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子髎穴

瞳子髎穴

目录导航

功能主治

降浊去湿。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青盲,视力减退,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等。

穴位释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去除眼角皱纹,治疗头痛、迎风流泪、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

取穴方法

位于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临泣、睛明穴治目生内障;

配少泽穴治妇人乳肿;

配养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冲穴、治疗视物昏花。

日常保健

瞳子髎穴在眼角外侧约一指腹的凹陷处,用食指在眼尾处以轻揉提拉的方式按摩15次,就可以有效预防细纹生成。

解剖

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刺灸法

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瞳子髎穴瞳子髎穴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