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人

六甲人

中文名 六甲人
语言 六甲话
目录导航

介绍

“六甲人”主要分布于广西北部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属汉族的一支,按“六甲人”十二大姓(侯、谢、荣、曹等)的族谱记载:他们的先民是宋朝时从福建州府上杭县迁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然后经过广西柳州、融水或融安最后来到三江的。按《三江县志》说法:“宋大观元年(1107),福建汉民曹、荣、龙、李、潘、杨、欧、马、蓝、侯、龚、谢十二姓,联合由福建省汀州府逃难,经广东,达柳州,而至古宜,沿河以居,……其所居地为三峒六甲,而结集于六甲者为多,故又称为六甲人。

六甲山歌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六甲人”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尤值一提的当是“六甲山歌”,即“大声歌”和“细声歌”了。“六甲山歌”分“大声歌”、“细声歌”等不同曲调。“大声歌”在公开场合合唱,曲调婉转优美,为四声羽调式;“细声歌”在青年男女约会时唱,曲调悠扬,为五声羽调式。两者都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段。

六甲人分布

三江六甲人人口约三万余人,居住比较集中,村寨多设在县境内中部低平地带,以该县古宜镇大寨村为中心,沿浔江两岸、北自八江河、林溪河下游起,东到斗江,西至佳林、大树,南至融江、浔江汇合处老堡。清朝时三江有“六甲”之说:古宜、曹荣、程村、黄土、文村、寨准。现今这“六甲”已被重新划分成古宜镇、周坪乡、程村乡等。

六甲人文化

三江“六甲人”有着特殊的文化,他们的灶、火、火塘文化及禁忌与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关联。

“六甲人”有着不同于当地其他民族及汉族的其他民系的文化,但一些习俗还是与汉族的主体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如过着汉族所认同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灶王节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