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

沁水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历史沿革

湘峪古堡湘峪古堡沁水历史悠久,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下川遗址位于于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1970年从其挖掘出土的箭镞、骨针等细石器文物。

沁水古称端氏。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殷商为郤国,属畿内地。春秋属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战国属韩。西汉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三国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 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沁水县下辖7个镇、5个乡。[3]

区划详情

7个镇: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

5个乡:土沃乡、张村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3]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沁水地图沁水地图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版图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26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沁水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东南尉迟村沁河出境处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

沁水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中山区面积占40%,低山丘陵区占50%,河谷平川区占10%。山岭多属太岳和中条山脉。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有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白云山、柏尖山、仙翁山、岳神山、牛头山、宇峻山、荒山。峻岭有东坞岭、老马岭、界牌岭、夜明珠岭、秋峪岭、关门岭、夫妻岭、山中岭、香山岭、佛庙岭。被称之为“十山”、“十岭”。其中东坞岭、老马岭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

水系资源

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沁河、县河、端氏河等三条河流。

沁河,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县河,为沁河支流,沁水县境内最大的河流。由上游梅河、杏河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两河在县城东南汇流后,经城关、郑庄乡等4个乡镇,在河头村注入沁河。总长60.7公里,流域面积168.3平方公里。

端氏河,黄河支流沁河的支流。上游为山西省沁水县境内柿庄河和云首河,两河在固县乡境内汇合后称端氏河。河经端氏镇东山,注入至溪河,在端氏村西入沁河。含上游河,流经东峪、柿庄、十里固县、樊庄、胡底、端氏7个乡镇,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一般流量2.5立方米/秒。

气候特点

沁水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沁水县气候因地形复杂,差异显著,西部寒冷,东部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0.3℃,[4]一月零下4.1度,七月23度,年降水量64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60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沁水县是矿产资源大县,初步查明的有煤、铁、煤层气、石灰岩、重晶石、耐火粘土、矿泉水等18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全县含煤面积242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5%,地质储量265.25亿吨,占晋城市地质储量的32.8%,探明储量109.94亿吨,占晋城市探明储量的40.2%。煤层气资源全县地质储量4372.07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城东。

森林资源

沁水县森林面积达193.04万亩。其中天然林129.1万亩。森林覆盖率48.4%。林木蓄积总量242.5万立方米,人均12立方米。牧坡草地全县175.8万亩。其中天然草地163.35万亩,最大的苏庄草地面积73.05万亩。

生物资源

沁水县共有野生植物400余种,隶属4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有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等11种。全县共有野生动物22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虎、金钱豹、金雕、猕猴、大鲵(娃娃鱼)等26种。

(以上数据截至2011年)

人口

2021 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为 194762 人,比上年末减少1727 人,其中男性105106人,占 54.0%,女性 89656 人,占 46.0%,性别比为 117.23。城镇人口96788 人,占49.70%,比上年末提高 0.85 个百分点。乡村人口 97974 人,占 50.3%。出生人口1060 人,出生率为 5.39‰,死亡人口 2259 人,死亡率为 11.50‰,自然增长率为-6.10‰。[2]

沁水县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俄罗斯族等民族分布。

政治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闫晋中
副县长 赵光义、李春、于小丽、牛正太、刘勇、朱建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书记 任彩虹
副书记 闫晋中、王东胜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窦书瑾
副主任 郭家胜、张春年、刘建国、牛锁庭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张瑞忠
副主席 姚爱民、成书梅、胡永强、王江龙

参考资料来源于[5]

经济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闫晋中
副县长 赵光义、李春、于小丽、牛正太、刘勇、朱建华

综述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书记 任彩虹
副书记 闫晋中、王东胜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窦书瑾
副主任 郭家胜、张春年、刘建国、牛锁庭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张瑞忠
副主席 姚爱民、成书梅、胡永强、王江龙

第三产业

交通

2021年,全年全县生产总值 331.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3.7 亿元,增长 7.5%;第二产业增加值263.2 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 54.2 亿元,增长 8.9%。三次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为4.1:79.5:16.4。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 3.2 亿元,增长 10.6%;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 7.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 9.1 亿元,增长12.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9 亿元,增长 17.0%;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 4.9 亿元,增长7.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68473 元,按 2021 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6115 美元。

