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

品牌 时代华文书局
译者 王维克
外文名 Shakuntala
书名 沙恭达罗
出版时间 2012-12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2053390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中的女主人公,一个集自然美、朴质美和青春美于一身的古代理想妇女形象。她在自然界中长大,秀色天成,洁质自生。她与女友一直保持纯洁真挚的感情,与森林中的小动物也始终有着亲密关系。当她要离开净修林时,不但女友难分难舍,就连孔雀也不再跳舞,野鸭也不在吃食,小鹿也长久牵着她的衣裙。她敢于突破种种清规戒律,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跟国王豆扇陀相恋相爱。一旦爱上,便全心全意,坚贞不渝。后因其思夫心切,无意间得罪过路仙人,仙人发出咒语,使其夫记不起她,她去找丈夫途中又将作为结婚信物的戒指失落,以致被豆扇陀拒认和遗弃,她不卑不亢,怒斥其夫背信弃义。当豆扇陀恢复记忆,万分追悔时,在天帝的斡旋下,她又能宽恕丈夫,跟其言归于好。

  从艺术之外看《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描述的是一位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感人而热烈,幸福美好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尽管这样一个故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再平淡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当迦梨陀娑用戏剧的语言把它变成舞台艺术的时候,故事立刻变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成为古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和世界古代文学最高的成就之一,并且千百年来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虽然全剧“没有喧嚣,没有浮荡,没有杀伐,没有骚动,而是一股清泉,一声黄鹂,一片花荫,一派仙境”,但是诗人行云流水的结构安排,雍容流畅的语言,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扣人心弦,人物鲜明生动、栩栩如生、风韵饱满,思想感情缠绵悱恻,细腻真实,感人心肺。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和独具特色艺术风格使得我们领略到了戏剧超凡脱俗的魅力和清新隽永的美感。

  的确,戏剧热情的赞扬了自由、真挚、浪漫的爱情,给了我们许多美的艺术享受。尽管如此,爱情和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戏剧在向我们描述故事的时候也或暗或明地向我们展示了其他许多非艺术但却有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轻视甚至完全不考虑这些潜在的或次要的内容,纯粹考察二人的爱情,那么这个戏剧将变得和其他爱情故事毫无二致——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东西才是的戏剧及戏剧中的人物显示出它们的美,才使得戏剧本身具有它高度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下面我就试图抛开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戏剧。

  一、 豆扇陀以及他与沙恭达罗的爱情

  沙恭达罗和豆扇陀是故事的主角,故事的开始和展开都是围绕着他们的关系特别是恋爱关系而展开的。诗剧的基本主题也就是对他们之间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歌颂,以及对天真善良、勇敢大胆,渴望自由和幸福的沙恭达罗的热烈赞美,同时也包含了对豆扇陀的称颂和夸耀。对于沙恭达罗我们都没有什么的异议了,她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是戏剧中一切美德的象征。但豆扇陀,他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象,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截然对立的。现在我不想调和这两者对立的观点,只是想就他和沙恭达罗的爱情他一下他的个人品质问题。

