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髎

肩髎

目录导航

命名

  肩髎 jianliao (SJ 14)   肩,指穴在肩部;髎,孔隙的意思。“肩髎”的意思是指三焦经经气在此穴位 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 臑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到本穴后,因散热吸湿化为寒湿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冷降后归于地部,冷降的 雨滴就像从孔隙中漏落一样,所以名“肩髎”。

穴位找法

  位于肩膀大关节后侧约一半肩高附近所生成的凹陷处的穴位。手背抵住背部,直接向上提升。此时触摸肩膀前端后侧,会摸到凹陷处,就是肩髎。

治疗效果

  手持重物或进行激烈运动之际,会产生肩膀举不起来或疼痛、手臂困倦的症状,此乃因肩膀的 三角肌轻度发炎之故。三角肌,就是我们将手臂举到正侧面的重要肌肉。肩膀即担任调整肌肉机能的作用。   另外,本穴位可调整肱 三头肌的状况。如果长期持续手持重物,会产生连 手肘都无法伸直的症状,此乃因 肱三头肌过度伸展,致使血液循环恶化所造成的。   肩膀有重压感而使手臂抬不起或肘痛等的症状时,刺激肩髎,可得到效果。治疗时,除了 指压本穴位外,同时刺激肩髂(--190页)、 臂臑,更可发挥治疗效果。另外,也用于因 脑中风所造成的半身不遂。   【标准定位】在 肩部, 肩髃后方,当 肩关节外展时于 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取法】1、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出现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陷窝即是本穴。   2、垂肩,于 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2寸,当肩峰与 肱骨 大结节之间处取穴。   【穴位解剖】本穴下为皮肤、 皮下组织、三角肌(后部)、 小圆肌、 大圆肌、背间肌。皮肤由 腋神经发出的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 神经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经。腋神经为 臂丛后束的分支,与旋肱后动脉一起通过 四边孔,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靠肱骨 外科颈后面走行。所以 肱骨外科颈骨折或 肩关节脱位时,都可以影响腋神经而导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区域感觉消失。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后部和小圆肌。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深抵肩胛下 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 背阔肌。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病症】 荨麻疹, 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 胸膜炎, 肋间神经痛等。   【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3.0寸,臂外展,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进针,深刺右透 极泉,酸胀可扩散至整个 关节腔,可有麻 电感向下扩散。   2、向下斜刺2.0-3.0寸,, 退针至浅层,再依次向两旁斜刺,,即" 合谷刺",酸胀感可扩散至肩部,或麻电感 放散至手指。   灸法: 艾炷灸或 温针灸3-7壮, 艾条灸5-15分钟。   肩髎:经穴名。出 《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 三焦经。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主治肩臂痛, 上肢麻痹或瘫痪,及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