2021年,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 67.7 亿元,增长 55.0%。其中,增值税8.1 亿元,增长83.3%;企业所得税 2.0 亿元,增长 15.3%;个人所得税 0.2 亿元,增长49.8%;资源税3.6亿元,增长 4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25.4 亿元,增长56.6%。其中,税收收入17.3亿元,增长 5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30.5 亿元,增长14.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 5.6%,教育支出增长 7.9%,城乡社区支出增长 50.6%,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9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降 6.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3.1%,节能环保支出增长 207.8%。

2021年,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 4138 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 4313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2]

社会

2021年,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 394548.7 亩,增长 2.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1475.5 亩,和去年基本持平。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19260 亩,增长1.1%;玉米播种面积 253483.1 亩,下降 0.9%。粮食总产量 111287 吨,增长1.1%。其中,小麦产量 4765.8 吨,增长 5.0%;玉米产量 88395.1 吨,增长7.0%。粮食亩产量326公斤,增长 1.1%。年末全县设施农业大棚 1998 个,同比增加 79 个,增长4.1%。其中蔬菜播种面积 1776.7 亩,下降 17.8%,产量 9213 吨,下降 12.5%;食用菌产量4112.9吨,增长 113.2%。

2021年,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 159 头,下降 5.4%。猪存栏 96263 头,增长89.7%;牛存栏3438 头,增长 28.8%;羊存栏 132743 只,增长 3.9%;家禽存栏3300155 只,增长28.8%;羊群饲养量 227698 只,增长 24.9%;肉类总产量 27161.8 吨,增长32.5%;禽蛋产量4474.9 吨,增长 38.1%;蚕茧产量 203.1 吨,下降 21%。

2021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 112636 千瓦,增长 1.9%。机械耕地面积21115 公顷,增长 2.2%;机械播种面积 16965 公顷,增长 3.7%;机械收获面积13348 公顷,增长2.8%。全县农机服务收入 4980 万元,增长 1.0%。 

2021年,全年共完成义务植树 80 万株、荒山造林 22714 亩、封山育林1500 亩、草原生态修复 6000 亩、草原改良 6000 亩、草原病虫害防治 5 万亩、省级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综合管理 5000 亩、市级改善人居环境村庄绿化 5 个、生态园林村建设30 个、通道绿化60.9公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2.3 万亩,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5‰以下。[2]

教育事业

2021年,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 71 家,规模工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4.4%;其中,煤炭行业增长 19.6%;煤层气行业增长2.7%。共完成总产值514.2亿元,增长 59.5%;实现利税 165.4 亿元,增长 72.6%;其中,煤炭行业总产值350.3亿元,增长 81.6%;实现利税 124.4 亿元,增长 75.4%;煤层气行业总产值118.9亿元,增长 33.6%;实现利税 39.1 亿元,增长 86.5%;共完成销售产值502.6 亿元,增长57.2%;实现营业收入 569.1 亿元,增长 9.9%;利润总额 106.1 亿元,增长68.8%;税金总额59.2 亿元,增长 79.7%。

2021年,全年全县原煤产量 3882.7 万吨,增长 7.7%;洗煤 1980.5 万吨,增长2.2%;煤层气利用量 47.0 亿立方,增长 3.8%;煤层气液化量 74.0 万吨,增长6.6%;发电量192498.3万千瓦时,增长 18.0%;焦炭 17.9 万吨,下降 10.3%;生铁0.5 万吨,下降74.4%。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下降0.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0.9%;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0.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9%。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141.6 万吨标准煤,下降0.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0.7260 吨标准煤/万元,下降 13.0%;规上工业企业工业用电量259840.8万千瓦时,增长 7.7%。 

2021年,全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117.7 亿元,增长 35.8%;营业收入235.5 亿元,增长 30.4%;利润总额 58.0 亿元,增长 64.2%;上缴税金 21.8 亿元,增长45.5%。其中,民营工业总产值 196.9 亿元,增长 49.9%;民营工业增加值95.2 亿元,增长44.5%。

2021年,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 19 家,比上年末增加3 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09 亿元,增长 27.6%。其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别完成2.97亿元、0.04 亿元和 0.08 亿元。签订合同额 5.72 亿元,增长27.6%,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3.79 亿元,下降 7.3%。建筑施工面积达到 5.39 万平方米,下降8.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完成 0.94 万平方米,下降 37.3%,房屋竣工价值完成1.55 亿元,下降35.7%。[2]

