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目动物身体呈圆筒形,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显著宽大,包括头部(常和第1胸节愈合)和4~5个胸节。第4胸节与第5胸节紧密相连,第5胸节和第1腹节之间有一活动关节。最末胸节的后侧角有时向两侧或向后方伸展。腹部狭小,有雌雄区别。雌性腹部分4节,有时第1和第2腹节相互愈合,故仅有2~3节。雄性腹部分5节。两性腹部第1节皆为生殖节,但雌性生殖节较大,腹面有生殖突起,并有1对生殖孔;雄性只有1个生殖孔,位于生殖节的左侧。第1触角细长,也有雌雄区别:雌性的左右触角对称;雄性的左触角或右触角在异哲水蚤族改变为执握触角。第2触角呈双枝型。口器由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和颚足组成。胸足5对,第1~4对呈双枝型,为游泳肢。雌性第5对胸足的形态与前4对不同,有的退化或全缺;雄性第5对胸足不对称,常改变为交接器,能把夹取的精荚安放在雌体上。每个尾叉通常具有5根尾刚毛(有时减少为3~4根);在尾叉背部的内末角还有1根背刚毛。常有2个眼点,或全无。卵直接产入水中,或产于1或2个卵囊内,附着于生殖节的腹面或两侧。
![]() |
![]() |
![]() |
![]() |
该目动物大多营浮游生活,少数营底栖生活。食性为滤食型。滤食水中硅藻、细菌、有机碎屑等的悬浮颗粒。
海洋、湖泊、水库、池塘、稻田沼泽、内陆盐水,井水、泉水、岩洞等地下水,以及苔藓植物丛中。河流等流水水域桡足类的数量十分贫乏;而在湖泊、池塘等静水水域,特别是富养型水体桡足类的数量十分丰富
哲水蚤的分布――营浮游性生活,通常生活于湖泊的敞水带、河口及塘堰中。
猛水蚤的分布――营底栖生活,它们栖息于除敞水带以外的各类水域中,如湖泊、塘堰、沼泽的沿岸带,河流的泥沙间等。
剑水蚤的分布――介乎于上述两大类之间,栖息环境亦多种多样。
同一地区的桡足类的体长冬季大于夏季,同一种桡足类分布在北方的个体有时较分布在南方的长大。如在广东的鉴江口的球状许水蚤(Schmacreiaforbesi)♀平均体长夏季~1.15mm小于冬季~1.19mm;比较江苏和新疆两地的标本,白色大剑水蚤♀长度,在新疆为1.70-1.87mm,而在江苏的仅为1.28mm。
桡足类中不少种类可以休眠度过不利环境,但以桡足幼体(通常是第1期至第5期)和雌、雄成体休眠的种类更为普遍。如剑水蚤目的许多种类,在春夏之交或秋季开始夏眠或冬眠,或在湿土中度过水域的干涸期。
在夏眠或冬眠期,它们的身体藏在一个包囊中,包囊由特殊的分泌物粘住一些泥块的植物块组成。有的剑水蚤的成熟的♀带着卵囊,在包囊中的卵囊也一并度过不利的环境条件。也有的种类在水域底部的淤泥中越冬,如广布中剑水蚤。
该目动物(如中华哲水蚤)是许多经济鱼类和幼鱼的基本饵料。有些种类(如飞马哲水蚤)因数量大,分布广,又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作为家畜和人类的食物。此外,有些种既可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又可作为实验生态、生理、生化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