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蟾蜍

甘蔗蟾蜍

目录导航

概述

甘蔗蟾蜍

甘蔗蟾蜍(学名:Bufo marinus),又名美洲巨蟾蜍、海蟾蜍、蔗蟾蜍或蔗蟾,是原产于中美洲及南美洲一种陆生的蟾蜍。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就可以产达几千颗卵。成体长10-15厘米;纪录最大的标本重达2.65公斤及长38厘米。海蟾蜍有毒腺,蝌蚪对于大部份动物也是有具有剧毒的。它们被引入到多个国家来控制害虫,不过由于没有天敌反而成为了害虫及入侵物种。甘蔗蟾蜍毒性极强,体态丰满,模样丑陋,有毒性,其毒液可以毒死鳄鱼、蛇以及其他一些食肉动物。其实,这种致命的毒蟾蜍是全世界最大的癞蛤蟆,有的可长24公分、重达13公斤。但鳄鱼意识不到这种动物的危险,象吃鸟一样将它们吞食,从而导致死亡。

据《本草纲目》等记载,蟾皮是一种能治恶肿等疑难杂症的天然妙药。特别能抵制癌细胞扩 散,抑制癌细胞生长,另外对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白血病、疔、疮、乳房瘤、骨结核、 骨髓炎、小儿疳积、痨热等数十种疾病都有显著治疗。

甘蔗蟾蜍甘蔗蟾蜍

引入澳大利亚

1935年,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甘蔗蟾蜍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然而未曾想到,这些甘蔗蟾蜍不仅胃口大,而且繁殖速度快,用它们消灭害虫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现在,科学家又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

目前,这种重两公斤的蟾蜍种类已将活动范围扩展到澳大利亚热带和亚热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无情地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甘蔗蟾蜍入侵的前线(达尔文市以东60公里处)找到它们的位置,接着用时10个月捕捉,在给其中一些做上记号后,再将它们放回野外。随后,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甘蔗蟾蜍在潮湿天气时每晚能跳跃1.8公里,这可是青蛙和蟾蜍的最高记录。但更加惊人的发现还在后头:最先到达的甘蔗蟾蜍的后腿比迟到达的甘蔗蟾蜍更长。

研究人员表示,从长远来看,高死亡率是鳄鱼的自然选择结果,但鳄鱼将更加耐受甘蔗蟾蜍的毒性。此现象在黑蛇中已经出现了,它们曾经被甘蔗蟾蜍袭击得更加严重。然而与此同时,甘蔗蟾蜍的毒性将对年幼的鳄鱼更有毒性,表明鳄鱼的生育率将面临巨大危机。

毒性

甘蔗蟾蜍体态丰满,模样丑陋,有毒性,其毒液可以毒死鳄鱼、蛇以及其他一些食肉动物。其实,这种致命的毒蟾蜍是全世界最大的癞蛤蟆,有的可长24公分、重达13公斤。但鳄鱼意识不到这种动物的危险,象吃鸟一样将它们吞食,从而导致死亡。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方面对付甘蔗蟾蜍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甘蔗蟾蜍的毒性十分厉害。几十年来,澳大利亚本土的巨蜥、淡水鳄鱼、野狗等动物因为吃蟾蜍而丧命的已经不计其数。这种甘蔗蟾蜍头上长有3个毒囊,能喷射剧毒的毒液,杀死其他动物。遇到威胁时,蟾蜍会将毒腺转向攻击者。毒液通常是流出来的,但它们恼火时也会喷出少量毒液。毒液可通过受害者的眼睛、嘴和鼻子进入体内,导致剧痛、暂时失明和发炎。

与澳洲鳄鱼决战

不可思议:欧洲癞蛤蟆竟然可以搞死大鳄鱼

澳洲鳄鱼和甘蔗蟾蜍(Bufo marinus)决战,谁会赢?虽然这些淡水鳄吞吃了此特大的两栖动物,但似乎是这种蟾蜍笑到了最后。

不可思议:欧洲癞蛤蟆竟然可以搞死大鳄鱼

原先当地人很少见到澳大利亚淡水鳄死亡,但自从2005年以来,四处可见死亡的鳄鱼。研究人员表示这要归咎于引进和入侵的甘蔗蟾蜍。在2005-2007年的二项调查中,大量的鳄鱼死亡从维多利亚河扩展到了内陆地区,且扩展步调与甘蔗蟾蜍的入侵进程相匹配。

悉尼大学的迈克·李特尼克表示77%的淡水鳄已经死亡。此数字令人担忧,因为鳄鱼是顶级捕食者,能促进其猎物的繁衍,如此大量死亡将触发难以预测的生态危机。

药品简述

中华大蟾蜍

药名:蟾蜍。

汉语拼音:Chán Chú

英文名:Dried Toad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别名:蟾诸、去甫;蟾、癞虾蟆、石蚌、癞蛤蟆、癞格宝、癞巴子、癞蛤蚆、蚧蛤蟆、蚧巴子。

性味:味辛;性凉;有毒。

归经:心经;肝经;脾经;肺经。  

功能: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

主治:痢疽;疔疮;发背;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膨胀;水肿;小儿疳积;破伤风;慢性咳喘。

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敷或调涂;或活蟾蜍捣敷。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1-3g。

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

生态环境: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

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

炙干蟾:将铁砂倒人锅内烧热,取切好的干蟾放人拌炒,至微焦发泡时取出,筛去铁砂,放冷。民间有以活蟾蜍,用黄泥徐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细人药者。   

1.《蜀本草》:《图经》云,取日干及火干之。一法到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涂酥炙干用之。   

2.《纲目》:今人皆风干,黄泥固济,煅存性用之。   

3.《得配本草》:阴干,酒浸三日,焙干用。

禁忌

1、表热、虚脱的人忌用。

2、蟾蜍有毒:

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献屡有报道。-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儿,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其中1例5岁患几经抢救脱险;另1例 1岁半患儿抢救无效,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药,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应加注意。

中毒

发病机理

蟾蜍的腮腺和皮肤腺能分泌毒素。进食煮熟的蟾蜍(特别是头和皮),服用过量的蟾蜍制剂,或伤口遭其毒液污染均可引起中毒。蟾蜍毒的主要成分:蟾蜍二稀醇化合物(包括蟾蜍毒素和蟾蜍配基),作用类似洋地黄,可兴奋迷走神经,直接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此外,尚有刺激胃肠道、抗惊厥和局麻的作用;儿茶酚胺类化合物,有缩血管和升压作用;吲哚烷基类化合物,可引起幻觉,对周围神经有类似菸碱样作用。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0.5-1小时,主要症状为:消化系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休克;呼吸及循环系统:胸闷、心悸、发绀、心律不齐,心电图可出现类洋地黄中毒的ST、T改变及传导阻滞。重者可导致阿-斯氏综合征、呼吸和循环衰竭;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惊厥;蟾毒误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偶有剥脱性皮炎。   

诊 断

误服蟾蜍或过量服含蟾酥中药者。出现上述中毒症状应考虑蟾蜍中毒。   

治 疗

排除毒物按中毒的一般原则处理,对症处理,出现类似洋地黄中毒症状,可口服或静脉滴注稀释的氯化钾;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补充液体,止惊。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者作相应处理。如眼沾污蟾毒,可用紫草汁滴眼或冲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