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乡

中文名 周城乡
面积 32.6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乡镇概况

经济发展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苹果生产为支柱产业。

1999年底,粮食总产量14623吨,油菜子产量140吨,农业总产值2632万元。生猪存栏6527头,笼养鸡存栏4.7万只,大家畜存栏2691头。乡镇企业产值50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1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5600人。1999年有教师224人。

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宝鸡峡大北沟水库及漠谷河周城乡地段流域为开展水产、水利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有乡级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6所。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全面落实“三为主”,积极推广“三结合”,扎实落实“三查两清一服务”,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全乡交通便利,东西走向的乾扶旅游路横贯全乡而过。全乡14个村,村村通了电话,拥有电话180多门。

基本概况

周城乡周城乡周城乡经济发展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苹果生产为支柱产业。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1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5600人,教师224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宝鸡峡大北沟水库及漠谷河周城乡地段流域为开展水产、水利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现有乡级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6所。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全面落实“三为主”,积极推广“三结合”,扎实落实“三查两清一服务”,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周城乡交通便利,东西走向的乾扶旅游路横越全乡而过。全乡14个村,村村通了电话。

周城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即为人类聚居之地,60年代修宝鸡峡五支渠时,曾出土了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古陶器,根据本乡庄里村出土的汉、魏石碑记载,周城二字始于西周时期,周城原意为周公建城设府之地,系周文王子之子周公姬旦最初的一处封地。周公旦辅政和平定管、蔡之乱之前曾居于此地。

经济状况

周城乡周城乡城乡自然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宽阔,水利设施健全。羊毛湾、宝鸡峡干渠穿境而过,是全县传统的农业主产区,从建国至70年代,每年粮食作物面积基本保持在22000亩。改革开放以来,周城乡农村经济的结构呈现巨大变革,北部以苹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已达9400亩左右,其中挂果面积为7100多亩。品种包括早熟苹果嘎拉、美八和晚熟品种红富士,其中以南齐村为中心的优果区生产的红富士苹果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每年全乡的果业生产总值达3100万元。

南部各村是传统的奶畜养殖区,随着优良品种的引入和8个现代化奶牛养殖区、9个机械化挤奶站的建立,全乡奶畜养殖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化。周城乡奶牛养殖总量达6300多头,其中产奶牛4600多头,奶畜业生产总值已达1480万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周城乡又引入了一批新兴产业,其中板材加工业发展最为迅速,以董城村为中心的板材加工户达156户,从业人员约1260人,其中投资150万元以上的板材加工企业有6家。产品主要包括用于装修的拼板和用于木工板制造的桐条。产品远销山东、湖北等省和韩国釜山等地。拼板日产量80方,桐条日产量40000余根,周城板材加工年总产值24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投资600万元的大林、志伟两个果实套袋厂入驻周城,投资300万元的规模化首饰配件厂和420万元的玉产品加工厂也落户,为周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行政区划

周城乡周城乡周城乡政府下辖董城、红旗、新庄、上曲、周城、庄里、紫邀、红星、慈母9个行政村,共36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57户,总人口26658人。周城乡耕地面积34321亩。

1、南齐村位于周城乡北约3公里处,辖4个村民小组,300户、1520人,耕地面积2100亩。境内海拔750m,土壤肥沃,水灌优越,是苹果生长的优生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苹果种植面积达1800亩。2008年总产达3750吨,预计产值达1400万元,占南齐村农民收入71%。

2、董城村是一个有着960多户,4100口人,4个自然村的大村。2005年11月底新一届村“两委会”班子组建以后,他们从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着手,让党员、群众直接了解、参与、监督“三公开”,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农户,对村上办事公开的基本要求、内容、形式等作出规范,制定了政务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和办事时限。为进一步完善、规范和保障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建立和完善以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协商制度、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村干部廉洁从政制度、村干部外出考察制度、村财务公开制度。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对工程项目建设、物资采购、村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实行“阳光操作”。

发展目标

周城乡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按照粮食做专、果业做优、蓄牧做强、板材做大、劳务做精、三产做活的工作思路,强使推进“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格局。

建立支柱产业基地,形成了南部奶畜生产基地,奶畜存栏达6070头,建成机械化挤奶站8个,年产值达3787万元。北部有机富硒苹果生产、板材加工基地,苹果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年产值6750万元,板材加工户达256户,从业人员达1400人,年产值达2600万元。中部劳务输出和商贸流通基地,全年共输出劳务5439人次,其中输出技术人员1231人,向国外输出105人,年产值3539万元,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达1300人,年产值3520万元。

树立了典型示范村,周城乡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宣传引导等方法在全乡率先建成了董城村板材加工、南齐村果品生产、慈母村奶畜生产等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示范村从事主导产业的人数已占全村总人数的70%以上,主导产业的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带动了周围其他村“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延长。董城村板材加工已从原来单一的桐木条加工发展为现在的1米拼板、2米拼板和工业用木炭以及木纹纸生产等多个品系,带动了黑里、周城等村的板材加工。南齐村的果品生产带动了上曲村、红旗村、新庄村、董城村等果品生产并推动了果品贩运、贮藏、果袋加工等产业的兴起。慈母村的奶畜生产带动了红星村、紫邀村等村的奶畜业的发展。

形成了“果、草、畜、沼”共同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果园地上种草为畜牧业提供青草饲料,畜牧业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为果园提供沼渣、沼液肥。07-08两年全乡共建沼气池500余座,加快了循环经济的步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在“一村一品”经济管理上,周城乡不断探索外地先进的协会式管理服务模式,逐步使经济管理从行政式过渡为协会式。各村都成立了主导产业转业协会,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在专业协会的组织管理下,做到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护了会员和客商双方的利益,使“一村一品”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