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在荥阳相峙,常陷困境,几次死里逃生。汉三年(前204年),荥阳被项羽攻破,刘邦从成皋逃出,夜入修武,夺张耳、韩信大军,遣韩信东进攻齐。淮阴侯韩信受命东进,汉王又暗中派郦生前去游说齐王田广,田广叛楚,与汉和好,共同进攻项羽。韩信见此,本想停止攻齐,可是听了蒯通的主意,袭击并攻打齐军。齐王恼怒,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用大鼎把郦生烹杀,向东逃到高密,并向楚求救。项羽派龙且、周兰率二十万大军救齐。双方在潍河岸边摆下了战场,拉开了潍水之战的序幕。潍河全长五百里,进入峡山后与渠河、浯河三河汇流,形成宽三十里,长四十里的巨大河床,恰好就是现在的峡山湖。龙且、周兰与齐王田广会合入驻高密城(今城阴城故址),并组成齐楚联军在潍河东岸与韩信对峙。韩信与曹参、灌婴在潍河西岸也扎下军营。韩信本想速灭齐军,不想楚军来援,组织三次强攻,均损失惨重。面临粮草不济,天气渐冷,韩信焦急万分。傍晚,信愁绪更浓,听蒯通计攻齐,如不能胜,汉王怪,项王恨,处绝境也。然汉军自西而来,异常疲惫,何以速胜?遂独自漫步帐外,呼啸的西北风刮得他一阵透心冰凉,头脑清醒了许多。看到不远处的黄公山,便独步来到山顶的黄公祠。大殿正中端坐着神情肃穆的黄石公,黄公双目深邃,像是盯着他一般。韩信心想,黄公乃汉王军师张良的老师,我师姚端也是他的弟子,传张良《太公兵法》,后来此隐居,死后葬此,齐人崇拜将其供奉,今晚何不向其求计?便净手焚香,双手合掌,跪在黄公脚下,心中念道,黄公在上,今信遇难,求赐秘计,速胜龙且,信将为其重塑金身,说完便连叩三个响头。殿内异常寂静,突然一阵冷风将黄公身前神案上一只蜡碗吹倒,蜡水将案面上散落的香灰、贡米淹没,韩信急忙起身将蜡碗扶正,向黄公又深深一拜,“谢黄公显灵,助我大汉,来日定将厚报”,说完大步走出殿外。次日凌晨,韩信密召部将傅宽,速去民间搜集草袋一万条,在大孙猛村东十里,柿子园村西二里的渠河、潍河汇流处,用草袋装沙筑一水坝将上游来水堵住,三日完成,待三日后听得炮响,速推倒沙囊,使水急下。另派灌璎组织人砍万根木纤,待河水下降后全部埋入郑公村北开阔的河滩上,留下通道做好暗记。等一切准备就绪,第三天拂晓,韩信率众将来到黄公山侧点将台,挥手遥指东岸,命曹参、灌璎沿河埋伏,自己亲率大军来到龙且城叫战。此时有人向龙且建议,坚壁勿战,联络齐地诸城困扰汉军,使其无处得食,不战而溃。龙且则认为韩信不足畏,不能不战而胜,急于一战成功,得齐半土。急出城迎战,不几回合,韩信败走,沿河向西北峡山方向急逃,龙且大喜:“韩信无能,不堪一战”。遂当先力赶,周兰等紧随其后。待韩信跑到赵戈村(曾在此发掘出一批汉代兵器)附近,楚军已半数进入南北近四十里的河滩。龙且、周兰率先锋几千人已跃上西岸,与韩信仅二里之遥。韩信一看时机已到,勒马立定,命鸣炮三声,挥军迎战。不多时,河水猛然陡涨,澎湃汹涌,冲得楚军四散而逃,没淹死的也被木纤戳伤,二十万大军瞬间死伤过半。龙且、周兰正欲擒拿韩信,一看身后河水呼啸而至,不觉心中大惊,恰曹参、灌璎从旁杀出,不到半个时辰,龙且被斩、周兰双手就擒。东岸未渡河的楚兵,遥见主帅已亡,即刻骇散,齐王田广似惊弓之鸟,弃城逃至城阳,被汉兵捉获,将其斩首。韩信遂命曹参进攻胶东,灌璎往攻博阳,很快平定齐地,彻底终结了齐国历史。韩信不忘诺言,将黄公祠重新修缮,用缴获的齐王金银为其塑了一尊重八百斤的神像(后因战乱有人将其藏入河底),并厚葬了龙且、周兰(龙且冢在郑公街办大圈村东)。诸事善妥后,便缮书一封,使人至汉王报捷,并求假封齐王,汉王一听大怒,遂又从张良、陈平计,顺水推舟,遣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此后,项羽遣使笼信,信不从。蒯通以相术计韩信自立,三分鼎峙,信亦未纳。此时,韩信从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楚汉两主的性命,皆悬于信之手中,但信终不忍背汉,自恃功高,量汉王不致变卦,便助汉王刘邦,平定中原,进兵垓下,立马乌江,灭楚立汉,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史公曰: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中华民族继秦之后又成大一统的局面。这潍河之水也算为兴我大汉助下一臂之力。潍水则被人们称为兴汉之水,汉运之水。后人在此截水成湖,将潍水普惠周边,湖周遂兴旺起来。[2]
韩信中国楚汉之战中汉军在潍水(今山东潍河)歼灭楚齐联军的一次进攻作战。
汉三年(公元前 204)九月,韩信率军东击齐王田广,以完成对楚军的翼侧迂 回,支援成皋战场。
次月,汉军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田广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求救。
