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孚

中文名 李中孚
出生日期 1627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李中孚(1627-1705年)字中孚,别署二曲土室病夫,学者称二曲先生,清陕西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少孤寒,家无一椽寸土,无家学和师承。发愤读书,自学成名,曾集晚明以贫贱起家卒成“理学巨儒”者十余人,编为《观感录》,以自励自勉。博览子史,遂得其会通,由博返约,身体力行,年未四十,学已大成,关中人士,多从其游。康熙七年(1668)东行至蒲城、同州、华阴、高陵等地讲学,关中士子,“翕然尊师之”。后徒步襄城,至常州“明伦堂”,一时巨绅名儒,远迩骈集,门庭若市。每次讲学,众达千人,郡人惊诧,谓“江左百年来未有之盛事”。邻郡争相约请,先后开讲于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学者环拥拱听,问者络绎不绝。时人赞之“斯文幸未丧,绝学起关西。”在此建延陵书院,后归陕建关中书院,屡拒清廷招聘,时人讶为“铁汉”。后“荆靡反锁”,栖身陋室,不复出户,甚至“窍壁以通饮食”,即家人亦不多见。提倡“行己有耻”,顾惜名节。认为名节不足,人所羞耻,虽有他长,又怎能补偿!今日论学,不应只限于穷深极微、高谈性命,只要全其羞恶之良心,不失这一点耻心。告诫弟子,不可语及朝廷利害、官员贤否。做到宁可孤立无助,不可苟同流俗;宁饥寒是甘,不可向人乞怜。主张学者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提倡教育至上,认为此乃生人之命脉,宇宙之元气,不可一日无之。强调立人达人,移风易俗,拨乱返正,甚至旋转乾坤,其功全在讲学。学字陆、王,但不守门户之见,指出陆王之弊在“空寂”,程朱之弊在“支离”。朱熹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而陆九渊教学,一洗支离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主张调朱陆,避短取长。提出“明体适用”的主张,以识心悟性,“实修实证”为明体,以“开物成务”康济群生为适用。将其读书目录分为明体和实用两类,明体类有宋明理学大师,下注曰:由工夫以合本体,由现在以全源头,下学上达,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以成实际。在实用类里有历代通典、律令、实政录、名臣奏议,以至《农政全书》、《武备志》、《水利全书》、《泰西水法》、《地理险要》诸书,重视经世致用,反对口头圣贤,悉心教人,“礼乐兵刑,赋役农屯”。认为明体而不适用是腐儒;适用而不明体是霸儒;既不明体又不适用是俗儒。主张博览群书,认为官方之理学和八股词章是杀天下后世的“洪水猛兽”。认为“格物致知”之物,为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之物,即有本末之物。故格物即,体察研究有关国计民生之事。但其格物,实则致良知。在体用关系上,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治学以悔过自新为宗旨,认为是对古今名儒倡道救世宗旨的概括,并谓“自新”功夫不必骛高远,说精微、谈道学、论性命,但就日用常行、纲常伦理、极浅极近处做起。强调以尊德性为本体,以道问学为工夫,以悔过自新为始基,以静坐观心为人手。以明已心,见已性,不断反躬自省,去除“物锈”,恢复良知良能。如此,处世无不咸宜,皆可能圣贤。对史籍考订、文字诂访,也颇有研究。与富平李因笃、□县李柏友善,被关中学者称为“三李”。与黄宗熹、孙奇逢齐名,有南黄、北孙、西李之誉,并称清初三大儒。论者谓其上接关学六百年之统,寒饥清苦之中,守道逾严,而耿光四出,无所凭藉,拔地倚天,尤为莫及。顾炎武谓儒道所倚为“长城”,同人所望为“山斗”,在讲学之士中,其笃信而深造者惟此一人。早年著有《帝学宏纲》、《经世蠡测》、《时务急着》、《十三经注疏纠谬》、《廿一史纠谬》等,均未流传。今主要著作有《二曲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