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疫苗

目录导航

预防的疾病

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细菌性痢疾在落后地区、水污染地区及洪涝灾害地区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菌痢潜伏期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一周,平均1-3天。据报道,一个人只要吃了带有10个以上痢疾杆菌的食物,就很可能感染致病。痢疾杆菌喜欢在20℃-40℃的温度下生活,37℃时生长繁殖最快,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的情况下仍能生存数周。水源、土壤、蔬菜、瓜果、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上都有它的踪迹。据测定,猪油,米饭,馒头及西瓜上的痢疾杆菌,在条件适宜时,1-2小时就可繁殖5万倍。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他们的粪便中带有痢疾杆菌,可能污染衣物、用品、玩具,并通过手、食物、水或饮料传播污染。苍蝇的带菌率也很高,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菌痢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这是因为:⒈这个季节天气炎热,气温高,适合于痢疾杆菌生长繁殖。⒉夏秋季节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由于天热,人们喜欢生吃瓜果蔬菜,但是不注意清洗消毒或自恃身强力壮,不洗手拿起来就吃,以至病菌与食物一起进入自己的胃肠道中。⒊夏秋季节人体要通过皮肤散掉更多的热,以维持体温衡定;样使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而胃肠血管就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减少,人体对胃肠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此外,着凉、过度疲劳、暴饮暴食以及患各种急、慢性疾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易诱发痢疾。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一般1-3天。临床表现与感染菌型、菌量及机体状况有关。

细菌性痢疾的风险

细菌性痢疾的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首要经由过程粪-口途径传播,传染剂量小,1-100个痢疾杆菌就能发生典型的痢疾、故该病发生率极高,近年来都位于法定甲、乙类流行症的发病率的前两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尤其是婴幼儿童的健康,为世界列国所正视。中国每年的陈述病例都在200万例以上,此中有1%转为慢性,灭亡数位于流行症的3-5位,婴幼儿童患者易毁伤肠道功能,影响进一步发育。

症状

典型的细菌性痢疾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急性中毒性痢疾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细菌内毒素还可造成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导致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脑水肿和脑疝,死亡率高。

细菌性痢疾的风行特点

细菌性痢疾分四群,三十多个血清型,型间交叉保护较弱,但在中国首要风行菌型是福氏菌和宋内氏菌,两者发病数占整个细菌性痢疾发病数的90%以上,部分地域达99.5%以上。

细菌性痢疾的耐药性

细菌性痢疾人们往往不正视,认为拉肚子,服些抗菌素就可以了,可是没有这么简单,此刻分开到的痢疾杆菌几乎都有不一样的抗药性,对有些抗生素的耐药性甚至达到100%,服药后治疗结果欠好以至耽搁导致慢性痢疾带菌造成终生疾苦。有的患“中毒性痢疾”来不及治疗导致灭亡。

历史

早期痢疾疫苗从灭活疫苗开始,试验证实灭活疫苗很不理想,尤其是经非口服免疫途径虽然能产生较高的体液抗体,但实际上并不能引起保护性免疫。这说明口服粘膜免疫的重要性。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疫苗研究转向减毒活疫苗,但是由于早期的研究对疫苗株保持一定的侵袭力的注意不够,因此,保护效果不理想,早期减毒活疫苗代表株时链霉素依赖株,T32 Istrati突变株。

随着对痢疾疫苗的发展机理和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痢疾疫苗工作者认识到,理想的痢疾活疫苗应是由一定侵袭力的减毒活疫苗。20世纪80年代中期formal等研究出E.coliK12/S.flexneri 2a杂交疫苗株,该株从遗传结构的设计上就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减毒突变,Venna等于1991年研究出福氏2a aro突变株,但不足以达到预期的减毒目标。先后研究出4个福氏突变株,其中包括福氏2a株。之后研究出宋内氏和志贺氏株。

