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起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垂直性隐斜视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起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隐斜视的症状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隐斜视常出现以下症状:
1.久视之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持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起眼肌疲劳。
2.阅读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串行,有时可出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清晰、省力等,甚至发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隐斜视
眼球仅有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合机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绝对正位眼很少,约占10%,90%的人有隐斜,多为轻度水平性隐斜而无症状。根据眼位元潜在性偏斜方向分为:内隐斜、外隐斜、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其中内隐斜和外隐斜(两者亦称为水平性隐斜)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源性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1]
共同性斜视
1. 眼球运动无障碍。
2. 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 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 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斜视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
(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 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相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 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3.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4.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三)其他
1.周期性内斜视
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常风周期为48小时
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具有调节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二者可以交替出现。
3.微小斜视
又称单眼固视综合征,多为内斜视,微小外斜视较为少见,斜视度<10△,患者有中心抑制暗点,多伴有弱视,交替遮盖试验可能为阴性,常用4△三棱镜试验检查。
非共同性斜视
(一)麻痹性斜视
特征:(1) 眼球运动有障碍;(2) 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3) 在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角加大;(4) 可能伴有代偿头位;
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病,包括单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肌肉缺如和筋膜异常等。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包括中枢性、视神经源性、内分泌性和机械性眼外肌麻痹。
(二)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当一眼注视时,另一眼上斜,同时伴有外旋和外转,斜视角不固定,注视时或去除遮盖后该眼缓慢下转,多为双眼发病,程度不等,亦可一眼为隐性。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为先天异常。患眼运动受限,以外转受限最为多见,内转时眼球后退、脸裂变小,外转时睑裂开大。
3.固定性斜视:多为先天异常,眼球固定,运动受限,被动试验有极大抗力。
4.眼外肌纤维化:为先天性疾患,多条或全部眼外肌纤维化,双眼多固定于下转位,眼睑下垂,被动转动试验阳性,多数病人有家族史。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可为先天性异常或后天获得,患眼内转位上转受限,向鼻上方做被动试验有抗力。
6.A-V征:为一种亚型水平性斜视。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角有明显变化。依据双眼向上转25°、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角分为:
外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5△)
内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5△)
外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0△)
内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0△)
由于炎性假瘤的炎症导致上直肌内侧肥厚并与上斜肌粘连,形成右眼上转过度、下转受限。炎症可能导致眼外肌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粘连、纤维化、肥厚、萎缩、变性等。该病情稳定超过1a,予手术治疗:右上直肌超量后退术,并对上直肌、上斜肌粘连进行分离、右下斜肌转位,探查下直肌未见明显异常。通过对该斜视进行个性化分析,细致调整手术量,术后效果良好,达到解剖外观和功能同时治愈。病例9因7岁发烧后右眼内上斜视,不能外转,术中见外直肌菲薄,肌肉麻痹、力量非常弱,考虑可能有病毒感染、炎症直接损伤及神经营养不良、近视等因素的存在导致眼外肌损伤。