  作者的确是要把豆扇陀塑造成英明的君主,既是一个英武善战、情操高尚的国王,又是一个风度翩翩、多情负责的男人,他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有勇气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作为一个国王,他和大多数的封建统治者一样,寻欢作乐、荒淫无耻,其追求谈情说爱,爱慕欣赏沙恭达罗,并不是对爱情理解和追求(至少一开始并不是如此),而首先是为了追求美色、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从书中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正如一个延误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样,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家花不及野花香”,豆扇陀喜欢沙恭达罗的第一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媚艳和动人——这是国王最原始和最本质的冲动——并不是因为沙恭达罗在语言或行为上表现出她多么高尚和可爱。另外,他谈情说爱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双方的幸福”,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生一个圣洁的儿子,以使自己的统治能传承万代。“给豆扇陀生一个儿子,勇武无敌”。因此爱情一开始就没有涉及到多少关于爱情的真实内容和品质道德等更高层次问题,他们的感情完全都是些若有若无的微妙感觉。同时,尽管豆扇陀的爱是强烈,但也是有局限有条件的。即使他是国王,他仍然不敢越种姓制度的雷池半步,不敢碰那森严的封建伦理纲常半点,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在算计着沙恭达罗的种姓,以至于当他得知他与她是同样的种姓时表现得大喜过望——他对沙恭达罗的感情完全是在自己不需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才成为可能。还有,我们从中多人的口中也可以得知,国王并不是一个用情专一的人。正如他的皇后恒娑婆抵所哀怨的那样:“蜜蜂呀!你贪吃新蜜曾吻过芒果的花苞/你愉快的呆在荷花心里,为什么把它忘掉?”。对于这个抱怨,国王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个人以前被我爱过,我受到皇后恒娑婆抵的谴责。朋友摩陀弊耶!请你把我的话告诉皇后恒娑婆抵:‘我应该被你谴责’。”现在国王也如以前爱皇后一样爱着沙恭达罗,至于沙恭达罗是否最终也会像皇后一样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不是沙恭达罗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的话,以国王的性格,我们是可以预见的。即使我们承认国王对沙恭达罗的确是真诚的、忠贞不渝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认对他人格缺点的批判。最后,国王也违背了诗人的愿望——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他含糊敷衍、反复无常,对自己的行为转眼就可以翻脸不认账。“她是林子里的草叶之人,不懂得调情卖俏,才这样生气。”“就算我承认,我是这样的人,我欺骗了她,又会怎么样?”这是多么明目张胆而又恬不知耻的表白,就从他的语言逻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丑恶的内心。“即使我欺骗了她,又会怎么样”,多么有恃无恐,多么肆无忌惮!人么可以说这是由于神的诅咒而产生的误解,但我想说,那只是为国王的卑劣行径找一点点掩饰而已。

  从上面的这些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热按这个结论并不是诗人所要向我们传达的,而是我们从戏剧中揣摩出来的),国王在和沙恭达罗的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有限的而且也是有局限的,国王对沙恭达罗的爱情也并不是纯洁与真实的,其中夹杂着过往更多的个人利于和世俗规范,并且从国王的个人品质和爱情观众我们也知道这种爱情其实是不牢固的,注定不是为了双方的幸福的。

  二、社会婚姻制度和男女地位

  可以这么说,戏剧之所以这样高潮迭起、跌宕起伏,都扇陀与沙恭达罗的爱情历程能如此曲折离奇、峰回路转,除了沙恭达罗和豆沙陀的个人原因以及仙人的恶意诅咒外,更根本的却在于当时的的社会大背景——当时的社会婚姻制度和男女关系的规定。这些制度和关系规定了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思想,是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历史而把他们的爱情描写成纯粹理想中的爱情。

  戏剧从事之中都在不遗余力的鼓吹这男权主义这么一种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在这种伦理道德体系中,男人才是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权威和中心,以企业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或者准确地说是男人的财产的一部分,她们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当然也没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婚姻的自由,她们唯一可做和能做的就是服从和忍受——服从家庭和社会(准确地说是男人——父兄、夫子)的一切摆布和忍受一切命运的安排。在这么一种社会中,所谓的“干闼婆”式的爱情都只能使虚假的或悲剧的。而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爱情又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沙恭达罗的婚姻的决定权完全在干婆的手中,干婆一直想着把她嫁给一个“才貌相配”的郎君。而沙恭达罗对能否嫁给豆扇陀也在担忧,幸好豆扇陀是个国王,不过他的品质如何,总之符合了干婆的愿望,是个才貌不错的男人,因此女儿可以大方的嫁给他了。假若豆扇陀是个具有与他同样品质和相貌的普通人,干婆是否还会这样迫不及待,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了。另外,干婆在女儿出嫁时频频嘱咐她,“要服从长辈,对其他的女人要和蔼可亲!即使丈夫虐待你,也不要发怒还很在心!” “这里是你的妻子,丢掉她,或者收下她!因为对妻子来说,丈夫的权威是无限的大。”作为一个女人,她就该遵守妇道,什么都要忍让,什么都要接受,不要反抗和怨恨。正因如此,国王可以毫不负责任的、也毫不需解释地抛弃了她。对于得后的事实,既使人么都知道,但也没有人来维护这个可怜的女人,似乎错误发生时,一切的原意都在于女人的身上。在这里男人的话成为了真理,而女人的则成为了谎言。对于这个不合理的事实,是人给我们的解释便是“收到了神的诅咒”、“他忘记了她”。天真善良、执著大胆的沙恭达罗,凭借着少女的冲动,试图去冲破这些套在她身上的枷锁,摆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不平等地位,并且为此做出了努力,但她终于没有逃脱时代和社会的影响,她为自己的单纯付出了代价——差一点就完全被抛弃。尽管结局是个大团圆,但这何尝不是一个具有悲剧意味的大团圆呢?正如卓别林的戏剧一样,“带着微笑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更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社会的统治关系

