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他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攸县“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振,他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咏》被收入《四库全书》。
攸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攸县属楚黔中地。[5]
秦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
东汉 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三国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
晋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 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梁(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陈(558~589)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曰攸水,隶湘州。
隋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 后梁 (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祐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攸县属长沙府。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县直接属省。民国27年(1938)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耒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成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1995年,攸县辖10个镇、20个乡:城关镇、丫江桥镇、网岭镇、皇图岭镇、桃水镇、酒埠江镇、鸾山镇、黄丰桥镇、渌田镇、新市镇、上云桥乡、大同桥乡、大桥乡、市上坪乡、石羊塘乡、兰村乡、沙陵陂乡、坪阳庙乡、钟佳桥乡、柏树下乡、莲塘坳乡、凉江乡、菜花坪乡、高和乡、高枧乡、鸭塘铺乡、银坑乡、湖南坳乡、槚山乡、漕泊乡。
1996年9月,大同桥乡撤乡设镇。1997年,上云桥乡、菜花坪乡撤乡设镇。1998年,石羊塘乡、高枧乡、市上坪乡、高枧乡、钟佳桥乡撤乡设镇。至此,攸县辖18个镇、12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攸县常住总人口679839人,其中(17镇13乡),城关镇63512人、黄丰桥镇16176人、酒埠江镇27552人、桃水镇29308人、峦山镇18770人、皇图岭镇31268人、网岭镇37758人、新市镇28194人、丫江桥镇23336人、渌田镇35569人、柏市镇11726人、大同桥镇25393人、上云桥镇22606人、菜花坪镇27188人、市上坪镇14884人、石羊塘镇30912人、高枧镇16523人、漕泊乡6163人、兰村乡6461人、银坑乡11792人、钟佳桥乡12661人、湖南坳乡23977人、坪阳庙乡22172人、大桥乡12987人、贾山乡22530人、沙陵陂乡12238人、凉江乡11890人、莲塘坳乡25580人、高和乡22304人、鸭塘铺乡28409人。[6]
攸县湘山公园风景图片
截至2021年,攸县下辖13个镇、4个街道、1个工业园、1个经济园。[7]
4个街道:联星街道、江桥街道、春联街道、谭桥街道。
13个镇:酒埠江镇、桃水镇、网岭镇、渌田镇、石羊塘镇、黄丰桥镇、鸾山镇、丫江桥镇、皇图岭镇、新市镇、菜花坪镇、莲塘坳镇、宁家坪镇。
1个工业园:攸县工业园。
1个经济园:攸县网岭循环经济园。[7]
攸县
攸县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县、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标是:东经113°09′09″至113°51′30″,北纬26°46′34″至27°26′30″。
攸县(3)县区地貌的特点是:东、西两面群山环绕,丘陵相嵌;中部成岗地、平原。海拔最高1404.9米,最低69米。东部由太和仙、婆婆岩等中山构成丛迭山群,地势自东向西中山向低山、丘陵递降;西部,明月峰和严仙岭绵亘西陲,地势自西向东由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中部,攸水、沙河向南、北分流,地势低平。东、西两面形成两个相向的倾斜面。县境内断层多,造成地表分割破碎。主要断层有酒埠江断层(萍乡—酒埠江)、洋滨断层(洋滨—凤塔)、黄丰桥断层(万新—昭村)、广黄断层(沙洲里—广黄)等,以酒埠江断层为最大,长达60公里,断距数百米至千米。全县平均河网、冲沟切割密度为0.84公里/平方公里,山丘地区达2—5公里/平方公里。因此,除江河平原地区外,一般耕地比较分散。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8]
攸县境内分洣水和渌水两大水系,统称湘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2条,总长1150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11407.8万立方米。拥有大中小蓄水工程22807处,其中大II型水库1座(酒埠江水库),中型水库2座(皮佳如水库和黄沙桥水库),小I型水库19座,小II型水库123座,山平塘22662处,并已建成以酒埠江水库为龙头的东南西北中(河床干渠)渠系为网络的灌溉体系。全县水域面积共15031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077公顷,水库水面2540公顷,坑塘水面6132公顷,滩涂水面912公顷,沟渠水面2370公顷。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648平方公里(原为2664.07平方公里,2008年攸县第二次土地普查后,重新测定为264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57028.59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为47446.03公顷。
林地面积2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34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58%。
攸县秦人古洞风景图片(1)境内含煤面积约171.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探明地质储量4.3亿吨,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28个村,分为桃水、黄兰两大矿区,有煤矿101家,其中省属煤矿2个、市属煤矿2个、乡镇煤矿97个。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
2021年,全县户籍总人口为796791人。其中:女性394651人,男性402140人。人口出生率5.76‰,死亡率6.17‰,自然增长率下降0.41‰。常住人口62.64万人,城镇化率为57.6%。[2]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李鹏程 |
副书记 | 武挪强、林涛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武挪强 |
副县长 | 夏春良、彭爱斌、杨正武、程超(挂职)、王天来、刘丰华、陈章蓉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冯 杰 |