V型外斜视,有上斜肌麻痹、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减弱下斜肌并同时行外斜视矫正手术效果理想,术后稳定[1]。病例6外斜A征、共同性外斜视、左眼上斜视。无斜肌麻痹及功能亢进因素。予水平直肌移位矫正外斜视及A征,垂直斜视同时消失。可能与水平肌肉附着点位置及肌肉力量有关。病例8第一眼位角膜映光正位,时有复视,上方外斜大,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术中见下斜肌有两支、均肥大增粗,予左下斜肌切断,术后正位,复视消失。病例10左眼外上斜视,下斜肌亢进,行外直肌后退、下斜肌断腱,术后眼位正。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要减弱下斜肌,去除该因素后术后效果稳定。
左眼内直肌附着点偏内下方,肌肉附着点长,位置偏,影响肌肉作用力大小及方向,因此引起先天性内下斜视,水平肌肉位置调整理想之后,垂直斜视随之消失。病例12左眼下直肌肌止端偏长,内外侧呈弧形伸向后方,左眼下直肌发育及附着点异常,是引起先天性内下斜视、上转受限的主要原因。过度后退上下直肌则眼睑退缩,因此术后残留R/L3°,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该患术后可以用左眼视物,视力0.8,患者视近的时候有时仍用右眼,可以交替注视,达到术前患者的要求。病例9右上直肌附着点偏外上后方,其垂直斜视也与上直肌的发育异常有关。视网膜、前庭系统、头颈部肌肉本体感受器知觉刺激冲动的异常和中枢系统第Ⅱ、Ⅳ、Ⅴ神经核冲动异常,以及知觉和运动之间的联络受损时,因可能不能维持双眼注视功能而发生眼球震颤。斜视眼
左眼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其左眼麻痹性外上斜视通过减弱外直肌、利用下斜肌加强下转及减弱外转达到理想的肌肉平衡效果。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可以引起先天性眼球震颤。该患术后左眼水平、垂直运动基本对称,肌肉力量均衡,眼球震颤消失。病例2眼肌不完全性麻痹可以引起眼球震颤,该患术后眼肌平衡,眼球震颤消失,亦无隐性眼球震颤。
右眼上斜肌功能亢进+++,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头向右肩倾斜,面向左侧转位约20°,视线向右,下颌内收,角膜映光OD 15°R/L15°,双眼交替外上斜视,外斜A征,双眼水平眼球震颤+,无中间带。是Helveston综合征合并眼球震颤。手术设计同时考虑解决上斜肌功能亢进+++、外斜A征、及外斜视,并把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的手术量加进去,术后视力、眼位、头位、眼球运动理想,术后效果满意[4]。
双眼交替性上斜视,内斜矫正术后残余内斜视。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退,左眼内直肌后退,术后效果良好[5]。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Ⅰ型,右眼内斜视矫正术后残余内斜视,垂直斜视,双眼交替上斜。该患双眼发病,为少见病例。角膜映光、同视机、三棱镜检查结果相差比较大。术中发现右眼内直肌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双眼下斜肌起内转的作用,与正常下斜肌起外转的作用相反;双眼外直肌无外转功能,可能为加强内转;这里可能存在异常神经支配[6]。手术双眼下斜肌转位,内直肌后退解决了内斜、上斜、及眼球后退、睑裂变小,第一眼位正位、头位正位。未能解决的问题是双眼仍不能外转。
高热后右眼麻痹性内上斜视31a,外转不到中线。第一次手术见右眼外直肌菲薄,肌肉力量很弱,右眼内直肌比正常略肥厚、肌肉张力略强。予右眼内直肌超量后退,外直肌超量缩短,角膜映光OD+7°R/L15°,术毕。8mo后角膜映光OD+30°R/L15°,单眼运动双眼均正常,水平斜视共同化。二次手术,发现右上直肌附着点偏外上后方,行右眼上直肌后退,并调整缝线方向,左眼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术中R/L5°。术后正位,水平垂直斜视均消失,无复视,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该患麻痹性斜视、斜视角度大,经分次手术,麻痹性斜视共同化,水平斜视、垂直斜视都得到解决,最后达到解剖和功能同时治愈,效果良好。该患为外直肌麻痹性斜视,并有继发性内直肌挛缩,考虑和感染、炎症及神经肌肉营养不良有关。其垂直斜视也与上直肌的发育异常有关。通过分次手术,内外直肌超量手术、麻痹性斜视转变为共转性斜视后,再次手术水平及垂直斜视得到充分矫正。麻痹性斜视手术效果难以肯定,有时手术需要分次进行。手术治疗目的是使两眼球运动协调一致,即两眼向某一方向运动时幅度一样,所以在设计手术时要注意这一点。
不同类型的斜视当中造成垂直斜视的原因不同,经详细检查,针对最可能的发病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均能达到满意效果。
斜视眼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出生后才形成的。它与眼部解剖、神经支配、调节与屈光(近视、远视、散光)、视系统功能发育及家族遗传有关。后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因意外或疾病影响眼神经,眼球肌肉疾病等等,都可造成斜视。
斜视眼除了美容上不雅观和丧失″立体感″(立体视觉)的感观外,更由于脑部对斜视眼所接受的影像讯息加以抑制,所以若斜视眼发生在婴儿或儿童时期,大部分都会导致弱视眼的出现。斜视眼导致的弱视严重程度各有不同,有些严重的弱视眼在法律上的定义来看,相当于失明。
1、盯视
盯着不同距离、方位的目标集中精力看,训练两眼的配合能力。
2、单眼遮盖
将健眼遮住,只用患眼看,坚持一段时间,有时医生用此法治疗弱视。本人认为至多起一部分作用,如其他几条做得较好的话,可以不遮,毕竞会造成一些不方 便。如要做的话,可以在暑假用三两个星期试试,每天五六个小时即可。同时眼睛配合补充伊分子叶黄素,使眼睛受到更好的保护。
3、参与一些球类活动
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鉴于你孩子年龄偏小,可进行一些低强度的基本练习。
4、进行一些跳绳、跑步等的竞技性训练
以前很多人会认为这对预防近视毫无帮助,但发现对打通某些血脉很有用处,所以有较强的防近治近作用。
5、用手小心的用力按住眼皮向相反方向拉一拉
如果患眼怎么看也不能纠正,可用手小心的用力按住眼皮向相反方向拉一拉,经常性做一下试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