科学技术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5.5 亿元,增长 11.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8.4 亿元,增长 3.3%。民间投资 14.6 亿元,增长 12.2%。产业类投资完成70.0亿元,增长 11.0%。

2021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 3.7 亿元,增长21.3%;第二产业投资66.0亿元,增长 10.7%,全部为工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 15.8 亿元,增长12.1%。

2021年,全年全县在库项目 279 个。其中,5000 万元以上项目90 个,计划总投资512.5亿元,完成投资 77.1 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0.2%。

2021年,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项目 10 个,计划总投资 176220 万元。完成投资19331万元,同比下降 10.3%。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 17100 万元,下降14.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 618 万元,增长 61.4%;其它投资 1613 万元,增长 27.8%。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50671 平方米,下降 24.0%。

市场贸易和招商引资

2021年,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1.3 亿元,增长 16.6%。其中,城镇消费24.3亿元,增长 16.6%;乡村消费 6.9 亿元,增长 16.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5.2 亿元,增长 14.7%;零售业零售额 20.8 亿元,增长 18.0%;住宿业零售额0.5 亿元,增长20.0%;餐饮业零售额 4.8 亿元,增长 12.6%。

2021年,全年全县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43624.7 万元,增长37.3%;实现网络销售额855.9 万元,下降 3.7%。 

2021年,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服装鞋帽纺织品类和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分别实现零售额3394.7 万元、5481.0万元、5743.1 万元、5840.3 万元和 10490.4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5.7%、67.6%、62.3%、34.7%和 20.8%;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日用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48.8万元、56.9 万元和 334.1 万元,同比分别下降 29.7%、43.5%和9.2%。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营业收入2.6 亿元,增长39.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 0.76 亿元,下降1.3%。

2021年,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 2004 户,日均分别新登记企业、个体工商户3.1 户、2.4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 15946 户。 

2021年,全年先后参加晋城市重点产业项目长三角(杭州)系列招商推介活动、2021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招商推介活动、第六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恳谈交流会、第十二届中博会等重点招商活动。其中,12 月 23 日在太原举办第三届“邀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创新创业暨“乡‘沁’相约·商赢四方”招商引资活动活动,现场签约项目 12 个,涵盖煤层气、新材料、大数据、能源开发、文旅康养、种养殖等多个领域,投资额达 112 亿元。全年全县签约项目 81 个,计划总投资423.6 亿元;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 80 个,当年开工率 98.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5.2 亿元。

旅游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 A 级景区 3 个。其中,4A 级景区 3 个。共有星级饭店1 家。其中,三星级 1 家。首批四个重点康养村全部投入运营,下沃泉童年小镇和鹿台山国学康养小镇入围省特色小镇。启动“百里画廊”康养旅游季,配套多彩活动,树立了“康养沁水”形象。实施古堡活化利用和文明守望工程,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文物保护。联合相关部门,完成红色文化遗址的认定工作,盘活了文旅资源。

金融和保险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 166.6 亿元,较年初增加20.4 亿元,增长 13.9%;其中,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 114.9 亿元,较年初增加13.7 亿元,增长13.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 60.9 亿元,较年初增长15.9 亿元,增长35.3%。

2021年,全年保险行业实现业务总收入 11859.1 万元,增长 11.5%。其中,财产保险业务收入 3502.1 万元,增长 30.2%;人身保险业务收入 8357 万元,增长5.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 2009.6 万元,增长 25.5%。其中,财产险赔款1160.6 万元,增长5.3%;人身险赔款及给付 849 万元,增长 70.1%。[2]

文体事业

2021年,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 1544.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3 公里;共有载货汽车818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载重量 12486.2 吨位;共有公路干线3 条120.8 公里,公路支线 338 条 1346.4 公里,桥梁 118 座 4399.3 米;全年公路养护里程1544.5 公里。[2]

广播电视

医疗卫生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80 所,其中:幼儿园 29 所,小学36 所,初中10所,高中 3 所,职业学校 1 所,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在校学生19718 人,其中幼儿园4635人,小学 7197 人,初中 4178 人,高中 3174 人,职中 463 人和特殊教育71 人。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数 2915 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数 2074 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11375人。随着全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布局更加优化、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保障更加有力,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21 年中考、高考成绩位于全市同类县前列。[2]

