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图册(3) 河南 蒙古族 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处青、甘、川三省之津要。黄河贯穿境内。该县是一纯牧业县,也是青海省的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牧业产值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有可利用草场913.71万亩,各类牲畜80万头(只)。草场植被丰茂,草质优良,历来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年出售鲜牛羊肉800余吨,30万张皮张,酥油600多吨,羊毛180多吨, 畜产品开发前景广阔。境内资源丰富,已发现黄铁、 黑铁、辉锑、石膏、芒硝、锰、泥炭等十几种矿苗,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9.64万千瓦。境内栖息着 白唇鹿、 马熊等许多名贵 野牲,生长着 冬虫草、党参、 手掌参、雪莲等数百种珍贵药材,丰富的动植物药材、野生资源待开发利用。 赛尔龙乡、 托叶玛乡曲海两处天。
该县的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美丽的草原风光,令人神往的高山雪崖,神秘诱人的 圣湖仙女洞及淳朴的蒙古族风俗民情,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县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业生产条件逐年得到改善,牧民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从无到有,已形成水利、电力、建筑、畜产品加工、草原设施建设、材料加工等初具规模的 工业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正在实施,1999年将全部完工。邮电通信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实现程控化, 无线寻呼也已开通联网。
秦汉以前,属羌人牧地。东 汉景帝建发十九年(214年)归附汉朝。西晋时为 吐谷浑辖地,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地属北周廓州 总管府辖。隋朝前期属吐谷浑辖,后期属西海郡赤水县(治今 兴海县境)地。 唐高宗始为吐蕃管辖。
唐玄宗天宝12年(753年)属唐洮阳郡。 五代十国时期为吐蕃、吐谷浑、党项、羌等势力各霸一方,无以统属。北宋时属中原王朝。南宋时属金国。元为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地,属 河州必里万户符。明为朵甘 行都指挥使司辖地,万历后属河州必里千户符。清属 循化厅,为和硕特 前首旗(俗称河南亲王)牧地。民国初由“ 青海办事长官”及“蒙蕃 宣慰使”管辖,民国廿四年(1935年),和硕特 南左中旗划 同德县,其余“河南三旗”由河南亲王统领,隶省直辖。
1954年10月成立河南 蒙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6月改称河南蒙族自治县,由省直辖。1959年由 黄南自治州代管。1964年,更名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200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6乡,县府驻优干宁( 智后茂乡辖地)。 根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26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智后茂乡 7580 宁木特乡 8132 托叶玛乡 3827 赛尔龙乡 3177 柯生乡 2705多松乡 2180 优干宁地区未批镇 4649
2001年3月19日 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智后茂乡,设立并命名为 优干宁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底,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1个镇、5个乡,38个村(牧)委会:优干宁镇、宁木特乡、托叶玛乡、赛尔龙乡、多松乡、柯生乡。年底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06%。
2005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1个镇、5个乡:优干宁镇、宁木特乡、托叶玛乡、赛尔龙乡、柯生乡、多松乡。
2006年8月,撤销托叶玛乡,并入优干宁镇。
截止2012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辖1镇4乡,2个社区,39个牧。[2]
截止2011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总人口4万人,蒙古族占总人口的93.21%,是中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有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土族等民族。[2]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东南部,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弦部的南端。东临甘肃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县区东西长127.67公里,南北宽94.36公里,土地总面积6997.45平方公里,折合1049.62万亩,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89%。县城优干宁镇位于县境北部优干宁滩,北距黄南州首府隆务镇137公里,距省会西宁市328公里。地理位置西倚青藏,东襟甘陇,北通宁海,南望川康,是青、甘、川三省津要之所在。[1]
