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环境

出处 新唐书·王凝传
中文名 环境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拼音 huánjìng
类型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目录导航

词语释义

(1) [environment;surroundings;circumstance;ambience]

(2) 周围的地方

环境优美

(3) 周围的情况、影响或势力

换换环境

详细解释

(1).周围的地方。《新唐书·王凝传》:“时 江 南环境为盗区, 凝 以彊弩据 采石 ,张疑帜,遣别将 马颖 ,解 和州 之围。” 宋 洪迈《夷坚甲志·宗本遇异人》:“二月,环境盗起,邑落焚刘无餘。” 清 方苞《兵部尚书范公墓表》:“ 鲁魁 山贼二百年为环境害,至是就抚。”

(2).环绕所管辖的地区。《元史·余阙传》:“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扞,而耕稼其中。” 清 刘大櫆《偃师知县卢君传》:“君之未治 偃师 ,初出为 陕 之 陇西县 ,寇贼环境。”

(3).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蔡元培《<鲁迅先生全集>序》:“‘行 山阴 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有这种环境,所以历代有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其中如 王逸少 的书, 陆放翁 的诗,尤为永久流行的作品。”茅盾《青年苦闷的分析》:“只有不断的和环境奋斗,然后才可以使你长成。”

相关分类

环境环境(3)人类活动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环境系统也是从各个方面反作用于人类,其效应也是综合性的。人类与其他的生物不同,不仅仅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来影响环境、使自己的身体适应环境,而是为了提高生存质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这种新的生存环境有可能更适合人类生存,但也有可能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一反复曲折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结构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元相互交融的动态环境体系(Hierarchical System)。

环境分类一般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环境要素的差异、环境的性质等为依据。

人类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如从性质来考虑的话,可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如果按照环境要素来分类,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环境。

通常,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聚落环境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中心,活动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落环境中的人工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人类的聚落环境,从自然界中的穴居和散居,直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显然,随着聚居环境的变迁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安全清洁和舒适方便的生存环境。但是,聚落环境乃至周围的生态环境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人类缺乏节制的频繁活动、以及对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超负荷索取同时受到巨大的压力,造成局部、区域、以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因此,聚落环境历来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和优先研究领域。

地理环境

地理学上所指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它下起岩石圈的表层,上至大气圈下部的对流层顶,厚约10~20 km,包括了全部的土壤圈,其范围大致与水圈和生物圈相当。概括地说,地理环境是由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衣、食、住、行的非生物和生物等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水、土、气、生物圈都是它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环境都是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要素,它们与生物种群共同组成生物的生存环境。这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来自太阳辐射的外能的交融地带,有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和生物条件,因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础。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它是由岩石及其风化产物—浮土两个部分组成。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平均厚度30Km左右;浮土是包括土壤和岩石碎屑组成的松散覆盖层,厚度范围一般为几十米至几公里。实质上,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星际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之间,经常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循环。例如,岩石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在风化过程中使固结在岩石中的物质释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再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又回到地质环境或星际环境中。如果说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即可再生的资源,那么地质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特别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即难以再生的资源,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将与日俱增。

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又称为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它是人类活动进入地球邻近的天体和大气层以外的空间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层部分。太阳辐射能为地球的人类生存提供主要的能量。太阳的辐射能量变化和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会影响地球的地理环境,与地球的降水量、潮汐现象、风暴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延伸到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发射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工具等飞行器本身失效和遗弃的废物,将给宇宙环境以及相邻的地球环境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区域环境

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环境。分自然区域环境(如森林、草原、冰川、海洋)、社会区域环境(如各级行政区、城市、工业区)、农业区域环境(如作物区、牧区、农牧交错区)、旅游区域环境(如西湖、桂林、庐山、黄山)等。

生态环境

围绕生物有机体的生态条件的总体。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生态因子包括生物性因子(如植物、微生物、动物等)和非生物性因子(如水、大气、土壤等),在综合条件下表现出各自作用。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海洋环境

地球上广大连续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资源宝库。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规模日益扩大,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污染。

投资环境

指影响投资效益的各种条件。内容主要包括:(1)投资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立法状况;(2)市场规模和容量;(3)基础设施和协作条件;(4)劳动力状况如人员素质以及工资水平;(5)政策上的优惠条件等等。

特殊环境

人们极少遇到的环境。如南北极超低温、高山缺氧、沙漠干旱、风沙、赤道丛林、高温高湿、地方病高发区、水下环境、外层空间环境,以及冲击、爆炸、辐射、强磁场、高频噪声等环境。

创造环境

能够激发人们去进行创造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组织结构、思想气氛、激励方式,如善用创造性的人才、适于和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尊重创造性人才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以及精神和物质激励等。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泛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是人类创造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往往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故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影响。

原生环境

自然环境中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域。如人迹罕到的高山荒漠、原始森林、冻原地区及大洋中心区等。在原生环境中按自然界原有的过程进行物质转化、物种演化、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

次生环境

自然环境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地域。如耕地、种植园、鱼塘、人工湖、牧场、工业区、城市、集镇等。是原生环境演变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典型环境

