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

中文名 兰州水烟
种类 黄花烟种
别称 九叶芙香草
目录导航

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又称九叶芙香草,属黄花烟种。相传三国时隐士孟节献烟草给诸葛亮,用以治疗瘴气患者。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烟草辗转传入甘肃,并广泛种植于兰州、榆中、皋兰、靖远、永登、永靖、临挑等地,而以兰州五泉红泥沟水灌溉种植的水烟声誉最高。兰州地处黄河沿岸,背山临水,多淡栗色粉砂质土壤,肥土层深厚,含有丰富的石灰质和钾元素,十分有利于烟草的生长。所产水烟以丝、色、味三绝闻名全国,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 

  兰州水烟分青、黄、绵3种。青烟碧绿,内显纯白,色亮、味香、叶厚、油分足,品质在黄、绵二烟之上。

  兰州水烟可根据烟叶的品质,采用不同的配方,制成绿、黄、麻3种。其中绿水烟质量最佳。它的主料是青烟,配料有胡麻油、碌石末子、槐花、紫花、白矾、冰片、香料、薄荷、当归、川芎、苍术、麝香等。内含多种滋补药料,具有消瘴耐寒、提神顺气、预防虫蛇咬伤等功效,是阴湿地区和江河海岸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神药”。

  兰州生产水烟盛于明清、民国,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过程是:把宽大肥厚的翠绿烟叶,去掉茎根阴干,加入槐花、紫花、碱、白矾、石膏等混合蒸煮;并搓以清油、食盐、姜黄;加入当归、香草、薄荷、川芍、苍术、冰片、跨香等香料,搅拌均匀,压制成一公尺见方的烟墩;再人工推成细丝,刨丝后在模具内压成小方块,即可包装出售。根据制作工艺的繁简不同,兰州水烟又可分为青、黄、绵烟三种类型。过去兰州水烟依其质量差别可分为"甘"、"肃"、"合"、"作"四个等级;而近年新创的"兰"字牌水烟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迈轶前代,被誉为烟中"王牌"。

  兰州水烟做工精细,色泽清亮,丝细条显,气味芬芳,为烟中佳品。吸用兰州水烟,有耐寒、提神、顺气、防蚊等功效。兰州水烟东出撞关后,由于空气变湿,绿色变白,又称“银丝”或“白条”。这时烟味也变得更加醇厚芳香,成为地气潮湿、瘴气弥漫的阴湿山区和低洼湿地的消瘴"神药"。

  其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上乘的烟叶品质。在烟草生产中,由于土壤、气候等原因,形成了一些著名的优质产地。

  其二,绝无仅有的配方及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功能。兰州水烟因烟叶收获方式不同形成绿黄两种颜色,又分别加工制成青烟和黄烟。青烟辅料为绿沫子和胡麻油,黄烟辅料为白盐、姜黄、冰碱、香料和胡麻油。兰州水烟自古是作坊式手工生产,至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加工制作方式。工艺流程为:撕筋→晾晒→配料→焖烟→压把→推丝→压方→出风→包装→外运销售。每一工序又分若干小工序,并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完成全部工序黄烟约需一个月,青烟约需三个月。兰州水烟配方之独特,加工之精细,烟中惟此一品。

  其三,科学的吸食方法及用具,有效的去除了吸烟的不利面。民间有诗云:“黄铜船儿弯管杆,水藏肚里锅有眼;点火一吸咕噜响,韭叶芸香孔明传。”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兰州水烟的吸食过程和用具。水烟袋民间也称水烟瓶。吸烟时,瓶装多半水,边点火边吸,瓶中上部空间形成负压,致使烟丝燃烧时烟气从烟锅细孔下行,穿水而过,经烟咀杆吸入口中的烟气得到水的充分过滤净化,防止了吸烟对人身体的损害。

  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造了兰州水烟的珍品形象,同时还创造了三个甘肃第一、两个中国第一、一个世界第一。

制作技艺

文化厅正式确定了首批85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刻葫芦等10个“非遗”项目位列其中,兰州水烟制作技艺也是其中之一。

水烟清乾隆时就有记载

兰州水烟业是明清以来兰州的支柱产业,所产水烟驰名大江南北、白山黑水,远到东南亚。关于兰州种植烟草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时兰州诗人王光晟的七律《春日游五泉登三教洞千佛阁》,诗写于乾隆末,诗人看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劫火后的五泉山寺庙不复存在,然而山下水田成片,遍种烟草,生机旺盛,看来时间的推移已平抚了战火的创伤。从中可知乾隆时五泉山下已经广泛种植烟草了。种烟草就有烟坊,有烟坊生产水烟,有水烟则有吸食者。

乾隆时,兰山书院山长、诗人吴镇嗜好吸水烟,喜欢用好友刘时轩所赠斑竹烟管,曾以《刘时轩司马送斑竹烟管》,填《行香子》,将烟管喻为“钓诗竿”,说明吸烟有助于思维、锤炼诗句,同时说明,乾隆时兰州吸水烟已成时尚。