  戏剧是以两大统治阶层刹帝利和婆罗门的人物为主角,当在叙述他们的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这两大阶层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其他两大被统治阶层——吠舍和首陀罗的关系。作为婆罗门阶层,职业和伦理道德要求他们清心寡欲,不问世俗。但干婆似乎并不愿意这么的平静,相反,他总在向着参与到世俗事务中去。在戏剧中他出现的并不多,但从他跟沙恭达罗说的话以及期盼给净修女找位“才貌相配”的郎君可以看出其他跟人烟尘世还是紧紧联系着的。当然了,他所选的“才貌相配”的女婿是不可能使吠舍或首陀罗的,只能是刹帝利。其实它将沙恭达罗嫁与豆扇陀就是一次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联姻,而沙恭达罗的爱情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政治联姻的过程。二十人则用艺术化的语言把这种微妙的关系隐讳地写出来。至于仙人对沙恭达罗任意的诅咒,对于一个拥有绝对权利的人可以不加原因的随意施加自己的影响,难道这部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么?尽管作者并不是要表达这么一种看法,然而从他的叙述中我们确实得到这样的结论。

  再由就是统治阶层对被统治阶层的压迫。戏剧本身没有也不肯能直接写他们的冲突,但也通过卫兵和渔夫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笑)倒真是个崇高的职业”“祖传的职业即使是卑贱也不应丢开”“我的手指尖发抖,(指渔夫)向杀掉这个扒手”……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那是怎样一个森严和冷酷的等级社会,作为统治阶层的刹帝利不但不事稼穑,心中还充满着对劳动人民的嘲弄,对劳动的鄙视,更恐怖的是他们可以毫无理由的仅仅凭自己的心情来任意处置一个吠舍。而广大的吠舍毫无权利和安全的保障,即使最基本的申辩证明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生来只有逆来顺受,只能像一个蝼蚁一样在社会中苟且偷生。同时这也是一种多么恶毒世袭制世代相传的职业,世代相传的种姓,世代相传的歧视,世代相传的忍受。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插曲,戏剧客观地向我们反映了这是一个多么黑暗、多么人窒息的时代和社会。

  四、所谓的亲情

  戏剧除了主要描述了缠绵的爱情外,也用了不少语言来描写浓浓的亲情。戏剧中既有戒修林的人对沙恭达罗的爱护和关怀,同时也有着沙恭达罗对戒修林亲人的眷恋。这些在亲情在第四幕中都写得那么感人和真挚。似乎一切都变得很温馨美好了。但是干婆对女儿的爱有多少是出自于他对女儿的真实感情,而又有多少是出自于他对伦理道德的屈从呢?当我们读到干婆对女儿出嫁前的种种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当亲情的范围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规定的时候,亲情就退居次要地位了。封建伦理是干婆亲情的最大限度。而对于戒修林中那些平时盛赞沙恭达罗的人来说又会怎样呢?在沙恭达罗被拒绝前的一刻,他们还极力国王前面吹捧她,然而当国王拒绝承认它与沙恭达罗的关系的时候,一切的信誓旦旦、一切的甜言蜜语、一切的虚情假意都纷纷表现出来,并且是那么的赤裸裸,那么的残酷和无情。“假如你真地向国王说得那样坏,你堕落家声,父亲将如何对待?”