副主任 | 陈百忠、刘艳舞、李奇跃、谭智敏、谭心飞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文 毅 |
副主席 | 龙晓辉、文小凤、胡建雄、黎亚敏、李林华 |
参考信息来源:攸县人民政府[9]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李鹏程 |
副书记 | 武挪强、林涛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武挪强 |
副县长 | 夏春良、彭爱斌、杨正武、程超(挂职)、王天来、刘丰华、陈章蓉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冯 杰 |
副主任 | 陈百忠、刘艳舞、李奇跃、谭智敏、谭心飞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文 毅 |
副主席 | 龙晓辉、文小凤、胡建雄、黎亚敏、李林华 |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35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5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221.06亿元,增长8.2%。
2021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34.5:48.2调整为15:36.7:48.3。与去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3%、23%和56.7%。[2]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25亿元,增长8.9%。其中:农业总产值59.75亿元,增长2.8%;林业总产值8.92亿元,增长6.9%;牧业总产值40.16亿元,增长20.2%;渔业总产值4.61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81亿元,增长6.9%。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1.23千公顷,增长2.0%。棉花种植面积14.87公顷,下降88.9%。油料种植面积18.19千公顷,增长10.0%。蔬菜种植面积24.54千公顷,增长4.8%。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43.65万吨,增长3.1%。油料产量2.86万吨,增产9.3%。其中油菜籽产量2.47万吨,增产11%。棉花产量18吨,减产88.8%。茶叶产量357吨,减产4.0%。水果产量10.52万吨,增产2.3%。蔬菜产量123.8万吨,增产1.8%。猪、牛、羊肉总产量6.32万吨,增产22.2%。水产品产量2.64万吨,增产1.7%。禽蛋产量1.73万吨,增产3.0%。全年存栏生猪51.17万头,增长3.9%;出栏生猪84.9万头,增长25.2%;出栏牛1.48万头,增长9.6%;出栏羊7.91万只,增长8.0%。
2021年,全年修复水毁水利工程150余处。新建衬砌明渠渠道144.51公里。河道治理13.4公里。其中:攸水10.6公里,铁水2.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5.32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加固8座。新建农村安全饮水供水工程10处。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536家。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有企业1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83.45亿元、利税5.74亿元、利润0.57亿元。全县休闲农业经济收入1.51亿元,增长3.3%。
2021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15.87万千瓦,增长1.4%。农用排灌电动机和柴油机分别为9162和8290台。耕地流转面积46.8万亩。农村用电量3.45亿千瓦时,增长4.2%。化肥施用量2.63万吨,下降1.02%;农药施用量775吨,下降3.3%。[2]
202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6.22亿元,增长6.0%。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8.36亿元,增长11.9%。分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增长17.4%,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6%。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95.43亿元,增长16.2%;采矿业增加值6.98亿元,下降3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5.94亿元,增长22.1%。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3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16.66亿元,增长13.1%;医学制造业增加值13.49亿元,增长24.2%;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加值18.59亿元,增长8.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54亿元,下降6.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9亿元,增长7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增加值3.39亿元,增长26.1%。
2021年,全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66亿元,增长17.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2.2%。高新技术产品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1.26亿元,增长26.7%,占GDP比重为15.6%。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11.4万吨,下降83.2%;水泥155.1万吨,增长30%;饲料58.2万吨,增长66.7%;中成药0.07万吨,增长24.9%;火电47.02亿千瓦时,增长3.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54.13亿元,增长16.4%;利润总额7.85亿元,下降40.2%;研发(R&D)经费投入3.45亿元,增长19.3%。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28家,建筑业总产值44.69亿元,增长18.1%。[2]
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47.8亿元,下降3.0%。其中:民间投资147.47亿元,下降7.4%,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9.5%。产业投资154.07亿元,下降4.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2%。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0.67亿元,增长98.3%;第二产业投资114.29亿元,下降3.3%;第三产业投资112.84亿元,下降11.0%。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70.65亿元,下降23.1%;非国有投资177.15亿元,增长11.0%。从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114.29亿元,下降3.3%,其中制造业投资80.30亿元,增长10.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2.72亿元,增长37.7%。民生工程投资28.39亿元,下降27.7%。生态环境投资14.30亿元,下降34.7%。基础设施投资39.78亿元,增长7.3%,其中新基建投资1.57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2.2%。