河南县地势总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米以上,最高海拔4539米,最低海拔3168米,高差1317米。地貌类型属典型青南浅切割高山区。其中山地面积约806.11万亩,占总面积的76.80%;滩地面积约为160.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30%;丘陵面积约73.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谷地面积4.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4%。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属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势复杂和受季风影响,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份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春秋时日短,四季不分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气温在9.2℃-14.6℃,年降水量597.1毫米-615.5毫米,降水总量41.8761立方米,平均每亩降水398.96立方米。平均年蒸发量为1349.700毫米。常年风向西北风,最大风速达到23.7米/秒,年平均风速2.6米秒。年均积雪55.3天,最大积雪厚度31厘米。日照率为57.58%-58.15%,略低于省内西部地区。年平均气压671.8毫帕,空气密度为812.0克/立方米,年均雷暴67.6次。年均沙暴1.25次。年均雾障36.1次。[3]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河流多,有大小河流27条,主要河流14条,其中较大河流为洮河、泽曲河、尕玛日河。泽曲源于泽库县境内,经河南县流入黄河,是河南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4756平方千米。洮河在河南县境内流程83.5公里。[4]
河南县地势总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米以上,最高海拔4539米,最低海拔3168米,高差1317米。 地貌类型属典型青南浅切割高山区。县区东西长127.67公里,南北宽94.36公里,土地总面积6997.45平方公里,折合1049.62万亩,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89%。其中山地面积约806.11万亩,占总面积的76.80%; 滩地面积约为160.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30%;丘陵面积约73.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谷地面积4.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4%。
全县矿产资源中已发现的有10余种矿苗,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主要有三种。
1、距县城59公里的 赛尔龙乡赫格椤辉锑已 探明储量01790 金属吨,主要有3 条矿带,经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化验:锑38.05%,汞0.011%,砷0.106%,金0.25吨,选矿石后,锑品位均能达到20%。
2、河南县李卡如山北侧泥炭,经省地质矿产局 1987年4月批准,该地泥炭D级储量787万吨。泥炭地有机质平均含量48.9,纤维量30.3%,水份60.5%灰份47.1%, 发热量8.9×100焦/千克,腐植磷酸含量22.5%。
3、距县城28公里的 托叶玛乡曲海矿泉水,勘察鉴定年流量1万吨,内含锶、锂、偏 硅酸、 游离二氧化碳等十种微量元素, 矿化度867.5mg/L,其中锶游离二氧化碳的两项成份超过了G138537--87界线指标,锶含量达296mg/L,游离二氧化碳547.2mg/l,在国内尚属少见。
河南县河流多,有大小河流27条,主要河流14条,其中较大河流为 洮河、 泽曲河、尕玛日河,这些河流水质好,分布广,流程长,流域大, 水文地质稳定,落差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均径量总量13.87亿立方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9.64千瓦。
1、泽曲源于 泽库县境内,经河南县流入黄河,是河南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长232公里, 流域面积4756km攩2搅,境内河段落差253米,平均坡降1.70%,年径流总量7.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3千瓦,可建成梯级电站6处, 总装机容量约700千瓦, 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
2、洮河在河南县境内流程83.5公里,落差400米,平均坡降4.79%,平均径流总量40533.20立方米,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44万千瓦时。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林地面积65.17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1%。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宁木特乡境内,森林覆盖率为4.5%,森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4.8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园柏、桦木、沙柳等。全县天然林区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其中经济植物278种,有药用价值植物133种,名贵中药材有党参、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姜活、秦艽、黄芪、柴胡等。野生动物有162种,药用的有73种、其中兽类有30余种,主要有马鹿、马麝、岩羊、雪豹等,鸟类132种,主要有褐马鸡、雪鸡、东原雕等。[4]