组成和性状

系用可表达福氏2a和宋内氏痢疾双价菌体抗原的减毒痢疾菌株(FSM-2117),经培养收获菌体后,加入冻干保护剂,冷冻干燥后制成的乳白色或略带黄色的疏松体。本品所附疫苗稀释剂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维生素等成份,用以中和胃酸和调节口感。每粒胶囊装量为0.45g,含活菌数不低于8.3×109CFU。每人份疫苗(成人)为12粒胶囊。

用途

口服该菌苗后能诱导肠粘膜产生特异性抗福氏2a和宋氏痢疾菌sIgA免疫应答,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保护效果。

接种对象

3岁以上儿童和成人。适于免疫的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服用,重点人群为2-15岁儿童少年、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饮食从业人员、经常在外就餐人员、集体就餐人员及痢疾疫点周围人群。

使用用法

用凉开水吞服即可,3次/人,每次间隔5-7天。服苗剂量见表(详细资料参阅疫苗使用说明书)。免疫时间:每年流 行季节前,3-6月最佳。

表口服痢疾疫苗服苗剂量表

年龄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5岁

100亿活菌

200亿活菌

200亿活菌

6-14岁

150亿活菌

300亿活菌

300亿活菌

14-65岁

300亿活菌

600亿活菌

600亿活菌

免疫效果

实验室猴体免疫保护研究表明,以1600亿福氏2a毒菌和宋内氏毒菌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70%和80%。
人体研究显示,服用菌痢双价活疫苗后,肠道特异性分泌性抗体测定结果如下:抗福氏2a抗体阳转率71%、抗宋内氏痢疾抗体阳转率77.9%,说明该疫苗能在人体中产生特异性的广泛的免疫应答。流行病学观察资料表明,半年内对总的志贺氏痢疾保护率为59.5%;对福氏2a的保护率为65.5%。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该疫苗不仅保护作用明显,而且具有良好的广谱作用。

接种反应和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口服该疫苗后全身及肠道反应轻微,偶有恶心、腹痛、便稀和胃肠道不适感。
⑵禁忌症 有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不全、严重胃肠道疾患、急性传染病、发热及心、肝、肾疾患者忌服。

注意事项

本品应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启开安瓿和服用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者,不可使用;安瓿开启后,疫苗应及时用完。2-8℃暗处保存和运输或-20℃保存。20℃保存,有效期一年;2-8℃保存,有效期6个月。在盒签标明的失效期前使用。

发展方向

一种候选疫苗往往只针对一种主要的血清型。一种用来定向预防由三种主要致病链(福氏志贺菌2a型,痢疾志贺菌I型和松内志贺菌)的三价疫苗的研究发展即将进行。最主要是痢疾志贺菌I型疫苗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理想的疫苗应该很容易就能进行免疫,口服更适宜,如果能满足下列要求,尽管是注射用疫苗也应该不放弃,这些要求是:能很好的耐受;一个单一剂量的注射就能产生高水平、长期的保护;多价的;定向的抵抗引起地方性或暴发流行的感染的最典型的菌痢血清型;并且要很容易就能生产。

研究进展

构建痢疾减毒活疫苗仍然存在不稳定的遗传特性以及导致这种遗传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对痢疾减毒活疫苗株的发展策略应该进行修正,将确定的编码痢疾主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首先进行克隆,去除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因素,然后借助其他肠道减毒活疫苗株进行表达,应试发展痢疾减毒疫苗株较合理的研究路线。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报告指出,侵入上皮细胞后的痢疾杆菌虽然守信被细胞内的吞噬小体所吞噬,但痢疾杆菌被吞噬以后可将吞噬小体溶解,而细菌抗原可以直接释放到细胞浆内,并传递给抗原呈递细胞。利用痢疾疫苗株的这一特性,一些试验室开始开展以减毒痢疾疫苗株作为DNA疫苗载体的研究。减毒痢疾疫苗株可经口服途径免疫,运载编码特异性抗原的DNA疫苗到粘膜免疫系统,使很有希望的DNA疫苗载体。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手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