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内分泌内科学
作者:陆召麟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ISBN:9787117106856
开本:16
定价:49.00元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是一类古老的疾病,激素的发现不过百年。近百年来医学家和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如论语中所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书《内分泌内科学》的编写目的是打开一扇回眸历史、审视现状和展望未来的窗口,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来看待疾病诊疗中的进步和突破,让读者获得新知。
第一篇下丘脑和垂体疾病
第一章肢端肥大症的历史现状以及展望
第一节肢端肥大症的医学史
第二节肢端肥大症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长休性库欣综合征和异位ACTH综合征的鉴别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第一节垂体性库欣综合征和异位ACTH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垂体性库欣综合征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库欣综合征药物治疗的发展与展望
第三章矮小症和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治——回顾·现状·展望
第一节矮小症的病因和治疗
第二节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篇甲状腺疾病
第一章甲状腺炎
第一节有关甲状腺炎分类认识的回顾和展望
第二节亚急性甲状腺炎处理中的难点、争议和建议
第三节评析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发病、临床及实验室诊断
第四节对无痛性甲状腺炎的检出和诊断的思考
第五节产后甲状腺炎的临床认识和合理治疗
第二章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
第三章甲状腺癌
第一节甲状腺肿瘤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癌
第三节分化癌处理的不同意见
第四节L-T4抑制治疗的利与弊
第五节甲状腺髓样癌新认识
第四章碘过量与甲状腺疾病
第三篇甲状旁腺疾病和骨骼矿化代谢紊乱
第一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五节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二章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佝偻病/骨软化症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维生素D代谢和作用异常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症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磷代谢异常引起佝偻病/骨软化症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糖尿病性骨病
第四篇肾上腺疾病
第一章肾上腺性库欣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的诊疗现状
第二节ACTH非依赖性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
第三节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病
第四节亚临床库欣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三章嗜铬细胞瘤韵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21-羟化酶缺乏症:分子遗传学的临床价值探讨
第二节其他类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第五篇性腺疾病
第一章性分化与两性畸形
第一节正常性决定和性分化
第二节性分化与两性畸形研究回顾
第三节两性畸形的分类及病因进展
第二章性早熟
第一节性早熟的分类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G蛋白耦联受体和McCune-Albright综合征与性早熟
第三节性早熟的治疗进展:从甲羟孕酮到戈那瑞林
第三章青春发育延迟
第一节青春发育延迟的分类与处理原则
第二节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第三节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第四节从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病理生理看雄激素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第五节男性芳香化酶缺陷症:雄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途径
第六节雄激素替代治疗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第四章迟发型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第一节迟发型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概述
第二节迟发型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治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三节美国AACE关于迟发型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治指南解读
第六篇糖尿病
第一章糖尿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胰岛素抵抗研究展望
第一节简史
第二节胰岛素抵抗定义
第三节胰岛素抵抗方法学的研究
第四节研究胰岛素抵抗的意义
第三章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临床研究进展
第四章糖尿病降糖治疗的研究现状
第五章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
第六章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第七篇分子内分泌学研究进腮
第一章单基因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多内分泌腺瘤病研究进展
第三章脂肪内分泌学
第四章肽类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内分泌内科学》的作者来自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的内分泌科。他们或者久为人师、指导学生,或者曾经历研究生阶段的训练。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驾轻就熟,尽悉对此类疾病诊治的突破点和发展的动向。以这样的视角和高度来阐述疾病的诊治必然具有独到之处。