河南县地外甘、青、川三省交汇外、 阿赛公路,河玛公路穿县而过, 河宁公路已通至 宁木特乡黄河沿,全县通车里程3468公里,已修建乡村公路总里程514.5 公里,全县五乡一镇33牧委会。
河南县 支柱产业为畜牧业,全县天然草场面积6471.8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2.49%。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998.29平方公里,占草场总面积的92.68%。截止2001年底,全县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 不变价)18232.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097.88万元,第二产业1339.18万元,第三产业3795.86万元;各类牲畜存栏75.64万头(只),其中绵羊属藏系羊种优良品种“ 欧拉羊”,占全县牲畜总头数的74%,牦牛占牲畜总头数的24%,马占牲畜总头数的2%。母畜比例达到57.79%。实现 工业增加值345万元, 乡镇企业产值119.3万元, 个体工商户382户, 私营企业7家, 注册资金达668万元,上交税费200万元,市场 成交金额达到1600万元。 财政收入达到635万元。 银行存款余额达5051万元, 贷款余额4219万元。全县各类 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500万元。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3亿元,比2009年增长8.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2亿元,比2009年增长17.95%,为年度目标的109.7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1.28%,比2009年增长17.86%;牧民人均纯收入4012.03元,比2009年增长15.61%。[5]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农牧业总产值达到4.59亿元,比2009年增长3.38%;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稳中有增;被评为“全省畜疫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年内,我县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苏呼欧拉羊、河曲马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5]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同仁、西宁等地建立了草地畜产品销售网点,启龙牧场、绿草源公司在深圳、上海等地开设特色产品专柜。建立了政府、信用联社、牧户贷款担保联动机制,获取支农信贷资金2700多万元;成立了政府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年内对6家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总贷款额达447万元。宾馆、特色餐饮、民族服饰、牧家乐等服务业发展迅速。积极引导羔羊、犊牛出栏试点,兴建河曲马、欧拉羊、雪多牦牛良种繁育基地,扶持温室暖棚蔬菜种植,发展“一村一品”。[5]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利用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交接处的区位和西宁至果洛高速公路以及蒙藏互融的草原文化等优势,以建立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为目标,完善门类不同、行业各异的市场服务功能,、将优干宁镇逐步建设成为青南牧区小商品集散重镇。按照旅游规划,丰富和发展以赛马、“博克”为主要内容的“那达慕”大会,办好“八协”年会等活动,扩大影响面,提高知名度。打响“青海最美的草原”和“民间赛马之乡”品牌。规范引导蒙旗原生态旅游公司健康发展,逐步打造西宁至河南至九寨沟等旅游精品线路,拓展客源市场。[5]
截止2001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4所;幼儿园1所,全县适龄儿童在校生308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8.4%,中学在校生338人,中小学巩固率为99%,专任教师0317名,幼儿园教师10名。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多方筹措资金3200多万元,支持基础教育发展。县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建四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周转房、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投资480万元的“富民强县”项目启动实施。加大异地办学力度,输送62名学生到乐都实验中学和青海民族高级中学就读。启动户均培养一名大学生计划,中考上线率居全州第二,高考上线率为历年最高。重奖高考上线学生,设立救助基金,扶助贫困学生。
2001年底,全县共有 医疗机构11个,建成 村卫生室38个,村级 合作医疗点25个,覆盖29个村,覆盖率达76%。全县卫生系统共有职工214人,其中 专业技术人员173名;拥有病床162张, 总建筑面积15626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8145平方米。拥有大型设备4台。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投资2600多万元,新建县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急救中心、高压氧舱等,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巩固参合率,稳步提高筹资标准。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实施“康福家”行动,巩固“标兵县”成果。[5]
