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作品名称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作品出处 《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导航

原文释义

原文

淡荡[1]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2]。  

海燕[3]未来人[4]斗草[5],江梅[6]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1]“淡荡”,犹淡沲,动摇貌。“淡”与“澹”通。

[2]古人多用高枕。“隐”,凭倚,读如《孟子·公孙丑》“隐几而卧”之隐。温庭筠《菩萨蛮》:“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言美人凝妆,凭枕而卧。

[3]燕子远从海上来,称“海燕”。

[4]“人”指他人,自己不必在内。

[5]“斗百草”本为五月五日之戏,见《荆楚岁时记》。后来不拘于这节令,宋代在二月。《梦粱录》卷一:“二月朔谓之中和节,……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易安所记,也是这个时候,故云“海燕未来”。斗草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有些描写,虽近代事,亦可参考。

[6]范成大《梅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2]

词作鉴赏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这首《浣溪沙》当是词人的前期之作。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分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她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这种气度又是通过词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浣溪沙》一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沉水”,即沉水香。词人另一首《菩萨蛮》词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句。“梦回山枕隐花钿”句,词人叙己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蝶恋花》词有“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句。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茜丽、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女词人这里写海燕未归,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惜春留春心态,而写斗草游戏,则映衬自己的寂寞。“斗草”,又叫斗百草,南北朝时即有此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原为端午之娱乐习俗,后推广并不拘于此日,尤为妇女儿童喜好。次句言春天将尽,梅子熟透,柳枝长成。惜春、留春不住,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词人在《小重山》词中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那是写早春时节,以及自己爱春之情,而此处写江梅熟落,其意恰相反。“柳生绵”,亦为暮春之景致。以上写景,也透露出词人无奈叹喟之情。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黄昏时分,独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湿漉的秋千架相伴,更让人感到寂寞、愁怨。

  这首词抒写情感很是细腻,但不是直言明说,而是通过十分优雅、含蓄的笔触,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从中再渗出细腻而幽深的心态。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她出生于一个爱好 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 格非和哥们 李奕柯是当时的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是当时能诗能文的才女(《宋史·李格非传》中提到)。李清照与 太学生 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 美好的生活。1127年,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藏书。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 《声声慢》就创作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 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作《 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苏轼到 秦观、 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