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沙蚕体极粗大,长200-300毫米,环节150-200个,前端稍细,中部较粗,后端细长。
每个体节有两个环轮,和一对疣足,疣足为圆柱状,长约大于粗的2倍,除前端第2-3对外,其余皆为二分肢,每肢皆有前后两叶片,各叶片的末端略尖,只有腹肢的后叶略呈钝圆。背须甚小,位于疣足的基部,腹须甚发达,呈叶片状,形状和背、腹肢相似。
疣足移无鳃,其有鳃者多为单丝状,着生于疣足的外端。每个疣足均有2束刚毛,背束是刺刀状的单刚毛(3),腹束是复刚毛(4)。围肛节具有肛须一对。[1]
生活于低潮线下,20公尺左右的海底上。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Annelida:环节动物门 - Polychaeta:多毛纲 - Aciculata: - Glyceridae:尖额虫科 -Glycera: |
学名: | Glycera chiroriIzuka,1912 |
中文名: | 长吻沙蚕 |
中文拼音: | ChángWěnShāCán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不详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1]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是 |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Annelida:环节动物门 - Polychaeta:多毛纲 - Aciculata: - Glyceridae:尖额虫科 -Glycera: |
学名: | Glycera chiroriIzuka,1912 |
中文名: | 长吻沙蚕 |
中文拼音: | ChángWěnShāCán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不详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1]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是 |
产量很大,为鱼类的主要饵料,渔民常用作钓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