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脑脓肿

耳源性脑脓肿

目录导航

基本说明

  耳源性脑脓肿(otogenic brain abscess)为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并发的脑组织内的脓液积聚。约占脑脓肿发病率的80%。是一严重、危险的并发症。多见于青壮年。脓肿多位于大脑颞叶及小脑。多由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破坏鼓室盖、鼓窦盖、乳突盖或破坏乙状窦、窦脑膜角骨板,炎症直接侵入脑组织,或循静脉周围进入脑组织所致;少数因感染经血路播散入脑,而形成多发性脑脓肿,且距原发灶较远。

病因病理

  脑脓肿的形成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一)局限性脑炎期:脑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以后部分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许多小液化区。  (二)化脓期:液化区融合,形成脓肿。  

(三)包膜形成期:一般3~4周后,脓腔周围由肉芽组、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细胞形成包膜。包膜各处厚薄不一,包膜周围的脑组织水肿。脓肿继续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可产生定位体征。若向附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溃破,形成严重的脑室炎和脑膜炎,甚至引起致命的暴发性脑膜炎。若颅内压明显升高,脑组织发生移位,则形成脑疝,颞叶脓肿常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小脑脓肿则以枕骨大孔疝多见,可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而迅速死亡。

临床表现

  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一)起病期:约数天。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及轻度脑膜刺激征等早期局限性脑炎或脑膜炎的表现。  (二)潜伏期:持续10天至数周不等。多无明显症状。或有不规则头痛、低热,以及嗜睡、抑郁、烦躁、少语等精神症状。  

(三)显症期:历时长短不一,脓肿形成,出现各种症状。 

 1.中毒性症状:如发热或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  

    2.颅内压增高症状:①头痛剧烈,多持续性,常于夜间加剧。②呕吐为喷射状,与饮食无关。③意识障碍,如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④脉搏迟缓,与体温不一致。⑤可出现视乳头水肿。⑥其他:如打呵欠,频繁的无意识动作(挖鼻、触弄睾丸等),性格与行为改变等。  

耳源性脑脓肿耳源性脑脓肿    3.局灶性症状:局灶性症状出现可早可晚,亦可不明显。  

颞叶脓肿:①对侧肢全偏瘫。②对侧中枢性面瘫。③失语症。④对侧肢体强直性痉挛,同侧瞳孔散大或出现对侧锥体束征。  

小脑脓肿:①中枢性眼震。②同侧肢体肌张力减弱或消失。③共济失调,如指鼻不准、错指物位、轮替运动障碍、步态蹒跚等。  

(四)终期:常因脑疝形成或脑室炎、暴发弥漫性脑膜炎死亡。

相关诊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病程中,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神志迟钝、表情淡漠、嗜睡、脉缓等表现,虽尚无定位体征,应考虑到脑脓肿的可能,抓紧进一步检查确诊,必要时请神经外科协同诊治。  

(一)头颅CT扫描:可显示脓肿大小、位置等情况,对脑脓肿早期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本法安全、对患者无损伤,现已取代脑血管造影及气脑、脑室造影等。  

(二)脑超声波检查:幕上脓肿可出现脑中线波移位。  

(三)经颈动脉脑血管造影:对大脑脓肿有诊断意义,但无助于小脑脓肿的诊断。  

(四)脓肿诊断性穿刺:除钻颅底刺探查外,尚可经乳突术腔作诊断性穿刺。  

(五)颅内压增高者,腰椎穿刺要慎重,以防诱发脑疝。

相关治疗

  (一)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开始可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红霉素与氯霉素、羧苄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联合静脉滴注,以后参照细菌培养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二)颅内压增高时,可用脱水疗法以降低颅内压,如用20%甘露醇与50%葡萄糖静脉交替注射。或用25%山梨醇、30%尿素,酌情应用尖固醇激素类药物等。  

(三)及时行乳突探查术,清除乳突病灶,除去破坏的骨板至暴露正常脑膜,自乳突腔穿刺、切开排脓。若病情重笃,有脑疝危象者,可由神经外科先钻颅穿刺抽脓,或作侧脑室引流术,待颅内压降低后再作乳突手术。经反复穿刺抽脓无效或多房性脓肿等,宜请神经外科开颅摘除脓肿。  

(四)注意支持疗法及水与电解质平衡。  

(五)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时,应立即静脉推注20%甘露醇,气管插管,给氧,人工呼吸,并紧急作钻脑脓肿穿刺术,必要时行侧脑室引流,降低颅压,以挽救生命。

外科疗法

  耳源性脑脓肿大多由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所引起。发生于颞叶者多于小脑。以单个脓肿较为常见,当数病例可能形成多房性脓肿。

  若颞叶脓肿,未作及时引流,可能破入侧脑室,亦可通过小脑幕引起脑疝。小脑脓肿可因脑干疝入枕大孔,引起呼吸停止而突然死亡。

  亦有少数病例,因为脑脓肿的包膜形成较好,周围脑炎消退,因此症状消失,静止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及时而恰当地治疗耳源性脑脓肿,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脑脓肿的手术疗法中,以下两个问题必须要先加以考虑。

