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清净庵建在奉节旧县城外的江北嘴,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长江洪水淹没。
咸丰三年(1853年)心福老和尚报请县令核准,将清净庵由城外江北嘴迁至旧县城南门左城上。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夏天,长江洪水再次将清净庵淹没,住持尼姑性资在心龙和尚的协助下,化缘重修。
《奉节县志》还记录了清净庵在 “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的情况。
1967年,清净庵的佛像、经书、藏品被损毁,庵门关闭。
1969年,清净庵被改建成街道明矾厂,尼众被迁到永安镇青石街居民房。
1985年按照党的宗教政策,清净庵房被归还,由县财政拨款重建,重建的庵房占地面积85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塑大小佛像二十三尊,佛事活动恢复。
1987年,清静庵首次举办观音会,坐客有120席。1989年5月清净庵成立管理委员会后,佛事活动日趋正常。
修建好的奉节清静庵题记:“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肾。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释佛田说,她一直都是以此来鞭策、勉励自己修行,为的只是求得心灵的安静。
释佛田,女,俗名罗书蓉,四川省南充人,生于1963年8月15日,现任奉节县清净庵住持、管委会主任,奉节县政协常委。21岁那年,为宿缘所感,她萌发了出家的念头。
于是,她来到四川遂宁净业惮院受慧灵法师剃度,取法名佛田。
从此,踏上了献身佛教事业的漫漫历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佛教的宗旨,也是她行为做人的原则。
一、苦心经营只为传承佛教
1990年,释佛田来到奉节,时值清净庵重新开放不久,历经历史风雨洗礼的庵堂破旧不堪,僧尼也走光了。面对眼前的衰破情景,她也曾心灰意冷,也想一走了之。但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如何改变清净庵的困境令她寝食难安。
她到梁平双桂堂、重庆华岩寺和成都文殊院请来方丈,广收皈依弟子;召集新老居士聚集资金维修寺庙;到宗教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终于在1992年将寺庙维修一新;着手开办了素餐馆,搞好自养事业,改善了僧人的生活条件。僧人多了,信众也多了,清净庵的香火也旺了起来。
二、呕心沥血只为移民迁建
移民迁建是硬性任务,舍小家为国家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
清净庵原来的占地面积不过400多平方米,所有的移民补偿资金加起来不足50万元。
要搬迁一座寺庙,区区岂万谈何容易?怎么办?于是发动全体僧人、组织居士和信众帮助化缘。
然而因为奉节县城整体搬迁,家家户户都面临着搬迁新居,诺大的奉节县,化缘所得的善款不足10万元。10万元,简直是杯水车薪!怎么办?向重庆市佛教协会求援。
从1998年到2003年间,她数次到市佛协求助,终于争取到了90多万元的捐助款,为清净庵的搬迁解了燃眉之急。
事隔几年,说起清净庵的移民迁建过程,释佛田仍觉得历历在目。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清净庵的迁建工程迟迟动不了工,库区蓄水在急,其它单位的搬迁工作已经热火朝天的展开了。
整个老县城被漫天的尘土和刺耳的噪声包围和笼罩着,为了督促搬迁,水和电也被断掉了。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释佛田心急如焚。县党政机关、移民局和建委等相关部门已经搬到新县城了,为了要资金、跑手续,她每天都要在新、老县城之间来回奔波。
有一天,她为了等某局长签字,回老县城时,公交车已经收车了。于是,她只好步行回老县城。到六号桥时,天已经黑了,又下起了瓢泼大雨,拦车未果,她只好继续冒雨前行,全身上下被大雨浇了个透湿。想着自己的遭遇,释佛田再也忍不住哭了,雨水、汗水和着泪水哗哗直往下淌。回到老县城时,已是深夜:点多了,饥肠辘辘的她还是早上出门时吃的东西。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整天都只吃到一顿饭了。
历经千辛万苦,耗资280余万元,清净庵的搬迁工程终于如期完成了。如今的清净庵面积比以前增大了15倍,大雄宝殿和山门殿庄严雄伟,僧人住房窗明几净。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烟雾缭绕的清净庵平添了几分肃穆气氛,晨钟暮鼓,悠远的钟声在山间久久回响。目前,二期规划的观音殿、七佛塔和素餐馆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
三、培养僧才只为后继有人
为使佛教后继有人,清净庵先后送出四位僧人分别到重庆佛学院、浙江普陀山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学习深造;经常礼请诸山长老大德来清净庵讲法;带领僧人和信众认真学习《宗教事务条例》以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佛教的教义来探索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振兴佛教方面,释佛田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若能抓住讲堂和禅堂,将来佛教的振兴就有希望。”在这二堂中,禅堂主要是指个人的修行,个人若能通过修习惮定而体会到禅悦为食的境界,深得法味,就能在逆境中不退转,顺境中不迷失,并以此为资粮,教化苦难的众生,使他们早日离苦得乐。这是出家修行人的本分事。
