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会聚光灯下永恒的焦点,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关键,呐喊是发自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呼唤,是渴望对众生灵魂有所震撼的期待,本书从素质教育践行者的感受和经历出发,看似是对当前教育现状不满的叩问,实则是从学生、教师、课堂、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对造成这种现实症结的深度剖析,期待唤醒更多人参与到对教育本质的思索中来。
前言
第一篇 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第二篇 我们的教师怎么了?
第三篇 我们的课堂怎么了?
第四篇 我们的学校怎么了?
第五篇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后记
书评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历史性转变的时期。说它是历史性的转变,因为它表现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
第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30年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由此,我国的教育也从绝对贫困走向了相对贫困。毋庸讳言,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经济处在艰难的发展过程之中。教育,作为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业,当然也处在相当尴尬的境地。校园危房改造、中小学教师工资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在那个年代我国的中西部,甚至东南沿海地区有关教育问题的会议上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校长为学校的生存、教师为家庭的温饱而犯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教育已经摆脱了这种绝对贫困的状态。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层面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观念及人生价值追求也同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教育这个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从教师的职业来看,教师工作稳定,收入待遇不低,但是这个群体却出现了许多有职业没理想的个体。也许在每个行业里,缺乏理想的员工都不在少数,可是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需要用一群有理想的人去点燃孩子们的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人动力无穷的根本原因。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如果把教师仅仅当做一份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去执事的一份工作,那么从教将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种出于功利目的的需要,在这份职业里将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对于商业社会中的一般行业的员工或者市场推广人员而言,追求利润本身就是人们的理想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人们穷尽各种手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很常见的,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也不足为奇了。
熟悉蓝春的人都惊叹他对教育的慷慨投入,实际上他投入更多的是爱心,因为他是一个有教育梦想的人,他的梦想绝非空想而是来自于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于是,他的梦想里有强烈的责任和执著的追求,他的教育观点闪耀着真知灼见。本书是一个企业家校长的内心独白和教育宣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蓝春先生有极深的教育情结,又有犀利的眼光,对教育问题有独到的分析。同时他也在实践着他的教育理想。他的这本《为教育呐喊》,就像医生为治病救人,对病者历数其病状、病因。唯因他爱之太深,故而言之甚切。我们不必也不应苛求他呐喊得更全面、更平和。而正是这种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的呐喊,才更显现了它独特的价值。这种呐喊的背后,是他对中国教育的美好憧憬。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好好听听他的呐喊,并一起来疗救我们多病的教育。
——教育部原国家副总督学兼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 郭振有
企业就是放大的人群,孩子就是微缩的企业。教育孩子和做企业一样,需要整体的战略,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今天的教育似乎脱离了“起点即是巅峰”的先哲智慧,当沉寂的灵魂渴望被唤醒的时候,《为教育呐喊》的声音应该再响亮一些。
——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自立新博士
蓝春,清华大学工学硕士,英才企业董事长,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厦门英才学校校长,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2007年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家”称号,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中国红十字奖章”,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授予“中国教育管理改革三十年……全国创新管理改革杰出校长”,被中国品牌影响力高峰论坛组委会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民办教育家”。
他的《从六个维度看教育》、《中西文化教育比较》、《从80后职场表现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及《从社会问题中寻找教育的使命》等论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