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市场环境

对处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健全完善程度;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对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同行企业的竞争力;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进步状况等。

硬件环境

即硬件设施,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例如高速公路、电网、电信网络等等

软件环境

即人文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例如公民素质、政治制度、社会舆论等等 。

相关污染

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将会对与它赖以生存的事物造成影响,如水、大气、光污染 等以及“土地沙漠化”。一旦污染超标,将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周边的环境向人们敲响警钟,也呼吁人类保护和善待我们周边的环境。而保护环境更需要人们的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会自觉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则社会风貌也会更加高尚;我国为了能更好得保护环境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物保护法》,这两部法令为保护环境起了重大作用,其中《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单位或组织无权随意破坏、糟蹋环境。”保护并改善环境是所要关注的一件事。

(1)环境污染及其分类。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污染(如声、光、热、辐射等)、化学污染(如无机物、有机物)、生物污染(如霉菌、细菌、病毒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物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按污染的空间,可分为室内污染和室外污染;按污染物分布的范围,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

(2)环境污染源及其分类

环境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生源或环境污染的来源,即向环境排放产生有害物质或对环境有影响的场所和设备等。

按污染物发生的类型,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按污染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按污染物排放的形式,可分点源、线源和面源;按污染排放的空间,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

(3)大气污染及其分类

大气污染就是空气污染,是指人类向空气中排放各种物质,包括许多有害物质,使空气成分长期改变而不能恢复,以致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根据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两大类。

颗粒污染物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颗粒污染物主要有4种:尘粒(一般是指直径大于75lLm的颗粒物);粉尘,又分为落尘(直径在10μm以上)和飘尘(又称可吸人颗粒物,直径在10μm以下);烟尘(一般直径小于10μm);雾尘(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小液态粒子,直径小于100μm)。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飘尘。

(4)噪声污染的特征、类型及其危害

噪声是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此外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律的声震动;也称噪声。

噪声污染有三个特征:噪声污染是能量污染;噪声污染是感觉公害;噪声污染具有局限性。

按噪声产生的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和电磁噪声三类;按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两类。

(5)固体废弃物的分类

按固体废弃物的形状,可分为颗粒状废物、粉状废物、块状废物和泥状废物(污泥);按废弃物的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废物的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按废物的危害状况,可分为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是煤渣和粉煤灰、有色金属渣、铬渣、化工废渣)、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在上述危害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废水、废气和废渣,简称为“三废污染”。

2.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建设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如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石油工业,在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渣和废液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核工业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废气、废水等的三废污染对人类生命和环境的危害更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生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建设项目投入的物料,如有毒或易爆的物料。

(2)建设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及产生的污水、废渣和有毒气体直接对空气、土壤和水体等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等。

(3)建设项目的产出物,如化肥和农药等对环境及生态产生的有害影响等。

相关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第一条 为规范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解释工作(以下简称“法规解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行政法规解释权限和程序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境保护法律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问题,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办理。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行政法规解释权限和程序问题的通知》办理。

第三条 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具体适用的问题,部门规章理解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授权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解释的问题,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第四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法规解释,具有普遍执行的效力,可作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执法依据,可以在有关环境法律文书中直接引用。

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国家环境法规解释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执行国家环境法规解释的具体行政行为与解释相违背的,责成其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应当作出法规解释:

(一)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法规解释请示的;

(二)其他国家机关建议或者商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作出法规解释的;

(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认为需要作出法规解释的;

(四)需要作出法规解释的其他情形。

绿化环境保护绿化环境保护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报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作出法规解释时,除提出请示解释的问题外,应当同时提出本部门的意见,并附送有关本案的主要背景材料。 报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作出法规解释的请示,应当一事一请示。

第八条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作出法规解释,应当以正式文件提出请示,以其他形式提出的请示,不作为办理法规解释的依据。

第九条 省级以下的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报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作出法规解释的,应当按程序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决定,并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请示;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请示的,应当抄送被越过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法规部门管理和组织办理法规解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司(办)配合法规部门办理涉及其职责范围的法规解释。

第十一条 法规解释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本办法第六条所列情形,法规部门确定法规解释项目;

(二)法规部门组织研究提出法规解释草案,涉及核安全法规解释的问题,由总局核安全部门提出解释草案;

植园、鱼塘、人工湖、牧场、工业区、城市、集镇等。是原生环境演变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他相关

成长更依赖遗传还是环境?

