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平,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 1968年生于宜兴陶都,1985年跟随紫砂工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施小马学习手工艺,擅长纯手工制作(壶、盆)技艺全面。
2006年考入江苏省经贸技术职业学院(工美专业)。
2006年,作品《竹鼓》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7年,作品《六方千筒》荣获全国陶瓷花盆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
2007年,作品《紫方》荣获全手工制陶技能大赛优秀奖;
2008年,作品《四方千筒》荣获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活动铜奖; 田志平紫砂作品
2008年,作品《漂口四方千筒》荣获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活动铜奖;
2009年,作品《线圆》荣获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等奖;
2009年,作品《切角下带四方》荣获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活动铜奖。
紫砂壶之所以和其他工艺品有很大的区别,是在于它既有实用性,也有欣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人们收田志平作品(二)藏、欣赏和使用紫砂陶,正因为它特有的材质所具备的特殊性能,运用形象思维,驾驭一定的材质,采用特殊技能,使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现代紫砂造型创作设计是艺术与手工技术相结合的结晶。所以紫砂造型设计,更形成了具有艺术化、多元化的紫砂造型艺术体系。
当代紫砂造型艺术审美,具体地说,也就是创作设计之语言,如观赏一件作品,造型的结构是否完整,形式是否完美,工艺含量是否运用和发挥到位,泥料的选择,制壶技艺的表现及烧成等。所有这种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是构成设计之要素。紫砂造型艺术的特点,是建立在紫砂泥雅俗共赏之美基础上,加上艺术造型,俗称之“土的艺术,火之升华”。紫砂泥的制作过程,由粉碎、球磨、淘漂、沉淀和陈腐等过茶叶罐程。作为一名紫砂工艺人员必须掌握这种工艺过程,因为自己有时要根据造型设计作品,需要选料、配泥、自己的创作设计、包含着泥料和相关工艺内涵,如泥颗粒等。所以作为好的泥料,加上美德艺术设计能使作品更完整,这就称之为紫砂味。紫砂造型艺术的悟性和理念,这是形成风格之要素。
我从1985年进紫砂工艺厂,学习紫砂造型艺术。第一步就是要掌握泥性。我认为,掌握泥性时确保一件作品成功的关键,同时还必须识别和运用好泥。我以制作紫砂中较有难度品味的方货为主。作为一名紫砂工艺美术人员,要全面你掌握多品类工艺手法,如紫砂泥中的清水泥、拼紫泥。在设计制作《长方光华壶》时,我认真研究了明代大师时大彬的作品《砂方壶》,它线条粗犷、流畅、庄重,泥料又是那么的古朴自然而高贵典雅,所以我在造型设计上也强调突出一种具有中华五千年历史认可的内容,并艺术性地表现《长方壶》造型形象特征,壶体线条以直为刚,以方为稳重,并将壶把向上提,与壶嘴的朝向协调,达到整体统一。我所设计的壶盖,严谨地显示了平压调整,一丝不苟的水准。纵观整个造型设计,庄重而又有韵味。该作品受到紫砂界的高度评价。紫砂的传承人这样说:工具要挑一担。这也是衡量一名紫砂工艺师德要素之一,所以作为紫砂工艺制作,工具必须由自己制作,这样会帮助对一件作品的设计,包括泥片的分解构成,都可以通过工具而确定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老一辈设计制作的《双线竹鼓》壶、《笑樱竹节》壶,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工具,如竹刮、竹尖刀、方圆线梗,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制作效果,所以前辈老艺人作品的工具痕迹,值得现代人探索、研究。又如造型中的点、线、面、体构成,更要如表现书法艺术那样的“行云流水”,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我在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同时,还从事紫砂微型玩盆艺术造型设计和制作。因为紫砂艺术品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收藏,同样紫砂玩盆也是一种具有艺术情趣的玩品,关键在于造型的比例,泥料的选用,严谨地制作工艺。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我感悟到艺术之美,创新之美,紫砂造型设计之精,都是感情和工艺制作的结果。所以在我的紫砂造型创作设计理念中,以学习传统,掌握工艺技术,勇于创新形成自我风格,我以紫砂大师、名人名作及众多的优秀作品为学习探索和研究的对象。在紫砂造型创作设计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了使自己在紫砂苑中有所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我将尽善、尽美、尽真的创作设计作品。
全国人大代表田志平
姓名:田志平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河北滦南
出生年月:1952年11月
党派:中国共产党
毕业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所学专业:企业管理专业
学历:在职研究生
田志平,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出生。早年在云南省京剧院及省艺校学习京剧表演,并在省艺校任教。后改习编剧创作及戏剧理论,198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编剧专科班,199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本科班。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田志平
戏曲剧本写作、戏曲舞台形态、表导演体验、戏曲剧目观摩与鉴赏
研究方向:
戏曲剧本创作理论及戏曲形态理论。
1、《李玉茹戏剧意识探寻》(载《戏曲艺术》2011年第1期)田志平
2、《空前绝后总教习》(载《新中国戏曲教育纵论》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场”、“做场”及其后续若干概念的分析》(载《中国古典戏曲概念范畴研究》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版)
4、《“程式”语词及概念内涵的阐释》(载《中国古典戏曲概念范畴研究》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版)
5、《戏曲的语言体系——程式》(载《京剧与中国现代社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5月版)
6、《京剧文学的一项审美特色————剧本中悲喜交错的情感结构》(载《戏曲研究》第八十辑2010年一月出版)
7、(载《戏曲艺术》2010年第3期)
8、《两个与“场”关联的词语》(载《艺海》2009年第12期)
9、《视像文学与肢体语言》(载《戏曲艺术》2009年第4期)
10、《京剧知识·声腔艺术赏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11、《天“圆”绕地“方”,阴阳互交融——戏曲演出中的时空运转方略》(载《国戏文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12、《戏曲舞台形态》(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13、《众生相的归类与表现——戏曲行当纵横谈》(载《戏曲艺术》2006年第4期.2007年第1期)
14、《统摄万象,内外交融——对戏曲程式的几点新认识》(载《戏曲艺术》2005年第四期、2006年第一期)
15、《戏曲剧作法教程》(与人合著。撰写其中“人物塑造”、“剧作要领”、“剧目类型”等章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16、《跨世纪的“小梅花”盛会》(载《文艺报》2000年8月10日第二版)
17、《寻踪海派》(载《中华文化画刊》1999年第二期)
18、《中国戏曲小说·群英会》(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漫话京剧艺术》(大连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20、《中国脸谱杂谈》(大连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21、《剧诗抒情性漫谈》(载《戏剧之家》1996年第六期)
22、《一台美景,生机勃勃》(载《滇中文化》1996年第一期)
23、《戏曲发展与方言超越》(载《胡连翠导演艺术》,199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24、《从昆剧〈痴梦〉谈戏曲舞台动作的审美价值》(《戏曲艺术》1992年第二期)
参与《京剧大百科全书》数十个辞条的撰写。
参与北京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概念范畴的文化阐释。(主要参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