四、捐资行善只为回报社会
清净庵从昔日破旧不堪到今天的庄严雄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直以来,清净庵都在尽力捐资行善,回报社会。先后收养了3个弃儿,大的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小的尚在襁褓之中;经常救济孤儿,每年给孤寡老人送钱送物;在移民迁建那么艰难的条件下,清净庵还挤出3万余元资金救助了50多名贫困母亲和30余名贫困学生。释佛田说:“我佛的宗旨就是:上报四恩,下化众生。清净庵的建设完成后,我们将挤出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回报社会”。她在一次谈话中说道:“我是个出家人,该怎样为国家、为社会的建设出力呢?这么多年来,我的亲身感受是没有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没有清净庵的今天。因此,我常想,我虽出家,但未出国,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理应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安定出一份力。具体到实际行动就是要爱国守法,劝人止恶行善,安定社会;修建好寺庙,管理好佛教寺庙,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市场繁荣;做好社会慈善福利事业。”
成功的背后注定有苦涩和辛酸,但是关于这些释佛田只说了四个字:无怨无悔。
南郎中清净庵最后一位和尚梁士久说:“我师父春法和尚经常和我们讲,清净庵是京北第一古刹。”古刹座落在村西,从南到北占两条街,整个建筑群体一字排开,六殿七进放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前街门前第一个台阶算起,到后街庙的北围墙止,全长将近200丈,宽约60丈,占地约200亩。第一道山门过后,东边是钟楼,大钟高五六尺。西边是鼓楼,大鼓直径6尺,一个人躺在鼓面上露不出头和脚。进入第二道山门,首先看见的是清净庵的第一层大殿——关公殿。后边是广场,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树围4个人伸臂可以围一个圈,古柏树龄在千年以上。第二层大殿是观音殿。第三层大殿是18罗汉堂。南郎中清净庵的18罗汉是铁铸的,东西各排9个罗汉,其中间的一个罗汉是青铜镀金的。18罗汉堂后边是一个广场,东边栽的是藤箩,西边是一座白塔。白塔按北京白塔寺的白塔尺寸建造的,一模一样。第四层大殿是前皋庙,上下两层,中间是空的,上下两层两边塑的是群佛。第五层大殿是后皋庙,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是一座古铜千佛囤,由1000个佛像组成。下大上小,层层塑佛,是青铜铸成。最上层的佛是青铜镀金的。在千佛囤旁立有古铜加金佛像3座。在千佛囤东西两边是24诸侯像,东边12个,西边12个。下层中间是一个顶天立地大佛,头顶上层楼板,脚踩地。两边各有一佛,东边是乐佛(大肚弥勒佛),西边是愁佛,即丑佛。第六层大殿,地层殿是空的。传说是准备为魏忠贤塑生祠用的,没有修完,魏忠贤就被崇祯罢官,自杀身亡。后院西北角,有3个塔。在6座大殿两旁,各设有东西厢房配殿。在清净庵的西边设有塔园,是个塔群。群众说:“南郎中的和尚塔数不清”。有一年来个卖草帽的不信,他拉了一车草帽有200多个,让人在每个塔上戴一个,当最后还有几个草帽没戴完,来一阵风把草帽吹跑了。卖草帽的说:“这儿塔多得让人数不清。”南郎中清净庵建于何时还是个谜。清净庵最后一位和尚梁士久说:“我师父徐彦说,清净庵四毁四建,我在庙的大钟纪文中看到四毁四建的文字。”现在已经查到的记载是:“明正德16年(1521年)修。清净庵天华禅师墓碑万历丁酉年(1597年)立,明学士金之俊撰。清净庵碑雍正九年(1731年)立,保顺撰。南郎中清净庵,古铜加金佛囤一座,古铜加金佛像三座。”记载的都是修,不是建。南郎中清净庵一直是隶属北京法源寺,每代和尚都是由法源寺派来的。按北京法源寺的要求管理寺院。每年十月十五、十六、十七只开放3天。前后皋庙上层不对外开放。北京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时名“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追奠征东将士而建。明正统二年(1437年)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赐额“法源寺”。从法源寺与清净庵的关系分析,清净庵的创建是很古老的,很有可能是唐代建筑,是建法源寺后不久建的,其理由是:(一)它不是明代建筑,因为明清代的资料只记修,从来没说建;(二)清静庵的塔多得数不清,是长期形成的;(三)北京法源寺为什么从始至终长期控制清净庵,能够找到的原因是法源寺死了和尚,埋在清静庵塔园,这里是北京法源寺的一墓地;(四)清净庵平时是不开放的,一年只开放3天。这里的和尚不是太多,老和尚吃斋念佛,小和尚打扫庭院,种点地维持生计;(五)清净庵庙名叫庵不叫寺又不住尼姑,是给北京法源寺上年纪的不能做法事的和尚找一个安身之所;(六)清净庵内观音大殿前边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树龄达千年以上,就是最好的例证。