项羽派将军龙且率军救援。十一月,楚齐联军与汉军对峙于潍水两岸。[3]
十一月,韩信击破楚军,杀楚将龙且,追至城阳,虏齐王广。
齐相田横自立为齐王,奔彭越。汉立张耳为赵王。
刘邦拜韩信为相国,收取了韩信在赵国的精兵,同时命令韩信带领剩下的兵马前去攻打齐国。[4]
韩信领兵东来,尚未从平原渡口渡过黄河,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说得齐国归降了,便想停止前进。
辨士蒯通劝韩信说:“您受汉王诏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是另派密使去劝降齐国,难道又发出了诏令命将军您停止进攻了吗?您为什么不继续前进呢?况且郦食其这个人,不过是个说客,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驶入齐国去鼓弄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凭此便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而您统率着几万人马,历时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余座城池。这样看来,您作大将军几年,反倒不如一个书呆子的功劳大了!”
韩信因此同意了蒯通的意见,即率军渡过黄河。
冬季,十月,韩信打败了齐国的历下守军,随后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煮杀了他。然后领兵向东逃往高密,派使者到楚国去请求救援。田横这时逃奔博阳,守相田光逃奔城阳,将军田既驻扎在胶东。
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
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它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双军容居在远离本土二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使由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
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田广。汉军将领灌婴这时追击捉住了齐国守相田光,进军到博阳。田横听说齐王田广已死,就自立为齐王,回头迎击灌婴的队伍,灌婴在赢城下打败了田横的军队。田横逃往梁地,归顺了彭越。灌婴接着又进军到干乘攻打齐将田吸,曹参则在胶东进攻田既,将田吸、田既都杀掉了,全部平定了齐地。[4]
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遂战,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齐国城邑的人都纷纷起来反叛他们,那势必得不到粮食,这就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他。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潍淄其道”,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发源和流经均没有记载。潍河南源发源于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家乡山东莒县大沈庄北部的屋山(又称武山、五山等)脚下,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人居住;汉代为箕县城。《水经》云:“水出琅琊箕县(今山东莒县)之潍山。”因此而得名(潍河)。《淮南子》中对潍山的山名也做了详尽的说明:“潍山,曰箕屋山,曰复舟山,盖一山三名也。”《汉书》中则将潍写作淮,俗称淮河。东汉许慎《说文》云:“潍水出琅邪箕屋山”。《太平寰宇记》云:“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沿袭了《水经》说。元代的《齐乘》载:“箕县潍山,今清风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东通志》载:“潍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发源,东北流经古箕城又东北。”清乾隆年间的《莱州府志》记载:“淮河即潍水。”由此,潍河之名便最终确定了下来。以上记载,先有箕屋山之说,后有潍山说,后又记为箕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