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学

中文名 水浒学
目录导航

主要分支

创作及在创作再创作

《水浒传》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民间口头文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长篇作品,因此,水学的源泉应该回溯到最早写作《水浒传》小说的那批作家中去。他们是最早意识到把这一系列口头文学汇总成篇的人。此后,经过世世代代的作者补充与修改,小说《水浒传》及其他水浒相关文化不断被完善着,丰满着。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所有参与了这些创作的人,不论是小说家、编书家,还是游唱诗人、说书人,都是水学的基础奠定者。而这个过程事实上也没有结束。

版本考证

这是针对《水浒传》这部成书于元朝到明朝间的长篇小说的基础性研究。由于《水浒传》并非一人所作,创作时间也跨越了数百年,再加上流传过程中的修改、散佚,能见到的《水浒传》小说出现了大量从情节到文字到思想倾向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版本,其中根据文字叙事的精细程度,主要分有“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而根据情节结构,又可划分为大聚义前(内又可以再细分)、大聚义至招安、征辽、征田虎王庆、征方腊至结局这几个明显不是一个时期内完成的部分。版本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寻找出最早的“祖本”,尽管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通过发掘遗失的较早版本以及比较各种版本之间的先后次序,能够为《水浒传》的早期面貌和成书时间、成书过程以及主题变化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料。

作者研究

这是针对长篇小说《水浒传》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以及关于该作者的生平资料的研究,尤其是对“祖本”作者的考证研究。常见的说法是施耐庵、罗贯中著(各种不同的说法里两人所占比重不同),但关于“施耐庵”这一人物,一直没有任何具有高度可靠性的史料能讲述其生平,甚至证明其存在。有关施耐庵与张士诚、朱元璋等人关系密切的故事多有流传,但也缺乏史料支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属于水学研究范围。但毕竟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现存《水浒传》的全部价值的载体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作者能够创造的范围,因此研究这样一名作者(准确说法是众多作者中的一人)的生平对研究《水浒传》本身并没有核心意义,对《水浒传》作者的研究在水学中只是一个旁支,与红学中“曹学”有重要地位的情形不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