成长环境成长环境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双胞胎早期发育研究中调查了来自6700多个家庭的婴儿,分析45种与婴儿相关联的特性,如婴儿智商、是否患多动症及身高体重等。研究者发现在不同地理位置上,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于这些特征的效果不同。调查结果整合形成一系列遗传/环境图表。研究报告6月12日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上。

我们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以及行为是由基因以及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决定的。举例来说,一个人身上可能携带有能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的基因,但如果他饮食健康,适当锻炼,或许可能就不会得糖尿病。类似的,如果他身上携带有减小患肺癌风险的基因,但他烟瘾很大,或许最后还是会患上肺癌。

研究者跟踪调查了生于1994年到1996年间的13000多对双胞胎婴儿,这其中包含有同卵双胞胎也有异卵双胞胎。当这些双胞胎12岁时,研究人员对其中6759对双胞胎进行大范围调查,内容包括他们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性、生活环境和学业成绩。接着,研究者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英国遗传和环境热点区域,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

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戴维斯(Oliver Davis)说,我们都已认同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观点,所有的特性,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性,都是结合了这二者产生的,但当我们看到这些图表,我们震惊的是不同地区间遗传和环境形成的平衡非常不同。

以课堂行为为例,在英国大部分地区,人们的不同表现约60%可以用基因遗传解释。然而在英国东南区,基因却又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解释了不到一半的异同现象。从课堂行为这一角度看,伦敦是一个“环境热点地区”。

研究带给科学家一个环境和遗传如何交互的全局观,而不是定位某些特定的基因或环境因素。然而,环境和遗传交互的模式给他们带来了重要的启发,即应该具体去探索哪个环境。

戴维斯称,这张遗传与环境图表帮助我们在复杂数据中找出潜在的模式,并试图去弄明白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模式的存在。再次以课堂行为举例,我们发现在伦敦有一个属性是家庭收入。当我们将收入不均衡情况考虑进来时,可以发现可能是收入不均衡导致了部分课堂行为的变化。

当然,这只是个例子,在英国还有许多环境因素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医疗保健和教育投入等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如海拔、天气和污染等。我们的目标是找到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环境因素。

解释环境热点地区或许会相对简单,但那些图表上的遗传热点地区呢,这些地区的遗传更多样吗?研究者认为并不是这样。举个例子,比如现在研究人员从两个区域的人群中寻找导致花粉症增加的基因变异。在第一个区域,环境里有依靠风媒传粉的作物,而第二块区域则远离这片作物。那么第二个区域将没有人接触到花粉,也就没有人患花粉过敏症,因此第二个地区的居民之间看不出来任何与花粉症有关的遗传差异。

相比之下,在第一个区域,人们的生活环境被作物所环绕,大家都全然暴露在花粉的环境中,那些带有对花粉敏感基因的人们与没有携带该基因的人们就突显出来了。这块区域也就成了花粉症遗传热点区域。

这些图表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人并非天生注定就是遗传出来的样子。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每个人的基因具体表达,其中一样就是你所成长的环境。

世界环境日

简介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世界环境日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绿色环保主题

●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Only one Earth

● 1975年 人类居住

Human Settlements

●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

●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

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Firewood

●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1982年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Managing and Di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 Energy  

● 1984年 沙漠化  

Desertification  

●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A Tree for Peace  

●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  

●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  

●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One Earth One Family  

●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For Life on Earth  

●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

●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

●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 行动起来吧!

2000 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

● 2001年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

● 2002年 使地球充满生机

Give Earth a Chance

● 2003年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Water - 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 2004年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 2005年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et!

● 2006年 莫使旱地变荒漠

Deserts and Desertification–Don't Desert Drylands!

● 2007年 冰川消融,是个热点话题吗? 

Melting Ice ——a Hot Topic?

● 2008年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

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2009年 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Earth needs you:to unite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 2010年 气候变化——环境和社会问题之源头

climate change - the mother of all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issues

●2011年 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forest:nature for your service

●2012年 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2]

Green Economy: Does it include you?[3]

N历届主办城市国家

2012 –里约热内卢,巴西

2011 –新德里和孟买,印度

2010 – 基加利,卢旺达

2009 –墨西哥城,墨西哥

2008 –惠灵顿,新西兰

2007 – 特罗瑟姆,挪威

2006 – 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

2005 –旧金山,美国

2004 – 巴塞罗那,西班牙

2003 – 贝鲁特,黎巴嫩

2002 –深圳,中国

2001 –都灵,意大利 和 哈瓦那,古巴

2000 – 阿德莱德,澳大利亚

1999 –东京,日本

1998 –莫斯科,俄罗斯

1997 –首尔(汉城),韩国

1996 –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1995 – 比勒陀利亚,南非

1994 –伦敦,英国

1993 –北京,中国

1992 – 里约热内卢,巴西

1991 –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90 – 墨西哥城,墨西哥

1989 – 布鲁塞尔,比利时

1988 – 曼谷,泰国

1987 – 内罗毕,肯尼亚

环境认证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ISO给14000系列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该系列标准共分七个系列。 ISO14000系列标准 标准号分配表

名 称 标准号

SC1 环境管理体系(EMC) 14004-14009

SC2 环境审核(EA) 14010-14019

SC3 环境标志(EL) 14020-14029

SC4 环境行为评价(EPE) 14030-14039

SC5生命周期评估(LCA) 14040-14049

SC6术语和定义(T&D) 14050-14059

WG1 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14060

备用 14061-14100

环境举报电话

反馈环境问题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拨打举报电话。调查中发现,知道“12369”这个热线举报电话的公众不足两成,而其中打过这个电话的仅有9.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