  ,因此“你们也丢弃了我”。一切的脉脉亲情都有与丈夫的绝情、由于封建伦理而变得冷酷无情,自护他已不再是他们的亲人了。

  五、诗人的理想和局限

  《沙恭达罗》是一不杰出的作品,它不仅塑造了沙恭达罗这个美好的理想形象,也塑造了搜山拓这个充满矛盾的出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各种制度及人物、阶层之间复杂的关系。诗人在用真实情感来塑造这些人物、来构建这些情节的时候,他也在戏剧中阐明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于豆扇陀虚伪本性的揭露,是世人对统治阶层的深刻认识;对国王的赞美,如用武善战、爱护臣民、清洁高尚、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等等,其实正是世人对国均寄予的厚望。他追求自由真诚的爱情以及平等的男女关系,因此戏剧安排了国王向沙恭达罗认错,并且让他相信“这爱情是双方的,我是非常幸福的”,最后也给了人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不是女方最终被抛弃的悲剧。但是他同时也看到当时社会会因制度及男女关系的不合理,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只好通过人们良心的发现和个人品质来解决这个矛盾——虽然社会制度是这样,但只要人人品德高尚,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了。这也正是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宫廷墨客的时代局限性。

  以上的看法当然也有很大的片面性,特别是抛弃了戏剧的中心——豆扇陀与沙恭达罗的爱情——但就次要内容来评论。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通过这些次要的内容,是人向我们展示了某些事实或某些关系,表达了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些东西不仅具有艺术的价值,更具有社会的和时代的价值。另外,由于我是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体系来考察这部作品,因此对于作品中许多所反映的符合印度人价值判断的东西到了我的体系中就变成了批判的对象,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不管如何,我觉得这都是对作品价值本身的一种挖掘或者说再认识,这同样具有意义。

编辑推荐

《沙恭达罗》编辑推荐:印度的《沙恭达罗》,法国的《茶花女》,中国的《梁祝》——不同的爱情,同样的经典。超值中英双语呈现!

世界经典爱情故事。中文首译本,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度。只有一种经典还不够:读英文,体会经典最完美的魅力。

后记

我想在这里把我翻译《沙恭达罗》的经过,我的翻译方法,及关于诗人迦梨陀娑和剧本《沙恭达罗》的种种杂碎事情,随便写一写。

第一,我要感谢苏曼殊在天之灵。因为他,我才知道有《沙恭达罗》,引起我要读他的欲望,挑动我学梵文的野心。

大概是十几年以前了,我读了曼殊编的《文学因缘》一书,就被他在自序中用“庄艳绝伦”“百灵光怪”和“惊叹难为譬说”等字句拨动了心弦;这一段文字已做了我译本的“代序”,也许再被书馆用做“生意经”的广告。

后来学梵文的机会是没有,倒有机会到了巴黎,就买着精美的一本《沙恭达罗》,这是杜圣(Franz Toussaint)用法文从梵文译出的。杜圣的译笔却是简洁,而且散文也还做得漂亮,但是我不敢信任一种孤单译本,因此旧书贾又替我找着一本1884年出版的法文译本。这本旧书很贵,因为流传不多了,而且书的第一页有翻译者亲笔题名赠送某某先生的字样,固然我不是古董家,但是狡猾的书贾对我说:“恭喜你得着这本书!法郎到处有的,这本书不是到处都有!”于是我不惜重价买了。这本书的翻译者是A.Bergaigne和P.Lelugeur二人,第一位是巴黎大学文科的讲师,第二位是中学教员。

把这新旧两本比较一下,那么梵文原本的内容可以更加决定了,好比两根直线可以决定一个交点。旧本比新本繁多,所以知道新本颇有删节;新本是纯粹散文,而旧本是散文和诗句都有,大概写景抒情的好东西都用诗句写的,叙事会话是用散文写的,可见梵文原文的写法颇像中国的元曲和传奇。