河南县用电主要来源是自发电和外购电。外购电主要是由同仁至 泽库、河南36 千伏安 输电线路输送。县城优干宁镇设有一座2×30千伏安变电所。全县共有10kw输电线路69.71公里,截止2001年全县各乡、镇推广的太阳能 光电板3345(台)户乡通电率达到100%,村通电率达到94%,户通电率达到92.2%,全且户均用电量达到278.2kw,人均用电量223kw。
县城优干宁镇已建成2000门城控 电话交换机,拥有电话机用户 户;建成 中国移动通信塔和中国联通 通信塔名一个,覆盖面积10平方公里。开通“126、127” 无线寻呼业务。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投资793万元,完成吉仁、赛尔龙等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5175人、1.4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投资650万元,解决了1134户牧民用电难问题。投资293万元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全面实施。完成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调待工作。集中清查低保对象,做到动态管理。报销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住院费用近320万元。清欠农民工工资118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5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08%;推进新农保工作,全县牧民参保率达80.89%,居全州首位。玉树地震发生后,我们动员全县力量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全县上下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20余万元,涌现出了索南、多布杰等一批模范先进人物。[5]
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共落实建设项目65项,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首次突破4亿元。三江源保护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城乡公路、市政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年度任务,优大公路、周龙桥、宁木特村乡村道路的陆续开工建成,使梧桐等4村不通公路成为历史。[5]
圣湖:在 河南县县城南部45公里处 吉岗山北麓的尕海滩上,有一片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沮洳地,在中央部分的略凸地带有一泓平如明镜、蓝如宝石、清可见底、深约1米的小湖,蓝如宝石, 清澈见底,当地人称为圣湖。在离圣湖不远处,有51个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洞位于吉岗山尼康沟的天然溶洞,洞室面积约20平方米,洞中有许多石柱,人称此洞为“八十根金洞”。当地群众称为“拉毛兰木措”,意即 仙女湖。关于 仙女洞,有许多 神话传说,这些美丽的传说,造就了仙女洞的神圣。[1]
现今的仙女湖:湖面约15平方米,泉水清澈凛冽,汇而成湖,出而漫流,形成湖周围的沮洳沼泽。湖水上映蓝天白云,底见碧绿砾石,湖虽不大,却能以净洁、悠 远、空冥、神圣之感。早在清 康熙十八年(1709年)九月,一世 嘉木祥应 察罕丹津之请由藏东返创建寺时,与赶来迎接的僧俗一起,为仙女湖诵经祈祷,由此更增加了仙女湖的宗教色彩。自那以后,世代相传,仙女湖遂即成为当地群众所崇信的圣湖,遂即成为 宗教活动的地方。时至今日,过往群众大都驻马临湖瞻仰,或向湖中央投放硬币以示虔敬,以释心愿;或 向湖边三脚式幡幢 张悬哈达,以造成神秘肃穆气氛。每年4月,附近群众都来这里诵经、膜拜,绕湖“郭拉”;平时遇有病痛灾祸,也来这里磕头、“煨燥”,祈祷神灵降福祛灾。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不能常年绕湖膜拜,即在三眼泉流出湖岸的各分流口,安装缠有 佛经的嘛呢经轮,藉水转轮,以代口诵,轮转一周,即相当于诵经一遍。水流不息,轮转不止,从而了却常年诵颂“嘛呢”经的心愿。
拉卡寺全称“拉卡嘎丹夏智布达吉林”意为“拉卡俱喜讲修兴旺洲”,由第五世拉卡活佛罗桑索南嘉措创建于1924年,位于河南县城之东约2公里处,坐落在优干宁山阳坡柯代沟旁,现有大经堂1座25间,僧舍29院102间,有住寺僧侣50名。寺院坐北朝南,背靠优干山,面临泽曲河,周围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四季皆宜的优良牧场,有典型的草原风光。[6]
曲格寺原名“曲格桑昂曲索朗”,后改名为“曲格扎西曲朗”,意为“曲格吉祥法寨”,位于河南县城西31公里处,宁木特浪琴山下,于1937年河南当时亲王扎西才让母亲兰曼措主持修建,现有经常1座9间,僧舍25院105间,有僧侣58名。寺院坐北朝南,泽曲河流经寺前,河流两岸草场平坦,水草丰茂,风光宜人。[6]
香扎寺原名德隆寺,后改用现名,全称“香扎贡扎西勒奇”,意为“香扎吉祥乐善汇集洲”,位于县城正南75公里处,今柯生乡政府驻地次汉苏沟口西倾香扎智卡,由香扎罗桑却古喜措始建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现有经堂1座25间,弥勒殿1座,囊欠1院16间,僧舍20院130间,有僧侣68名。寺院北依吉岗,南临黄河,寺近有黄河古渡口,通往甘肃省玛曲县欧拉草原。寺址地气候温暖,草原开阔,水草丰茂,风光壮美。
达参寺。藏语全称“达参扎西德勒葛丹林”,意为“达参吉祥如意俱喜洲”,位于县城东61公里处,今赛尔龙乡驻地牙当滩西南侧,由甘南拉卜椤寺第四世哲赫公巴仓活佛加羊旦巴尖措创建于1924年,现有二层经堂1座25间,囊欠1院15间,僧舍20院143间,有僧侣81名。寺院坐西朝东,背靠象鼻山,面临碌曲河(即洮河),四周景色独特,风光优美。[6]
