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炒腊肉据传晋代道教师和治水名家许逊本是南昌人,曾任旌阳县令,后弃官返里。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许逊便决心为民治水,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一年开春,他来到彭蠡湖区一个地势高峻的孤岛探察地形,突遇狂风暴雨,湖水迅涨,被围困在岛上好几天,不得外援。当时,他所带干粮的几乎全部吃光,只余下一点腊肉。饥寒交迫中,许逊突然发现岛上长满了一丛丛的藜蒿草,一望无边,他想,要是这草能吃就好了。于是,他随手摘取了一些嫩茎,试着与剩下的一点腊肉烹制,谁知,这藜蒿不仅能吃,且清香扑鼻,脆嫩可口。
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曾在鄱阳湖周边对战十八载春秋。一年春天,朱元璋被陈友谅的水军围困于康山草洲,半个月过去,船上所携带的蔬菜全吃光了。朱元璋数天未食蔬菜,食欲大减,人也日渐消瘦。伙头军着急之际,忽然发现草洲上生长着一种碧绿的野草,便随手扯了一根嫩茎嚼了一下,立时觉得满口生香,清脆爽口。伙头军灵机一动,采摘了许多野草,去其叶,择其茎,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当这道香飘四溢的野蔬端上桌后,朱元璋食指大动,吃后连声叫好,精神振奋,后来一举挫败了敌军。朱元璋大喜,遂赐名此草为藜蒿。
藜蒿炒腊肉(3)唐代大历中期,受贬来到饶州任刺史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次发现不少民妇村姑从湖洲上采来一篮篮青碧辛香的野草。颜刺史感到奇怪,便叫幕僚打听究竟。幕僚打听回来说,她们采撷的是一种叫蘩的野草。颜真卿嗯了一声,顿时想起《诗经》中的诗句:“于以采蘩,于沼于。”他知道蘩的称呼是古名,当时已经叫白蒿。于是便问人们采这么多的蘩干什么。有本地人回答,蘩草的根富含淀粉,可以帮助度过春荒。颜刺史听过之后,深深地感叹了一句:“看来此草名不符实,依我所见,不如称作藜蒿。黎者,众也,众人喜爱的野蒿。”众人一听,齐声唤好。从此,白蒿在鄱阳一带便改作为藜蒿。为了表示此蒿草属,人们后来便在“黎”字上面加盖草头。
藜蒿炒腊肉(4)咸香柔软的腊肉,愈发衬出藜蒿特立独行的香气。吃上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悠长。
腊肉(肥三瘦七)300克,藜蒿根300克,韭菜150克,熟猪油50克,精盐1克,新鲜辣椒15克,油,盐,红辣椒,大蒜籽,姜适量。
做法一
步骤
藜蒿炒腊肉1.将腊肉用温水洗净,剔去皮,盛入瓦钵内,上笼蒸30分钟取出,将肥、瘦肉分别切成5厘米长、0.7厘米宽、0.3厘米厚的条。藜蒿根用刀刮去表皮,洗净后,切成4厘米长的条。红干椒切成细末。
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猪油,烧至六成热,先下肥腊肉和蒸腊肉的原汁,炒几下,再加入藜蒿根,韭菜和新鲜辣椒未煽炒,接着放入精盐,继续炒1分钟,再下瘦腊肉合炒,淋入清水,焖2分钟,待收干水,盛入盘中即成。[5]
做法二
步骤
1.食材准备,腊肉可以先用热水煮掉一些咸味及杂质。
2.藜蒿去叶去老根后,摘成小段备用。
3.腊肉切薄片,大蒜切末,辣椒切段,姜切片备用。
4.大火烧热锅,将腊肉片先放入进行煸炒出油。
5.再放入蒜末、辣椒及姜片,进行翻炒至肉片成熟,加入藜蒿段进行炒制。
6.加少许盐,就可以出锅了。
藜蒿是一种野生植物,多生长在土坡上,自古采食,用以渡荒,至今仍
作野菜。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微毒,可清热、利湿、杀虫。每年阳春三月,也是藜蒿盛产的季节。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用藜蒿炒腊肉,是每个江南人都爱吃的一道家常野菜,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其制作也简单。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醇香柔润,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诱惑着食欲。食后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藜蒿根部呈白色,较粗壮,味清香,取其根与腊肉合炒,腊肉咸香柔软,藜蒿脆嫩香甜,民间风味突出。是湘西北地区和洞庭湖区冬春两季的时令菜。
在江西有句话人们耳熟能详——“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这根草说的就是黎蒿,可见黎蒿在南昌人心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