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龟虫属于鞘翅目,水龟虫科(又称牙甲科),目前已得知约有2000种。其体态呈流线型,背腹面拱起,其体色近于黑色,腹面较平,多数种类的胸部腹面有一个粗而直的针刺,贴在胸部腹面向后伸着,下颚须很长,与触角等长或更长,它的触角可能起到帮助呼吸的作用。
像其他的甲虫一样,水龟虫的前翅也形成了被称为鞘翅的坚硬外壳,用以覆盖并保护脆弱的后翅,后翅的作用则是飞行。飞行时,水龟虫会展开鞘翅并拍动后翅,在已经发现的水龟虫化石中,能够看到水龟虫坚硬闪亮的鞘翅。
水龟虫是一种硬壳虫,它善于在水中的物体上爬行,当它游向水面时,经常在水面打转。它生活在上新世到全新世的北水龟虫美洲和欧洲等地,但和水龟虫外形构造类似的甲虫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就出现了。
成虫:水生甲虫,体小至大型,外形像龙虱,但体背中央显著隆起。腹面较平坦,黑色或鞘翅有浅色斑纹。触角短,6-9节,生于头的前缘角下,复眼前方,其端部锤状,密生微毛。下颚须长,线状,等于或长于触角。前胸腹板短,中胸腹板甚长,其中央有1条纵脊,有时呈针刺形向后突出。鞘翅盖住腹部,后翅能飞。中、后足长,不扁平,边缘生有长毛,适于水中游泳。胫节端距长,跗节5节,第1节很小。可见腹板5-7节。
幼虫:体细长,柄形,黄褐色;头小,前口式,单眼在头的背面,每侧5-6枚;胸足4节;腹部通常10节,第1-8腹节侧面有气管鳃,末节有1对尾突。
体卵圆形,光滑,深褐或黑色;触角短,棍棒状,多毛。长几公釐到约40公釐(1.6吋以上)。游泳时两侧的中、後足一起划动。多数(如Hydrophilus属和Tropisternus属)成虫取食藻类和腐烂物;但少数为掠食性。卵产在丝状防水的卵鞘内,约100粒,卵鞘附在水生植物上,或漂浮水面或挂在身上。幼虫肉食性,不但吃落入水中的昆虫,也吃同类。许多幼虫要到水面呼吸,但少数(如Berosus属)通过体壁和腹丝呼吸。水龟虫与多数水生昆虫不同,不是腹部末端而是头部悬在水面。为了在身体周围保留一层空气,其触角穿过水膜。潜水时收回触角,收集空气围在身体周围。
水龟虫外形长得像龙虱,和龙虱生活在同一水域生态环境,体呈流线型、背腹面拱起,但体背比龙虱更凸出一些,体色比龙虱更深一些(近乎黑色),腹面较平,多数种类胸部腹面有一个粗而直的针刺,贴在胸部腹面向后伸着(龙虱无针刺),下颚须长,与触角等长或更长。从这几点就可以区分它们了。这种硬壳虫善于在水中物体上爬行,当它游向水面时,经常在水面上打转转。
水龟虫属于鞘翅目,水龟虫科,又称为牙甲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水龟虫触角6-9节,端部3-4节略膨大,在触角的一侧有一条浅槽,由拒水性毛将其覆盖,从而形成一条管道,呼吸时游向水面,将头露出,空气从触角一例的管道进入,贮藏在腹面密集而不会被水沾湿的短毛上。此时在毛上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空气层,腹面因密集水泡而变成银白色。水龟虫在水下靠鞘翅和腹板的运动将气泡中的空气吸入鞘翅下面的贮气腔和气管内。它在水中的换气也是靠触角进行的。水龟虫成虫一般为植食性,幼虫为腐食性或肉食性,捕食蝌蚪和小鱼等动物,有些种类有危害水稻的记载。
水龟虫成虫和幼虫水生,均生活在淡水、沼泽、植物残体中。成虫腐食性,幼虫多数为肉食性,可捕食小鱼、蝌蚪等水生动物。成虫有趋光性。
分布吉林(长岭)、北京、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香港、广西;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
1.养殖
可用土坑或玻璃缸饲养。
开挖锅形土坑,坑口直径5米,坑深1.5米。坑边种植水生植物,坑内养水草。成虫盛发期,用光诱捕成虫,装入水桶中,带回放人养殖坑中,用纱网罩住土坑。投放腐熟的麦麸饲喂成虫。可用小鱼、蝌蚪、黄粉虫幼虫或家蝇幼虫喂养水龟虫幼虫。如用玻璃缸饲养,应在养殖缸的一端留有露出水面的泥土。在养殖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坑内或养殖缸内有水。
2.猎捕
可于每年成虫盛发期,在水草多的坑、池、塘、水沟等处用水网捕捞,也可利用成虫趋光性,晚上用灯光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