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目象甲总科的一科。通称象甲,俗称象鼻虫。是动物界最大的科之一,全世界已记载6万种以上,分布遍及全球。头部前面有特化成和象鼻一样长长的口器·中国象甲种类丰富,记录的已超过1000种。小型至大型种类。体长2~70毫米(不算喙长);喙显著,由额向前延伸而成;触角膝状,颚须和下唇须退化而僵直,不能活动;体壁骨化强;多数种类被覆鳞片。幼虫通常为白色,肉质,身体弯成C字形,没有足和尾突。
成虫长2.6~3.8mm 。喙与前胸背板几等长,稍弯,扁圆筒形。前胸背板宽。鞘翅侧缘平行,比前胸背板宽,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蛹长约3mm,白色。幼虫体白色,头黄褐色。卵圆柱形,两端圆。
半水生昆虫,成虫在地面枯草上越冬,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成虫平均寿命76天,雌虫寿命更长,可达156天。危害时虫口密度可达每平方米200头以上。
多数专吃植物。幼虫多数肥胖、无足而只取食植物的一部分——花头、种子、肉质果实、茎或根。许多幼虫只吃一种植物或近缘植物,成虫取食范围较广。
或许是因喙的进化,使其成功繁衍,喙不但用於穿刺取食,还为产卵钻孔。本科包括若干极具破坏性的害虫,如谷象(Sitophilus granarius)、米象(S. oryzae)和棉铃象甲(Anthonomus grandis)。
绝大多数象甲是陆生的,性迟钝,行动缓慢,假死性强,少数有趋光性。稻象属和水象属为水生。象甲营有性生殖 ,但有一些种类营孤雌生殖。多数象甲1年1代,有些则是2年1代。多数以成虫越冬,以卵和初龄幼虫越冬的有杨干隐喙象。
原产于美国东部、古巴等地,在中国除了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外都有分布。
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1976年进入日本,1988年扩散到朝鲜半岛。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1990年在北京清河发现。到1997年,它已在8省(直辖市)54个县、市出现,破坏了310 000hm2农田。飞翔的成虫可借气流迁移10000米以上。此外,还可随水流传播。寄主种类多,危害面广。成虫蚕食叶片,幼虫危害水稻根部。危害秧苗时,可将稻秧根部吃光。
象鼻虫主要危害花木果树。幼虫体肥而弯曲成“C”字形,头部特别发达,能钻入植物的根、茎、叶或谷粒、豆类中蛀食,是经济作物上的大害虫。 象鼻虫不会咬人,也没有异味。[1]
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土地,可降低其越冬存活率。保护青蛙、蟾蜍、蜘蛛、蚂蚁、鱼类等天敌。应用白僵菌和线虫对其成虫防治有效。施药品种以选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宜。严禁从疫区调运可携带传播该虫的物品。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装填充材料应严格检查,必要时做灭虫处理。
①人工防治 在成虫羽化期,早晨趁露水未干时,杆击枣树,一般击树2-3次,利用该虫假死性,人工捕杀或毒杀落地成虫。
②物理防治 成虫出土前,结合长效杀虫药带防治枣步曲(见枣步曲部分),阻止或毒杀上树成虫。
③化学防治 土壤处理:成虫出土前在树干周围利用辛硫磷300倍进行地面封闭,喷药后浅翻土壤,以防光解。树冠喷药:在成虫发生盛期(4月中下旬),采用50%辛硫磷1000倍、40%水胺硫磷1000-1500倍树冠喷雾,均有较好防效。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