英国长远的经济与社会需求,这是英国200年来首次为学徒制立法,此举的目标是力争实现“人人都可做学徒”,该法将帮助英格兰政府实现到2020年时每5个年轻人就有1人接受学徒培训的目标,在此之前,英格兰己把参加学徒制的年轻人从1997年的6.5万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25万人,政府的相关投入也达到了每年10亿英镑。可见,学徒制不仅在历史上对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它也仍在很多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