GH治疗持续的作用就是脂肪分解增加。研究提示GH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全身脂肪总量,经CT检查发现GH治疗主要减少的是腹部内脏脂肪。AGHD患者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相比肌肉组织明显减少,GH治疗能够明显增加肌肉量,但是程度不如脂肪组织减少明显,部分研究显示运动能力和体力可以通过GH治疗得到改善,部分缘于机体肌肉量的增加。GH替代治疗对AGHD患者机体胰岛素抵抗的最终作用很难判断,GH治疗一方面能够减少体内脂肪含量,提高IGF-1水平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是GH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具有拮抗胰岛素的直接作用。通过胰岛素钳夹试验提示,给予较高剂量的GH能够通过增加游离脂肪酸加重胰岛素抵抗。但是低剂量GH治疗6~12个月对AGHD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没有显著影响。而且糖耐量状态还与患者的遗传背景以及治疗前后的体重等有关,因此难以评价GH替代治疗对AGHD患者葡萄糖代谢状态的影响。
GH既能够促进骨形成也增加骨吸收,替代治疗对骨骼最终是合成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复杂的而且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12个月治疗内,AGHD患者的BMI)可能不是增加而是减低。18~24个月治疗后大多数研究提示BMI)能够增加4%~10%,通常对椎骨的作用强于股骨。所有的研究都提示男性较女性对治疗有更好的反应。
GH对血管功能既有直接的作用,也可以通过IGF-1发挥作用,多个大规模的研究均提示GH治疗能够轻度的降低AGHD患者的血压。GH治疗能够降低AGHD患者炎性因子如C反应蛋白的浓度。GH也影响脂蛋白的代谢,GH治疗能够显著降低AGHD患者血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进一步对血管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GHD患者血管内膜厚度显著增加,动脉壁动力发生异常。GH替代治疗能够显著降低AG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虽然IMT是未来发生症状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因子之一,但是GH是否能够改善未来心血管事件还缺乏证据。心脏彩超发现GHD患者的心脏功能也受到影响,40岁以下的GHD患者无论是儿童起病还是成人起病,静息和活动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于健康人,GH替代治疗后能够得到持续改善的指标是左心室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量,上述指标的改善可能也与GH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耐受性以及体力改善有关。
AGHD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差异巨大。在未治疗的患者中,有研究提示存在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也有报告提出生活质量基本正常,在儿童起病的GHD患者中严重生活质量下降者较少。生活质量受影响主要是在于体力和活力方面。GH替代治疗对AGHD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治疗前严重下降的患者更明显,而改善在GH治疗的早期就能够观察到。
AGHD患者接受GH替代治疗的剂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较儿童GHD患者的治疗更具个体化的特点。早期AGHD的剂量是参考儿童GHD,但很快发现,超生理剂量会导致明显的不良反应,而且在相同的1GF-1水平下,成人较儿童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剂量计划已经从标准计算剂量向个体化剂量转变。两项研究发现调整剂量组较体重计算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减少一半,而且长期使用的最终剂量要更低。研究发现,接受口服雌激素治疗的女性要达到相同的IGF-1水平需要的GH剂量更高。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是一类古老的疾病,激素的发现不过百年。近百年来医学家和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如论语中所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书《内分泌内科学》的编写目的是打开一扇回眸历史、审视现状和展望未来的窗口,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来看待疾病诊疗中的进步和突破,让读者获得新知。
回想100年前“荷尔蒙”激素的发现和命名之初,人们对这些神奇小分子物质充满了幻想和期待,推想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迎刃而解。确实许多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发现和应用带来了诊疗方法的革命。目前微小病变和隐匿病变的检出提高了诊断水平,激素替代已经是灵丹妙药,针对分子靶点的治疗和基因治疗技术更是有的放矢,遗传学进展揭示了更深层的奥秘。所有这些进步无~不是贯穿在不断的实践之中。本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的内分泌科。他们或者久为人师、指导学生,或者曾经历研究生阶段的训练。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驾轻就熟,尽悉对此类疾病诊治的突破点和发展的动向。以这样的视角和高度来阐述疾病的诊治必然具有独到之处。
内分泌腺体、激素、靶器官、受体、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复杂的内分泌网络、免疫内分泌网络、神经内分泌网络、代谢网络等,其中的调控机制相当复杂,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内涵更是浩如烟海。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我们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认识可能仅仅是冰山的一角。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无时无刻地给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对于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的医师、研究者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期待读者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关注科学问题的来源、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研究的结果、新问题的提出角度。逐渐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求得“将上之索”。现阶段主张将我国构造成为一个创新型社会,加强我国的原创能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科研方法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的教学特别强调“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作者希望医学生和研究生在阅读本书时,能在不断地扬弃中培养正确的科研思维方法,真正做到拥有了“渔”而不是仅仅得到了“鱼”。
本书的作者多数是临床医师,是身兼“医、教、研”数职的“大忙人”。他们能够在完成繁杂日常工作的同时,从海量的文献中去繁从简,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取最有用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深思熟虑,辛勤笔耕,为本书的完成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此向各位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