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关注人们在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背后的动机,重点关注一个人的行为由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引发而产生的程度 (Deci & Ryan, 2002)。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可以有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干扰而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自由和权力。
19世纪70年代,自决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比较内在与外在动机对个人行为所起的支配作用 (e.g. Lepper, Greene, & Nisbett, 1973),直到19世纪80年代,自决理论才做为一个可靠的、可用实验证明的理论被正式公开和接受。在过去的十年中,自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的各个不同领域。
内在动机(e.g. Deci, 1971)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自决理论的出现。内在动机是指人内心的想要做某件事的动力,因为觉得这件事有趣,或能满足个人的一些欲望,而并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外在动机)。根据内化的不同程度可以把动机分为几种类型来描述。内化作用就是指将外在动机转化为个人本身赞同的价值观所能接受的东西从而消化这种由外在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准则 (Ryan, 1995)。
Deci和Ryan 后来解释了他们早期研究中提到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并提出自决性的3个主要本质需要。根据他们的说法,这三个心理学上的需要,不仅提高自觉性而且保障了人们的心理健康,他们认为人人天生都有这些心理需求,它们分别是:对权力的需要,对自主权的需要,对亲人的需要。
Deci(1971):内在动机的外在奖励
Deci通过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里做同一个现场实验以研究内在动机的外在奖励的影响。根据初期动物和人类关于内在动机研究的实验结果,Deci提供了两种可能的解释。前面两个实验中他主要观察被试完成一个任务的外在奖励逐渐减少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刚开始并没有发现这有何影响。第三个实验则根据发展的学习理论来设,研究不同类型的外在奖励对行为的内在动机是否有加强作用。
实验1
这个实验证明了外在奖励的初步涉入会降低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动机的强烈程度。24个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参与了这个实验,他们被平均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小组,即每组12人。每个组都要参加3节不同的小实验,每天只做其中一节,即小实验分别在3天内完成。在这3节小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解决一个假定他们本身就很想要参与的的益智拼图游戏。所有部分整合在一起可以构成很多种不同的东西。每一小节实验中,参与者可以看到画在一张纸上的4个不同的东西,然后他们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出纸上的东西来。第一和第三小节实验控制条件完全相同(即没有奖励),第二小节则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的实验者可得到1美元的奖励。每一小节实验中,实验者都会离开8分钟,并告诉参与者这8分钟内他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其实在这段时间内,实验者会继续观察参与者,这8分钟内参与者用来继续拼拼图的时间可以用来衡量他们的动机是否强烈。
正如Deci所料,当额外的奖励出现在第二小节的实验时,参与者会花比第一小节更多的自由时间来拼拼图。当额外奖励被移到第三小节的实验时,第二小节拼拼图的时间明显比第一小节实验时少。实验后大学生们都反应所有的拼图都很有趣,引人入胜。这给实验者所作的这些大学生本身就很想参与这个活动提供了些许支持。这个实验对实验者的假设以及钱做为额外奖励后参与者内在动机强烈程度的减弱提供了一些支持。
实验2
这是个现场实验,有点像实验1的实验室版,不过却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个实验是通过观察8个出现在大学双周刊上的工读学生来进行的。4个在星期五工作的学生被分到了控制组,另外4个在星期四工作的被分到了实验组。不过这8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被实验者观察着。长达10周的观察被分为3个阶段。这个实验的任务是要求这些学生为报纸写标题。在第二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写一个标题可以得到50美分。在第二阶段将近尾声的时候,他们被告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第三阶段)写标题奖没有任何收入因为公司分配到该项目的资金已用完。
