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理论

目录导航

简介

所谓反身理论,也称反身性理论或反身理论就是在政治、经济领域有自我加强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直到最后的快速调整而结束。反身理论对于金融市场的直接指导意义在于能够让你更了解市场变化的曲线,在走向繁荣或崩溃的情况下争取获利。

主要内容

反身理论认为:“价格永远不可能与基本面一致,价格错误的反映基本面是永恒的、绝对的,价格与基本面一致是相对的,甚至于是偶然的。定价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于,价格是大众对客观基本面的主观认知,你看到的价格是大众对公司基本面的认识,而不是基本面本身。价格是被主观化了,存在与投资大众大脑中的对客观基本面价值的感觉、猜测、预期和认识,由于基本面变化的复杂性和人的认知缺陷导致的认知偏差,认知不能完全与客观基本面一致,所以作为大众投资人对基本面主观认知表现形式的价格,无法与客观基本面的内在价值完全保持一致。当认知错误发生后,由于人们之间的认识、情绪、观念会互相影响与传染,所以错误发生之后的情绪互相传染,导致错误被放大,形成错上加错的效果,最后把价格对基本面的偏差推到了错的离谱的极端状态。在极端状态来临后,儿童以及业余人士都能发现错误之时,错误难以为继,开始纠错,纠错的过程又不能恰到好处的正好让市场价格与基本面一致,反而会矫枉过正,于是又发生了反向的错误,这种机制重复循环,从而造成了股价永远在基本面周围波动,但永远不能与基本面完全一致。股市不断波动的本质,牛熊市不断交替的本质是定价错误不断产生、强化、放大以及被发现、以及发现之后的纠正和矫枉过正的过程。当波动过程中形成较严重错误与偏差之时就是投资机会,投资机会就是严重错误导致的严重低估值的状态。”这就是反身理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前提

反身理论的前提是: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天生就不完整;

2,人们自己本身就是市场参与者;

社会心理

反身理论的社会心理描述可以用下面两个例子说明。人们面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比如有一万人祈祷明天会下雨,但是明天依然是该下雨就下雨,不下雨还是不下雨。与此相反,当一个风声说某个银行有资信问题,有一万个人开始将信将疑,随后出现争相挤兑,那么这个原本没有多大问题的银行真的要面临倒闭的风险了,而且,这个过程确实会不断地自我强化。一个故事开始人们不信,但随着人们不断地加入进来,故事描述的对象也开始改变了,最终故事变成了一种荒诞而极端的“真实”,就是因为参与者的增多改变了故事本身。可以说,反身理论在市场中的运作是从事实到观念,再从观念到事实,一旦投资者的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太大,无法得到有效纠正,市场就会处于剧烈的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

当然,反身理论过程本身不一定是对事实的完全扭曲,多数时候还是有相当依据的,但是从自我强化,到超越了事实的时候,最终会被市场校正,通常以一种惨烈、极端的方式回归。对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能动作用源于众多跟风者对市场本身的能动作用,市场不断地在复杂的震荡中实现对真实情况的回归。

反身性

反身性是指参与者的认识与参与者行为的相互作用,情境与参与者的观点均为因变量,一个初始变化会同时引起情境与参与者观点的进一步变化。用反身性的语言描述股票市场的行为,就是价格变化的本身也会影响人们的预期。

反身性的数学表达是一个递归函数:

y=f(x)认识函数,x=Ф(y)参与函数 —— y=f[Ф(y)],x=Ф[f(x)]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y=f(x)。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行为。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x=F(y)。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决策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认知)。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y=f(F(y)),x=F(f(x))。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