烟草产量与质量全省第一

 

至迟于康熙、乾隆时兰州已种植烟草(口碑传说明万历间烟草已传至兰州,已能生产水烟),生产水烟(即烟丝)、吸食水烟成为时尚。兰州烟草产量、质量居全省第一,以种植于五泉山下、红泥沟口一带的品质为优良,并以“红泥沟”为兰州水烟的商标,其原因在于五泉山、红泥沟矿泉水之灌溉。兰州城外、东川(东稍门至东岗镇)、西川(袖川门至西固川)、安宁堡、盐场堡以及雁滩、段家滩东十八家滩、马滩、崔家大滩等,凡能灌溉之地,无不栽植烟草。由于兰州水烟质量特佳,全省各地所产烟草亦借“兰州水烟”之名而牟利。20世纪前期,兰州水烟畅销于四川、陕西、上海、牛庄、营口一带。

烟草是灌溉作物。兰州具有一整套水利设施,为烟草的生产提供了保证。明清以来,除利用五泉山、红泥沟、笋箩沟等泉水灌溉外,还开挖溥惠渠,引阿干河水自流灌溉兰州城外北园、南园、东园农田20余顷,西固农田20余顷。黄河两岸及黄河滩上,则用水车倒挽黄河水进行灌溉。清光绪时,上述地方共有水车157辆,灌田19932亩。在水车及自流灌溉无法到达的地方,则用水挂子,利用畜力,提取井水进行灌溉。

兰州烟草,春季先育苗,待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收割后,移植烟苗。经过灌溉、追肥、中耕、摘心、打杈,于秋后采收。然后,按质论价,由烟坊收购,加工为水烟丝。加工水烟丝要经过五道工序:一是整理烟叶。烟叶进水烟坊后,由女工抽尽烟筋,按质分级,在砖房顶上翻抖晾干,堆码备用,俗称撕溜。二是配料。将若干烟叶,喷开水焖潮,再照标准配方,把胡麻油、绿沫子(将白石粉、槐子、紫花、冰碱、白矾等,用开水烫制而成)、盐碱、香料(由香草、薄荷等十来种中药配成)配好,捣拌均匀,称为焖烟。三是压捆。将焖烟后的烟叶,分层踏入箱内。挂石压榨成捆胚,切为三块,再挂石压成坚实烟捆,切成方形,用烟轴、麻绳扎好,俗称杆榨压捆。四为推烟。由两个工人,一个掌握推刨,一个拉推刨,一推一拉,将烟捆推为烟丝,将烟丝装入烟匣,用绳扎紧,压成小方块,两边削齐,取出放在烟盘中。五是出风装箱。检验合格的产品是潮湿的,要摆垒在烟架上,经风吹晾干,装箱,水烟成功。之后进入市场。

水烟登上报纸做广告

兰州水烟坊为了扩大销路,不惜重金在中国第一大报———上海《申报》头版连续刊登广告于下:“兰州特产品黄条烟出售。现有兰州本厂自制上等黄条烟,除自运福州外,仅留沪若干箱,欲减价销行于常州、苏州一带,以补青条之不逮,而供同胞之常识。盖黄烟系兰州特产品,与青条同一道地,其味清香浓腴,质颇纯洁,吸食有化痰、消胀、解郁、祛湿、活胃之能力。长江下游一带,地势低洼、湿滞,凡兵士农工商各界常服,自能祛除一切隐患。昔年武侯平蛮时,兵士受瘴毒,死亡相继,以此烟叶数片,浸水饮服,活人颇多。当时名曰‘芸香草’,即黄烟也。至今其地及闽浙均盛行此品。本厂为维持土产,制造求广,消息出见,特此登报。倘蒙热心提倡土货诸福商不弃,请驾临法界新永安街太安里敝寓面谈。暂定每百斤价银三十五两,先赠五斤,关仿单。天成德西烟发行所谨白。”从中可知,清末民初,兰州天成德烟坊已在上海法租界永安街太安里设发行所,并在《申报》刊广告,引入孔明征南服芸香草治瘴毒的传说,宣传吸烟治病的好处,以作促销之手法,反映出兰州水烟商成熟的商业经销水平。

20世纪20年代,兰州城区有水烟坊68家,其资金多者四五万银元,少者一两万银元。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东三省水烟销路断绝,销售量锐减,由原先的年销售水烟丝2.3万多担,下降至1.7万多担,加之价格下落,烟商损失巨大,水烟坊关闭者甚多,至1934年仅存水烟坊37家。解放以后,兰州成为新兴工业基地,随着工厂的建设,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的进展,城郊种植烟草的农田逐渐消失,城内水烟坊逐渐停业,风行四百多年的兰州水烟走向式微,而榆中苑川河流域、青城仍种烟草,生产水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