完成标题的速度用来衡量该实验中参与者的动机强烈程度。是否缺席也被用来判断他们的态度。为了评估观察效果的稳定性,实验者又再观察了这些学生2周(第4阶段)。因为缺席的次数和工作分配的改变等,有关动机的数据并不适用于全部学生。实验结果与实验1相似,金钱回报会降低学生们的内在动机强烈程度,这再一次支持了Deci的假设。
实验3
此实验也为实验室实验,除了在第二小节的实验中给学生们的额外奖励种类不同以外,几乎跟实验1、2完全一样。在这个实验中,口头表扬也被作为一种外在奖励。实验者假设对个体体身有意愿完成的任务的不同类型的奖励,比如说口头上的社会认同强化或者积极的反馈,会加强内在动机的强烈程度,即使这种外在奖励消失之后,强化仍然存在。实验3的结果证实了该假设,并且学生们在第三小节实验中的表现比起第一小节明显变得更好了,这就说明口头表扬和积极的反馈会加强学生们在他们本有意愿完成的任务中的表现。这为口头表扬做为一种额外的奖励而引起内在动机强烈程度的增强提供了证据。
作者解释了两种类型外在奖励引起对内在动机强烈程度不同影响的不同之处。当一个人本身就想要做某件事并且做这件事会有报酬时,他对这个任务重要性的认知会作出重新评估,此时的内在动机(他认为这件事很有趣)会转换成外在动机,其最初的注意力会转变成对金钱上的回馈的享有。然而,当口头表扬出现时则会增加内在动机,因为口头表扬是无法通过外界介质而被评估的,这个人会觉得自己独立完成这个任务是多么让人雀跃。这种内在动机的增强可用正强化作用和更全面控制任务完成的可观察性来解释。
Pritchard,Campbell和Campbell(1975):对Deci假说的评价Pritchard,Campbell和Campbell做了一个类似的研究以评估Deci关于外在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的假说。参与实验者被随机安排到2组,被要求完成的任务是棋类游戏。数据被分为两节来收集。
第一节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做一个关于他们玩国际象棋背景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诸如一周内玩国际象棋玩了多长时间,玩了多少年国际象棋以及他们有多喜欢玩国际象棋等此类问题。两组参与者都被告知实验者需要将一些信息输入电脑,接下来的10分钟内他们可以自由做他们想做的事。实验者离开了房间10分钟。相似的棋局被摆上了桌面,房内还提供了一些杂志和咖啡。在这10分钟内,他们玩象棋的时间其实通过一个单面的镜子被实验者观察得一清二楚,同时被作为一种内在动机的衡量标准。10分钟后,实验者回来告诉实验组如果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破了棋局将会有金钱上的奖励,但是下一节实验中就没有奖励了。控制组则完全没有金钱上的奖励。
第二节实验
第二节中两个小组的实验是一样的:完成第一小节的实验后,实验者又离开了房间10分钟,同样参与者玩象棋的时间被记录了下来。实验组被告知这次他们将没有奖励。这两节实验过后,参与者被要求回答一些评估此次实验的问题,比如说他们觉得这个棋类任务有多有趣?两个组都认为此次任务很有趣。研究的结果表明从第一节到第二节实验,比起控制组(从未受到奖励)实验组玩象棋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证明了Deci关于金钱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的假说。这个时期的其它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外在奖励都会降低内在动机(如Amabile, DeJong, & Lepper, 1976; Lepper &Greene, 1975)
自决理论与孤独症(Sook Ning Chua and Richard Koestner,2008)
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觉得孤独在于他认为自己是自主地单独支配时间
还是被动地单独支配时间.
自决理论已被运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工作要求(Fernet, Guay,
Senecal, 2004)、培养孩子(e.g. Soenens, Vansteenkiste, Lens,
Luyckx, Beyers, Goossens & Ryan, R. M. ,2007)、教育((Roth,
Assor, Kanat-Maymon & Kaplan, 2007) 、健康(e.g. Kennedy &
Nollen, 2004) 等。除了这些领域以外,自决理论研究也被广泛应用
到竞技体育的各个方面(e.g. Fortier, Sweet, O’Sullivan, &
Williams, 2007)。
自决理论与意识
虽然意识一直被认为是独立运作的,最近的研究却发现自决理论与情
感、幸福感的认知有关系。
自决理论与酒精使用
根据自决理论(Deci and Ryan, 1987)可知个体的外在行动比内在动机
更容易屈服于同伴的压力,饮酒行为正是如此。
自决理论与动机访谈
动机访谈是一种流行的、积极的行为改变的方法。它以当事人为中心
,不说服或强迫其改变,而是试图探索和解决矛盾,让当事人自己选
择行为改变与否。这充分利用了自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