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

人文社科类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编辑本段经济学理论概述

  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

  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科学,不可能用数学方法去“精确”测定,只能用演绎法或归纳法是解释。

  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假定(Assumption)基础上对经济变量之间如何发生互相联系判断的假说(Hypothesis),是依据假说运用逻辑规则演绎的预测(Prediction)。

  自19世纪30年代“边际革命”开始走上了科学主义的数学化道路之后,数学模型成为了经济学理论最“科学”的理论逻辑演绎;时至今日,缺乏数学模型基础已经不能奢谈“经济学”——例外也并非不存在,风靡的科斯产权理论就全无数理基础。而尽管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们纯熟地使用着数学工具不断完成着完美的理论逻辑演绎,但试图以数学模型刻画和指导人类经济行为依然存在着显著的漏洞:数理逻辑的完美必须依赖严格的假定,在不同假定下完美证明的理论会产生南辕北辙的结论。经济学家 “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私有产权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经济学家也从“数学上严格证明”过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效率。

  经济学理论观点的窘异常常是假设不同所致,在不同假定下的“商榷”不会、也根本不可能有说服对方的结果。这就是经济学经历科学化的千辛万苦也没有成为科学的原因。经济学理论更无法如自然科学那般进入实验室检验而只能由社会实践检验,对经济学理论的社会实践检验却无一例外地有完全相反的检验结论,将经济学理论投入社会实验进行检验的成本极可能高到社会无法承受的地步。而即使“某种经济学思想导致了世界近半数人口遭受痛苦”,(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也丝毫也不妨碍这种经济学思想理论逻辑的正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