手术的时机

  脑脓肿大致有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即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脑脓肿可通过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由于脑炎期在适当的药物治疗下,可以消散而不形成脓肿,并且不适当地探查大脑会加重脑水肿,扩散感染。因此,一般在初期脑炎阶段,应采用药物治疗。而手术引流的最适当时间是在包膜形成期,于确定诊断后,即应对脓肿进行引流。

  急性型脑脓肿病人,病起甚速,病情险恶,极快发展为弥漫性脑炎,并且脓肿迅速扩大,簋可能在包膜形成前突告死亡,而紧急手术是抢救生命的有效方法。因此,耳源性脑脓肿的手术时机,不应机械地规定时间,而应严密、认真和仔细地观察,随不同的病型而定。

手术的途径

  脑脓肿的手术引流途径有二:①由五官科通过乳突感染区进入颅内;②由脑外科开颅钻孔通过清洁区进入颅内。一般若在乳突手术中发现鼓室盖或颞骨内骨板有骨质破坏、硬脑膜瘘管及来自脑部的脓肿,可就乳突腔内途径抽脓引流。若在乳突腔内说查无骨质破坏区,应以开颅钻孔的途径较为合宜。但是亦要根据病情和是否具备脑外科的条件而定。在完善的脑外科的治疗下,脑脓肿大多可以治愈。若缺乏脑外科的条件,五官科应当积极地尽力抢救。以下的方法是适用于缺乏脑外科条件下的手术措施。

手术器械

  脑脓肿的手术需要一只带有刻度的钝头引流脑针,穿刺引流较为安全。

  适应证

  耳源性脑脓肿,脓肿成熟期。

  术前准备

  同乳突根治术。

  麻醉

  局麻或全麻。

手术方法

  1、作耳后乳突单纯凿开术,暴露鼓窦。如发现鼓窦盖或乙状窦骨板有骨质破坏,或有硬脑膜瘘管,可顺此途径引流。若未见骨质破坏者,颞叶脓肿可凿开鼓窦盖1-2cm。小脑脓肿应该紧靠乙状窦内侧,在此窦与后半规管之间的硬脑膜区进入。

  2、将暴露的硬脑膜以碘酒和乙醇严密消毒,并按无菌操作原则持脑针向内轻轻插入,不可用力,并避免任何横向动作,以免撕破脑组织。一般在颞叶脓肿进入1-4深度,即可碰到脓肿的包膜,此时常会遇到轻微而明确的阻力,稍稍增加力量,即可穿过脓肿壁进入脓腔内。并间歇地抽出脑针的针心,脓液即自行流出。小脑脓肿较浅,一般在进入脑皮质1-2cm即可到达脓腔。

  3、若脑针进入一定深度,尚未见脓液流出,则应改换角度,另行探索,切勿插入过深。

  4、若脑针中流出澄清液体,则说明进入侧脑室,应拔出脑针。

  5、脓液最好任其从脑针自行流出,不要抽吸或灌洗,因为颅内的压力足以使脓液排出,若遇粘稠性脓液,排出不易,可以轻轻抽吸。当脓液排完后,准确记录穿刺的部位、方向及深度,以备重复穿刺。

  6、脓液排完后可注入青霉素20万u、链霉素1g,亦可注入2ml碘油或钡胶浆以备造影。

  7、抽脓后,鼓窦乳突腔内可松松地塞入碘仿纱条一根,并加入适量抗生素或碘胺粉。每天换药。一般脑脓肿腔内不放引流管。约经1-2次或3-5次穿刺抽脓,可获痊愈。

注意事项

  1、脑脓肿的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脑疝,尤其是小脑脓肿。由于颅后窝地位狭小,并且与脑干邻近,可突然发生枕大孔疝,患者迅速出现脉搏缓慢,血压暂升高后即迅速下降和呼吸停止。因此,术前有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应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或甘露醇、山梨醇液,使大脑脱水,暂减轻重要中枢所受的压力。

  2、对脑脓肿患者应尽可能作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术后要正确地选用大剂量的药物辅助疗法,一般脓液培养以变形杆菌较多。

  3、对脑脓肿病人术后要严密观察病情,仔细记录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反应和神经系统的检查。若病情恶化时,应该迅速判断恶化的原因是由于脓肿内脓液再度积蓄,或由于大脑炎的扩散;前者应该紧急引流,后者常由于不必要的探查而反致病情加重。

  4、若病情严重,穿刺未得脓液,或经穿刺后病情未见好转,可能为多房性脓肿,应该及时改用脓肿切除或根治的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5、耳源性脑脓肿的病情危急,治疗亦相当复杂,医务人员应根据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以便根据病情的改变而改变治疗方法,不可机械地强调某一常规方法。

  6、处理耳源性脑脓肿的五官科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神经科的知识,要全面地观察和处理病情。

术后处理

  1、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和瞳孔大小。

  2、术后静脉滴注大剂量抗生素(青、氯霉素等)。

  3、反复脓腔穿刺,用抗生素冲洗,直至脓腔闭合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