距县城50公里,仙女湖北面吉岗山麓,有51个天然溶洞,其中尼康沟里,有一处天然形成的大溶洞,幽深奇妙,神秘莫名,群众称为仙人洞。其洞的深度尚未深知,已探知的深度为1500米。可称“青海第一洞”。仙人洞洞口低矮,必须爬行方能进洞,须得开挖扩大,才能方便通行。进洞20多米,便有一处东西长45米、南北宽40米、35米可容数百人的大洞,似可视为门庭。大洞周围另有三个旁洞,其中两个互相通连,大约长100米。洞内又有许多小洞,形成了洞内有洞,大小通连的奇特景观。洞内幽暗,景状各异,有的宛如宫室、有的则如拱帐。过“门庭”后仍很幽深,至今尚未探明深度。在一段长约200多米的蜿蜒曲折的洞罅后面有一宽大洞室,即为中厅。经过后厅200米,便到达龙王厅、龙王厅内有地下湖和龙女池。[7]
吉岗山距县城48公里,位于圣湖南面不远处,在群众自发保护下,濒临绝种的石羊、白唇鹿、麝香等野生动物又在这里繁衍生息起来,群体日渐壮大,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7]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河南县有天然草场9847万亩,是青海著名的天然优质草场之一;其二,正值内地炎热难当的盛夏季节,这里却是野花飘香、百鸟争鸣的晚春季节,气候凉爽宜人(平均气温为10℃),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其三,这里是纯牧业县,无任何工业污染,只要到这里,才会领略到天蓝、水清、空气新鲜的草原风光;其四,古老的蒙羊种“欧拉羊”;被誉为“雪域之舟”的牦牛,闻名遐迩的河曲马,更为这片草原增添了亮丽的景点。[7]
位于河南县宁木特乡的黄河大峡谷全长30公里,两岸高山耸立,在陡峭的石壁上有许多天然岩洞,对这些岩洞人们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如本教的藏经地,此事已证实;古董存放处,有恐龙化石等,另外,曲曲折折的黄河大峡谷水流湍急,气势磅礴,观之心旷神怡,豪气顿生。[7]
河南县境内有历史名山西倾山,该山在《北史吐谷浑》、《水经注》、《大清一统志》中均有记载。李恰如山是巍巍西倾山山脉的一大支脉,被誉为“不冻河”的黄河一级支流洮河便发源于这里。在洮河的发源地有108眼清泉、泉水溢而漫流,流而成溪,溪汇成河,清澈碧绿的洮河在李恰如山山谷中汹涌奔腾,在穿过虎头峰、狮头峰、熊头峰三峰鼎立的峡谷时,有的地方水流仅有二三米宽,水流湍急,两岸山峰耸立,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种在这里生长繁衍,随处可见。解放前安多藏区王公贵族每年六七月份到这里休闲游览,饱尝大自然的奇妙景观,蔚然成风。李恰如山天池坐落在石山环绕之中,池面约1500平方米,池水清澈碧绿,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鹤、鹭鸶等珍禽来这里栖息,池边石崖上雪莲、当参等药用植物比比皆是。
蒙古族是一个有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河南牧区的 蒙古族居住在圆形的蒙古包里。这种蒙古包,是由桦木制成的可以折叠的支架和木制的圆形围架穿连而成,四周及顶端裹以白羊毛毡,用精致的绳带缚定。在毛毡门帘周边镶以青布做的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云纹花边,显得素雅,美观大方。蒙古包具有便于搬迁和抗御烈日风寒,冬暖夏凉,适宜 游牧生活的特点。蒙古包正中上方设佛龛,两侧放置箱笼、衣物、粮食等物,覆以华丽的棉织或丝织壁毯。中央垒有锅灶,周围铺着 地毯、 毛毡,坐时长者居正上方,客人及男人居左侧,妇孺居右侧,包内陈设颇有条理,给人以素雅大方之感。蒙古族同胞与马有着不解之缘,牧区的蒙古族同胞一生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
古代蒙古人之所以勇敢善战,来去无踪,征服亚欧各国,很大程度上靠马的疾驰与他们娴熟的骑术。今天牧区草原上,马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蒙古人眼里,世界上所有财富中马是最高贵的;敬神祭奠用马,婚嫁送礼用马,“ 那达慕”就是剪马鬃、马尾,给马打打烙印后,为欢庆胜利而举行的,会上主要的活动项目就是赛马;人们谈论的话题是骑手和良马,整个场面人欢马嘶,人们喝着马奶酒,品评着马匹,交换着马鬃、马尾纺织纺织而成的绳索和马皮箱等马所提供的日用产品。在蒙古族语言中,关于马名称、毛色、步态方面的词汇之丰富,为其他民族的语言所望尘莫及,在翻译时难于一一对应。在灿烂的 蒙古文学中,以马喻理的 格言和 谚语,多如繁星。他们跳的舞蹈,有马刀舞、驯马手和小青马舞。说 唱“好力宝”,表演着说不完关于马的故事,民族乐器马头琴上也精工雕刻着马的形象。总之,马成为蒙古族同胞重要的生活来源,生产工具,娱乐手段,又给他们的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蒙古人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出帐迎接;贵宾来临,更是慷慨地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
马奶酒清凉爽口,不仅是理想的解渴饮料,又是营养补品。他们对老人特别尊敬,每逢过节日或来宾客,要向 老人献“哈达”祝福;在外面路遇长者,必先下马,站立道旁,躬身问好,然后始能上马启行;进帐房时,先让老人或长辈进门,座上位。如过路人前来投宿,也敬以酒食,招待数日也尊重如初,从不下逐客令。蒙古人在一生中有三大喜庆日子:第一是出生后7天的洗头礼;第二是3岁时的剃头礼;第三是婚礼日。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蒙古族的婚俗,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影响极深;就是自由相爱,最后决定扭也在父母。结婚时,给新郎及媒人备上高头大马,带着彩礼,前往女方迎娶新娘。新娘由一女陪伴送男家,双方家庭摆宴席,招待宾客,喝酒猜拳,唱歌跳舞,使宾客尽情欢乐,皆大欢喜。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4)
2018年6月,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2]
2018年8月17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脱贫摘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