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该模式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的一些企业借鉴或采用。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在职业培训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方式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它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30%-4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双元制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双元制”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课程内容理论课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学期进行细分,无论哪一学期的课程,始终都是围绕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教学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虽然很多大专院校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大多数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在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培训后就业的能力。同现行的偏重理论传授的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更受企业的欢迎。
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其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自已的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
双元制培训模式不但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超前性,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培训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技能面,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1]
众所周知,德国是制造业大国,这是与德国全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密不可分的。德国对社会分工的认知与中国大相径庭。无论是泥瓦匠,还是修鞋匠都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德国工人的精湛技艺随处可见,从滴水不漏的水龙头、严丝合缝的窗户到驰名世界的奔驰轿车都是见证。德国人普遍认为某种职业资格不仅是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2]
不仅是在德国,中国政府同样相当重视“双元制”,十分清楚职业教育会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对就业带来的长足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高校也纷纷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德国“双元制”成功的经验,使现在的毕业生与以往的相比,从方方面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3]
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
企业的广泛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 学科体系,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 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