人民生活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 家、省级众创空间2 家、星创天地3 家、高新技术企业 8 家。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召集 18 家科技型企业召开了科技创新研讨会议,对 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多的 6 家企业拨付奖励资金110 万元,对新认定的4 家高新技术企业拨付奖励资金 40 万元,为 4 家企业下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推广应用奖励资金 18 万元。积极开展项目征集工作,共征集市级研发项目2 项(县医院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畜间布病净化)、市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项目 1 项(年产 3000 吨精丝纤维);围绕省“三区人才科技计划”项目,邀请省农大专家陈晋明等 12 名专家就全县农业生产技术需求进行了专题调研座谈。[2]

社会保障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群众文化馆 1 个,公共图书馆 1 个,文史博物馆1 个,宣传文化中心1 个,老年活动中心 1 个,青少年活动中心 1 个,梅杏剧院1 个,游泳馆1 个,全民健身中心 1 个,县级剧团 1 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 个;全县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11支,业余文艺演出团体 4 家;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 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 19 项,县级 55 项;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惠民工程 7600 场,惠及10 余万人次;编创沁水鼓儿词舞蹈《再唱谷子好》、歌曲《永远跟着你》、快板《百年征程又启航》;县文化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2021年,全年成功举办 2021 沁水县“圣康杯”3V3 篮球挑战赛;“野豹·金成工贸杯”全国中式台球争霸赛暨市运会台球项目选拔赛;开展武术、轮滑、跆拳道、毽子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安全有序开展羽毛球、篮球、工间操、武术、健身气功等12项体育活动海选赛工作;组织实施晋城市第七届运动会“如画沁水红色晋城”500团体操参演工作;承办市运会“篮球、跆拳道、毽球、游泳”四项比赛工作,获得晋城市大赛组委会颁发的最佳赛区奖和特别贡献奖。[2]

资源环境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广播电视台 1 个,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 座,调频发射功率1千瓦,广播覆盖率为 97.3%;电视转播发射台 1 座,电视发射功率0.6 千瓦,电视覆盖率达98.8%;全年制作播发《沁水新闻》256 期;微信平台“沁水融媒”和“今日沁水”公众号共发布约 2100 篇文章,公众号“沁水融媒”关注人数突破30000+;树理云注册用户 84900 多个,日均活跃度 1.2 万,日均浏览量 6 千人次,网络直播板块累计浏览量4500 万,累计关注人数 50 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发稿2.5 条,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发稿 22 条,在晋城电视台《晋城新闻联播》发稿275 条,进一步扩大了我县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2]

城镇建设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364 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860 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068 人,每千人拥有病床 4.4 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5.46 人。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 100%。[2]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年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172 元,增长 9.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875 元,增长 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745 元,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063 元,增长 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84元,增长 12.6%。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20.0%和 25.4%,分别比上年下降了 0.3 和 0.6 个百分点。[2]

邮电通讯

2021年,全年全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161251 人,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0667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分别参保10881 人、27711 人和122659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征缴 10350 万元、38749 万元和1568 万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189857 人,其中城镇职工 33034 人,城乡居民 156823 人;征缴保险基金14897万元,其中城镇职工 10506 万元,城乡居民 4391 万元;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分别参保21078 人和 32019 人,保险金分别征缴 1017 万元和 2090 万元。全年全县共发放基本养老金 48172.06 万元,其中为机关事业单位发放待遇 22226 万元,为企业职工发放待遇19448.06 万元,为城乡居民发放待遇 6498 万元。

2021年,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 145 户 182 人、农村低保对象2393 户2973 人,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 1636.27 万元。其中,城市低保金 162.85 万元,农村低保金1473.42万元。城市低保标准由 2020 年的 630 元/月提高至月 660 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2020年的5280 元/年提高至年 5640 元/年。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0.95 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379.02 万元,经济困难的高龄与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62.87 万元。全县共有养老机构 7 家,养老机构床位数 617 张,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共106个,占全县行政村(社区)总数的 55.2 %。[2]

旅游

2021年,全县有自然保护区 1 个(历山),自然保护区面积 24800 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太行洪谷),保护面积 2032.39 公顷。

2021年,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向省外运输原煤 182.3 万吨,增长50.9%,外运原煤占原煤产量 4.7%。

2021年,全年全县社会用电总量 30.87 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0.19 亿千瓦小时,占社会用电量的 0.61%;第二产业用电 25.44 亿千瓦小时,占社会用电量的82.40%,其中,工业用电 25.28 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 2.73 亿千瓦小时,占社会用电量的8.8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0.74 亿千瓦小时,占社会用电量的2.41%。