传说最后一次修缮是给魏忠贤建生祠立家庙。同时建起一个坟茔,还立了一块碑,为魏忠贤歌功颂德。这碑在1958年大兴水利修闸口用了。明天启年间,是明朝最黑暗的时代。魏忠贤专权,人称“九千岁”,这位文盲爬上全国仅次于皇帝的地位。杭州建起第一座魏阉的生祠,全国那些寡廉鲜耻的地方大员们,争相效尤,很短时间里魏太监的生祠遍及天下。清净庵天启年间的修缮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天启十年,崇祯称帝,贬魏忠贤到凤阳祖皇陵去当烧香的太监,半路畏罪自杀。皇帝朱由俭下令,按明正刑,开棺晾尸,千刀万剐。清净庵还没修完,魏阉已死。那些想拍魏忠贤马屁的无耻大臣们没等拍上就倒台啦。是历史跟他们开了个玩笑。
清净庵这个京北第一古刹,现在还剩下三间南倒座,已经摇摇欲坠,但是屋檐和墙壁上的彩绘有的还清晰可见。1951年拆了清静庵,盖起了顺义县政府大礼堂。清净庵这三间南倒座为什么保留下来呢?大家知道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还有一位老和尚叫徐颜,身旁有个小和尚,供他们师徒二人生活居住才留了下来。有人问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当不当正不正的南倒座呢?这事很少有人知道了。据徐颜后来透露,他的老师曾经和他讲,清净庵在历史上是四毁四建,唯独这三间南倒座是原样的建筑,哪一次它都没毁掉,也没拆了重修过。因为每次大庙烧毁时,三间南倒座没着过火。据他师父说,有人看见每次大火烧起时,三间南倒座的大梁上都盘着一条巨龙。那年通知师父要拆此庙时,头天晚上师父梦见这条巨龙又重新出现在这个大梁上。所以师父向拆庙工作人员要求,把这三间南倒座留下居住吧。他的师父说,只要这三间南倒座在,巨龙的生活环境没被破坏,总有一天清净庵还会修复的。这可能是出家人眷恋清净庵的一种幻想。
位于崇明县裕安镇德云村253号。原属崇明县陈家镇德云村二队,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革期间,不幸被毁。
1995年8月,经崇明县人民政府批准,清净庵恢复宗教活动,并建成了佛殿、东西厢房、生活楼、念佛堂、大雄宝殿等宗教设施,共建起殿厢房十九间。当时的清净庵为二层民间建筑,山门前有菜园,占地二亩零六厘,建筑面积760平方米,监院为羡圣,有比丘尼五人。历经数年,清净庵在崇明东部地区已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尼众道场。
随着崇明的逐步发展,清净庵得到了广大香客的支持。2004年起,清净庵开始全面翻建,将原殿房进行了改扩建,将原菜园改建为庵前广场,并重修了庵内的主体建筑。
2011年10月30日,崇明县清净庵隆重举行大雄宝殿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活动,来自沪苏的四众弟子近千人参加本次庆典活动。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长老,崇明县佛教协会会长、广福寺监院玄光法师出席庆典并先后致辞祝贺,活动由崇明县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无为寺监院玄洪法师主持。
清净庵面南正对北沿公路,从北沿公路往北跨过一座石桥即可进入清净庵前的广场。在广场北侧建有清净庵的庵门,是将原二层小楼改成了山门殿形制,前出亭式的抱厦作为庵门。进入庵内过圆拱门,左右为原清净庵建筑,各有一座二层小楼。庵内正中大雄宝殿已全部翻建,现大雄宝殿为二层重檐挑高楼阁式大殿,建在台基之上,三进红漆门面,黄墙黑瓦,屋脊鸱吻,甚为庄严,入内正中供有本尊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尊者,左后侧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右后侧供奉着文殊菩萨,背山为观世音菩萨,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匾额为赵朴初所题。
大雄宝殿后为新建的三层楼僧寮,呈U字型排列,左右各有三层八进楼房,联结正面三层三进楼房,组成了一排十分宏伟的僧寮,中间院落有花坛,并居中有一座石雕观音坐像点缀其间,使整个僧寮更显壮观,此地在做法事时至少可住下百余号人,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僧众居所。
据在清净庵修持的信众介绍,清净庵地处偏僻,这几年来为了筹资建庵所费甚巨,只能一点一滴地加以逐步修缮,但听义工护法们讲,这里的主持尼师太大慈悲只要到庵院来吃饭的,从不收取饭资,庵院本来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从来来者不拒,所以一旦遇到蒙山施食法会等法事活动,前来免费吃饭的人蛮多,但寺庵都是热情相迎。在崇明东部的这一小乡村中能建起如此恢宏之殿堂,实属不易,这不仅是佛菩萨的愿力加持,更是驻庵尼众的辛勤积累。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成就事业,崇明清净庵也确实名符其实为清净之地,亦为之清净所感动!
清净庵:在花药山后。始建年代不详,明末毁于兵。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间杜钟秀捐修,并买地扩大庵基。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