2021年,全县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93个,投资额增长3.3%;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0.8%。
2021年,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38家,完成房地产投资28.36亿元,下降21.7%;本年房屋新开工面积49.13万平方米,下降58.7%;房屋竣工面积13.29万平方米,下降32.4%;商品房销售面积45.68万平方米,下降23.6%;商品房销售额18.88亿元,下降24%。
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26亿元,增长15.2%。其中:批发业22.92亿元,增长17.5%;零售业124.06亿元,增长14.9%;住宿业6.92亿元,增长8.3%;餐饮业17.35亿元,增长17.8%。分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148.90亿元,增长14.0%;乡村零售额22.36亿元,增长24.2%。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156.35亿元,增长14.7%,餐饮消费额14.91亿元,增长21.2%。分限额类别看,限额以上54.16亿元,增长7.5%,限额以下117.10亿元,增长15.7%。
2021年,全年实际利用内资99.58亿元,增长29.7%。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1年,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9亿元,下降0.6%。其中:税收收入为15.16亿元,增长17.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5.5%。地方收入12.42亿元,下降12.3%,地方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61.8%。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93亿元,增长2.8%。其中民生支出34.81亿元,下降0.9%。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51.88亿元,增长4.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03.94亿元,增长13.6%;非金融企业存款24.77亿元,下降28.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8.86亿元,增长11.6%。其中:住户贷款117.02亿元,增长13.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1.83元,增长9.1%。年末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为56.51%。
2021年,全县共有保险机构22家,各项保险保费收入6.39亿元,下降6.53%。其中:财产险保费2.87亿元,下降7.69%;寿险保费3.52亿元,下降5.55%。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48亿元,增长21.4%。其中:财产险赔款1.8亿元,增长26.3%;寿险给付0.68亿元,增长10.3%。[2]
攸县话
属于赣语中的吉茶片区,也就是吉安市属下的县和湖南的攸县、茶陵县。攸县话与普通话唱反调,普通话说那里很热闹,攸县人说,那里很闹热;普通话说,我心里喜欢,攸县人说,我心里欢喜;普通话说,天下毛雨,攸县人说,天下雨毛;普通话说,衣衫,攸县人说,衫衣。
攸县话表达的意思准确,细腻。例如:说某个地方不卫生。普通话通常是用脏,不卫生,不干净这类干巴巴的词汇。攸县话就不同。如果对小孩说,往往用“耳稀个”,如果不卫生的地方不大,用“夹无个”,大面积地方不卫生,用“奥驺个”,“死邋遢个”,如果脏得让人心里难受,攸县话用“生孽个”来形容。当然,这些语言,只有攸县人能听懂。攸县人还喜欢在有的词前面再加一个字,使它更富有表现力。比如:“焦干个”,“稀瘦个”,“来胖个”,“蛇苦个”等等。前面这个字,更强调后面这个字,使其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攸县话的词汇相当丰富,而有些词只有攸县人用。
客家语
在湘赣边界的攸县东乡山区分布有客家人。内部交流用客家语,对外则操攸县方言。攸县是湖南省七个客家人较多的县份之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攸县鸾山镇、柏市镇、黄丰桥镇等三个乡镇,人数逾万。鸾山的南源、桃源、殷家坊、东冲、漕联、七里、三联等8个村20个组,就有曾、吴、梁、邱、张、李、翁、温、程、赖、高、刘、胡、钟、黄等姓氏客家人,人数在2000~3000人左右。
特产(2)香干著名湖南主持人汪涵先生曾经在《有味》一书中曾这样的评价攸县的香干:“攸县小吃神州俏,香干血鸭剁辣椒”,在攸县小吃中居于首位的攸县香干,一直深受推崇。据《攸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攸县香干就小有名气了,攸县城乡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皇图岭的香干,东乡的原坛酒,新市的麻鸭,网岭的麻饼糖,尝过之后永不忘。”
攸县香干之所以出名,原因有二:攸县的水质好,极少污染;攸县香干的加工工艺讲究。做香干用水最重要,攸河上游的酒埠江,汇入了漕泊禹王洞的天然矿泉水、皮佳洞过滤的阴河水和柏市的温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水质。”
麻鸭
攸县麻鸭产于湖南省攸县境内的米水和沙河流域一带,以网岭、鸭塘浦、丫江桥、大同桥、新市、高和、石羊塘等地为中心产区。曾远销广东、贵州、湖北、江西等省。攸县麻鸭是湖南著名的蛋鸭型地方品种。攸县麻鸭具有体型小、生长快、成熟早、产蛋多的优点,是一个适应于稻田放牧饲养的蛋鸭品种。
攸县风光(20)106国道、吉衡铁路、醴茶铁路、岳汝高速、衡炎高速公路、省道S212、S315、安攸互通连接线等,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人均拥有公路里程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2021年,全年货运量为10143.7万吨,增长6.7%;货运周转量为702.49亿吨公里,增长6.5%;客运量达到15228.09万人,增长6.7%;客运周转量为116.7亿人公里,增长6.5%。全县行政村客运(公交)班线通达率100%。[2]
攸县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6所。教职工4929人,其中专任教师4779人。在校中小学生88089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879人、初中在校学生25149人、小学在校学生49061人。职高在校学生数3338人。幼儿园达到149所。[2]
2021年,全县共有科技机构1家,地方财政的科学技术支出5064万元。专利授权数371件,其中发明授权数10个。[2]