在巴黎的时候,我忙于研究数理,虽则常常爱看文学书,不过调剂我的脑筋,决没有时间来做翻译的工作,预备在回国以后……

回国以后,在吴淞中国公学数理系担任了物理化学等课程,颇有余暇徜徉于江边,读诗读文……因为要消遣一个极无聊的旧历年假,于是想提笔偿还一个宿愿:翻译《沙恭达罗》。

当时我立定方针:翻译以新本做根据;若旧本有精美之点而被新本所删节者,则增补之;或新本旧本都有,而新本不及旧本者,即依旧本译之;换言之,我是合两书之长,以译一书罢了。在造句用字方面,力求译得确切,同时读起来顺口,不用生硬的字,不用欧化的长句子。读过严复林琴南的译文,我是直译的赞成者,然而读了近时生硬的直译文学,我又是直译的反对者;所以我的翻译要采取一种在直译和意译之间的一条新路径。我足足化了一星期的光阴,才译完第一幕。我译书的目的,并不在乎一千字几块钱的报酬,我只要译一种像样的东西,译的时候有苦思不得的苦恼,但是成功的愉快也就非言语所能形容了。文学是精神的结晶,其代价决不能以金钱计算,多费一点推敲的光阴算什么!

接着年假过了,校长胡适之先生办了一种吴淞月刊,于是我的第一幕《沙恭达罗》就开演了。我想月刊按月出版,我也按月译一幕,我就被迫着要动笔,懒不下来,半年之中可以全剧完成了。

第一期出版没有多久,《国闻周报》(第六卷18期)上登了王哲武先生根据杜圣法文本译的《沙恭达娜》,周报登得很快,每周可以有一幕。我的贪懒机会来了,我说可译的书很多,我用不看再译下去了。然而胡先生不答允,他说我们的自有胜如他们的地方,不妨照原定计划做下去。当时郑振铎先生也在中国公学担任“西洋文学史”课程,蒙他称赞我译的流利爽快,他叫我保持译第一幕的态度译下去。于是接着译第二幕;第二幕发表了,又译第三幕……第三幕尚末登出,早已放暑假了……暑假后我便离开中国公学,《吴淞月刊》也没有长寿,胡适之先生不久也让位给马君武先生了……

后来偷空把第四幕译了一半,光阴荏苒,人事蹉跎,停笔不译者足足有一年多了。自从我认定编译是我终身的职业以后,我决计把《沙恭达罗》译完。在今年的三月,四月,五月,我断断续续译完了!译完以后又校读一过,又得我的夫人自告奋勇替我誊清,替我改正错字,提出不妥的、不明白的字句来叫我重行考虑,因为她是很爱惜这本《沙恭达罗》的,她不愿意一块白壁上面有一点微瑕。

苏曼殊与《沙恭达罗》——曼殊著作中,有提及《沙恭达罗》者,今据我个人所见,汇列于下,以资参考:

一九〇九年《潮音》自序(原本英文)“此后余将勉力译成世界闻名之沙昆多逻Sakuntala诗剧,盖我佛释迦诞生地印度诗圣迦梨陀娑Kalidasa所著者也。”

一九一一年飞锡《潮音》跋“阁黎杂著亦多,如

《沙昆多罗》,《文学因缘》……

《文学因缘》自序:(见前)

《沙恭达纶颂》:(见前)

《燕子龛随笔》:“迦梨达舍(.Kalidasa),梵土诗圣也。英吉利骚坛推之为天竺沙士比尔。读其剧曲《沙君达罗》(Sakoontala),可以觇其流露矣。《沙君达罗》英文译本有二:一WiUiam Jones译,一Monier Williams译;犹《起信论》有梁唐二译也。”

《本事诗十章》(第七首):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赠尔多清书一卷,他年重检石榴裙。(赠以梵本《沙恭达罗》)

苏曼殊究竟译了《沙恭达罗》没有?据郑振铎先生对我说,他曾经译了一幕,不过译得太坏了。但是这一幕见于何处,郑先生没有告诉我,我也没有细细追问。

关于迦梨陀娑的传记,他的年代,他的先驱,他的后继,他的诗,他的别种剧本,以及印度语言、文字、宗教等等,我不难根据二三种书籍,写他几千个字;不过我是研究科学的人,偷一点空来欣赏文学,而考据不是我所欢喜做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些事情让给专门研究文学史的人了。

德国文豪歌德的称赞《沙恭达罗》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再把法国浪漫派大诗人拉马丁(Lamartine)在他的《文学谈话》(Cours familier de litterature)第五讲里所说的一段写在下面:

我们就要开始讲读一本诗的名著,是史诗,也是剧诗;这一本书把比《圣经》中更乡野的风味,比爱斯奇(Eschyle,希腊悲剧大家)剧中更辛酸的分子,比拉西英(Racine,法国悲剧大家)剧中更柔媚的情感,联合在一起了。这名著就是《沙恭达罗》。

说到印度文学,我们终不会忘记诗人太谷儿的。据我所知,有太谷儿改编的英文本《沙恭达罗》一种,以适合现在舞台的需要。可是我在伦敦时没有买着。

最近神州国光社出版的《读书杂志》(特刊号)中有贺扬灵的一篇《沙坤她娜》,他说他已经翻译了一半。好了!迦梨陀娑在中国有人认识他了,苏曼殊的愿心偿了,沙恭达罗“从太阳里来了”!

一九三一年七月王维克写于江苏金坛。

去年我没有能够到上海去,因此没有能够照预定的计划把这稿件交给商务印书馆,因此这稿件得免掉被残酷的炸弹所毁灭,真是不幸中的幸事呀!

我想,在这样天灾人祸,内乱外患的中国,谁也没有心绪来读这本“庄艳绝伦”的作品……不过,与其忧伤终日而无办法,何如暂时忘记了现实的世界,走往众星灿烂的世界,一听天上恒河的波涛汹涌呢?

一九三二年六月维克记。

目录

第一幕遇艳

树林之中

第二幕废猎

林中空地

第三幕诉情

河流之旁

第四幕离乡

花园之内

第五幕忘盟

国王之宫

第六幕忆旧

宫中花园

第七幕重圆

云中仙境

参考书

译后杂记

BENEDICTION UPON THE AUDIENCE

ACTⅠTHE HUNT

ACTⅡTHE SECRET

ACTⅢTHE LOVE—MAKING

ACTⅣSHAKUNTALA'S DEPARTURE

ACTⅤSHAKUNTALA'S REJECTION

ACTⅥSEPARATION FROM SHAKUNTALA

ACTⅦ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 迦梨陀娑 译者:王维克

迦梨陀娑,印度古典梵语诗人、剧作家,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在世年代不晚于5世纪。

王维克(1900—1952),教育家、翻译家。他是居里夫人的学生,华罗庚的老师。但丁的《神曲》、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都是他第一次完整介绍到中国的。

序言

自近代西风东渐以来,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双方都从这种交流中获益匪浅。当今之世,寰宇为平,天涯咫尺,我们每一个爱书之人在沧海桑田之变中,最感欣慰的小小幸福就是可以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原本“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如今更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远方的“朋友”,必得先有人接引进门,方能一睹庐山真面目。这些接引之人,有的自名为“窃火者”,有的信奉“信达雅”,有的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我们通常称他们为“译者”。“译者”和.“作者”一样是读者的益友、忠友、信友、诤友。

“双璧文丛”是安徽出版集团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策划组织出版的系列双语丛书。“双璧文丛”希望作者与译者并重,为读者同时提供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精神产品。本丛书的收录范围不局限于英语世界,而是希望尽可能地营造多语种、多文化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不仅有日语、法语、俄语等广泛通用的语言,也有世界语、梵语这样高度专业化的语言。这种情况对编辑出版的要求极高,与其脱离编辑现实能力和读者普遍需求,片面追求“原汁原味的原文”,不如退而求其次,采用稳妥可靠的英译本和中文译本一同推出。这样做有以下几种好处。

首先,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他语种的重要作品,特别是已在文学、文化史上成为经典的著作,往往有较为可靠的英文译本。其次,不少其他语种的翻译作品,也是经由英译本转译而来。第三,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语也是英语。读者通过阅读中英双语作品,可以在欣赏方面减少障碍,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双璧文丛”中的作品翻译时间跨度较大,有不少翻译于二十世纪上半期,在译名、语法、用词、用字等方面带有当时的特征。这些作品并非落后于时代的古董和化石,而是埋没在历史尘埃中著译相得的一时之选。我们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尽量保留了当时初版本的原貌,相信读者能够从不同风格、不同趣味、不同语言习惯的作品中,体会到不同的阅读乐趣,结识更多的新朋友。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丛书肯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提出您宝贵的意见,以备我们及时修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