2021年,全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 328 天。其中,一级天数111 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 3.41,较上年下降 3.9%。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26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0.3%。张峰水库出口、郑庄、尉迟三个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 

2021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 10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 39.5%。[2]

旅游概况

2021年,全年聚焦“大县城品质生活样板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继续秉持“一城山水半城园”理念,优化“东进、西拓、南理、北抑、中提升”空间布局,推进南山新区、玉皇新区、中心片区、移民新区四大片区建设,集中实施五大类(公共服务、城市路网、基础建设、住房安居、产城融合)50 个工程项目,开展“两下两进两拆四提升”、“三洗六见”、市容市貌整治等品质提升行动,打造成山水之城、如画之城、温馨之城、幸福之城。 

2021年,全年全县城市及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游泳馆和梅杏剧院投入使用,蜜蜂小镇提前建成,城隍庙商业街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南山城市道路二期和玉皇山外环路工程稳步推进;沁水东交通枢纽与新县委党校项目施工图及预算已完成,正在办理环评、土地等前期手续。 

2021年,全年实施柿园沟至蜜蜂小镇、站前路等市政道路线路入地,拆除大型户外广告3座,违规设置广告 14 处;政府、政务大厦 2 处智能化停车场投入使用;规范1170辆小黄车管理,规范 3400 个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共拆除违建1119 处,拆除面积8.75万平方米。结合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小区住宅楼外立面提升;实施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 13200 方;补植行道树 381 棵,补植灌木12000 余株,铺设地被植物 11 万余平方米;清理流动摊点 163 处,规范占道经营187 处,查处店外经营175处,清除乱张乱贴 3000 余处,清除四堆十乱 137 处,完成294 家饭店餐饮油烟治理。

2021年,全年通过商品房项目配建公租房方式建设 122 套公租房。其中:山水文苑小区45套,锦天金域府小区 77 套。全年完成 101 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根据灾后重建要求,完成 401 户受灾房屋重建修缮任务。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录入农村房屋45707户,县城房屋 7507 幢,完成安全鉴定及部分整治任务。

2021年,全年全县配备清扫清运人员 2418 名,配备垃圾收集车450 余台,转运厢960个,垃圾桶 25000 个,建成 31 座垃圾压缩中转站,配置中转站压缩机42 台,转运车14台,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转运全覆盖。同步,在全县 49 个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新配备垃圾中转车 90 台,配发分类垃圾桶、收集桶 3.5 万余个,推广生活垃圾“四分法”,确保生活垃圾正确“归位”。重点推进全县 6 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嘉峰镇、中村镇、郑庄镇 3 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端氏镇、郑村镇、柿庄镇3个乡镇已通过不同渠道落实了建设方案并开工建设;全年排查整改各类市政隐患310处,累计铺装人行道 6200 平方米,硬化道路 7060 平方米,路面补坑4500 平方米;更换水蓖井盖 50 套,更换河道栏杆 80 处,清理疏通雨污井290 处,维修雨污管网1300米,整治易涝点 3 处,边坡隐患 3 处,完成河道、排洪渠清淤15000 余方,增设社区公益广告宣传栏 80 余处,维修路灯 1134 多盏,安装路灯 226 盏,元宵节亮化458处,县城亮灯率接近 99%。县城 80 余家单位和 500 家商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共清洗各类围档护栏 6000 米,垃圾桶 1400 个,果皮箱 240 个,路灯1200 盏,公交站牌70个,公益广告栏 200 处。[2]

主要景点

2021年,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12 起,死亡 6 人(均为道路交通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 0.018,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0。[2]

著名人物

2021年,年末全县邮政局(所)20 处,邮政路线 43 条,邮政单程总长度1279 公里。全年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 2262 万元,比上年增加 578 万元,增长34.3%;其中,国内函件19万件,特快专递 28 万件,订销报纸 333 万份,订销杂志142 万份。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通讯基站数 2020 座,其中,新联通公司501 座,移动公司1258座,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261 座。移动电话客户 206465 户,比上年减少4420 户,下降2.1%;其中,5G 客户 60113 户;4G 客户 161420 户,比上年减少8876 户,下降5.2%;互联网客户 79960 户,比上年增加 4843 户,增长 6.4%。全年共完成通信业务总量13816万元,比上年减少 221.5 万元,下降 1.6%。[2]

荣誉

词条图册

沁水县有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名胜古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