2021年,全县共有公共文化场馆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97个,农家书屋304个,乡村大舞台103个,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0.7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2.867平方米。全县共有单项体育协会19个,体育指导站(点)45 个,体育健身会所有公共体育实施面积达106.8万平方米。[2]
攸县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95个,实有床4880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7.79张,卫生技术人员3916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77‰,孕产妇死亡率为0人,“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9.79%,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006人。[2]
202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25元,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57元,增长7.3%。其中:工资性收入15428元、经营净收入12228元、财产净收入5162元、转移净收入141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5元,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11261元、家庭经营净收入13982元、财产净收入583元、转移净收入7539元。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3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55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54元。全县人均住房面积达98.3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3.8%。[2]
2021年,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3222人,已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03230人,已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7529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7.5%。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为100%。
2021年,全年全县救助城镇低保对象1704户、3120人,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793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7444户、17409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024万元。全县共有特困供养3422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582人,分散供养对象2840人,发放供养金2854万元;共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物价补贴9671万元。全年共资助困难学生31572人次,发放学生资助金2357.57万元;扶助独生子女伤残对象337人,发放资金323.52元;扶助独生子女死亡对象503人,发放资金482.88万元。
2021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5240人,失业再就业2697人,失业率控制在2.8%,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093人。[2]
2021年,全年县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为347天,优良率为95.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84.8%,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15.3公顷,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89%。完成造林面积是2.6万亩,其中1.1万亩迹地更新,1.5万亩是荒山造林,封山造林的面积7.5万亩。
2021年,全县电力消费量12.6亿千瓦时,增长6.4%。其中:工业用电量4.8亿千瓦时,增长1.16%。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12万吨标准煤,增长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7.21%。[2]
2021年,全年审结各类刑事案件482件、民商事案件8968件。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报警数8978起,死亡67人;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起;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1人。[2]
2021年,全年电信业务量1.5亿,增速11%(只包含电信公司数据,不含移动、联通);邮政业务总量0.94亿元,增长4.73%。[2]
2021年,全县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地质遗迹保护区11个,国家湿地公园1处,拥有星级宾馆1家,旅行社3家。[2]
文明塔文明上塔:位于县城对河之米水南岸窑湾山头,距城1公里。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该塔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砖为体,底边长3.58米,占地面积42m2。祁阳石门额,上携“文明塔”三字,工整有力。
文明中塔:位于县城西郊米水南岸皂角树水口山头,距县城约5公里。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清乾隆壬戊年(1742年)倒塌。翌年,知县冯运栋邀邑绅重修。全塔用青条石砌成,六方五层,高9.7米,底层边长3.2米,占地35.8m2,塔内有方石柱,中心有孔,可攀缘而上。
文明下塔:位于县城西鸭塘铺乡桐坝村,米水河中央,距县城7公里。该塔建造年代无记载。经考证比上、中两塔稍晚,距今约200余年。该塔通体由红石砌成,八方七层。高22.35米,占地约64m2,塔基呈桥墩型,前尖后宽,以抗水流冲击。塔身虽处于河中,仍巍然屹立。[10]
桃源谷,位于漕泊乡桃源村境内,谷长约7km,从攸漕、桃源公路交汇处开始,往东依次包括明代古桥、枫杨古树群、桃花洞和桃花溪等四大景点。是攸县酒埠江风景名胜区里的自然生态谷和酒埠江地质公国内的古河道,全长2000余米。[11]
白龙洞白龙洞,位于攸县境内的白龙洞为约3亿年前发育的岩溶地貌洞穴,因岩溶景观“白龙马”而得名。洞内景观千变万化,洞中有洞,楼上藏楼,是大自然的天然岩溶地貌博物馆,被喻为东方奇洞。“白龙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钟音乐”堪称国内四绝。[12]
攸县攸县仙人桥风景仙人桥,位于攸县漕泊乡三联村,距酒埠江风景区的白龙洞仅4公里。该景区面积0.8平方公里,游览线路全长2180米,以仙人桥为中心,连接仙人峡与仙人崖,有仙峡寻幽、仙台望月、仙桥贯空、仙湖戏波、天龙坡、天龙岭、云栈揽胜、仙人洞等八大景点;以幽深的峡谷、神奇的仙桥、峻峭的山岭、茂密的植被、动人的传说为五大特色。[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