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军分区

株洲军分区

中文名 株洲警备区
第一书记 曹慧泉
政治部主任 林建文
政委 李选德
新营院地址 株洲市天元区
军事级别 正师级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66年4月,株洲市人民武装部由正团级升格为副师级单位,对外称株洲警备司令部。1983年3月8日,株洲市人民武装部由副师级升格为正师级,同年10月,扩编为株洲军分区。1994年12月29日,株洲军分区成立株洲警备区。

株洲市人民武装部于1951年8月9日成立,由株洲市民兵大队部改编而来。与此同时,醴陵县、攸县、茶陵县和酃县人民武装部相继成立。株洲市、醴陵县人武部隶属长沙军分区(1952年11月,改为湘潭军分区);攸县、茶陵县、酃县人武部隶属衡阳警备区,1952年11月,改为湘潭军分区管辖。1954年6月,人武部改为兵役局(人民武装部的名称保留、印章仍有效,对民兵工作行文使用),不冠“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同时撤销市、县所属人民武装部,改设武装部助理员。各兵役局隶属关系:除酃县兵役局隶属郴州县军分区、株洲市兵役局直属省兵役局外,各县兵役局仍属湘潭军分区。1959年1月,茶陵县兵役局与酃县兵役局合并为茶陵县兵役局。1959年3月,各市、县兵役局改为市、县人民委员会武装部,番号称××市(县)人民武装部,不冠“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接受军队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1961年7月,恢复酃县人武部,隶属湘潭军分区。1964年5月,成立株洲市郊区人武部。1965年5月,撤销郊区人武部,改编为株洲县人武部,隶属株洲市人武部。1966年4月,市人民武装部由正团级升格为副师级单位。同年,市人武部对外称株洲警备司令部。1966年10月,增设市郊区人民武装部。1970年12月,成立市东区、南区、北区人民武装部,隶属株洲市人民武装部,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人武部仍隶属湘潭军分区领导。“文革”时期,市人武部奉命参加“三支两军”,各县、区、人武部也相继介入地方。1972年7月,奉命撤销“三支两军”机构和撤出“三支两军”人员。1976年后,市人武部的机构及所辖范围变化较大。1983年3月8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株洲市人民武装部由副师级升格为正师级。同年10月,又扩编为株洲军分区。同时,原隶属湘潭军分区的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人武部改属株洲军分区管辖。1983年年底,撤销株洲警备司令部。1980年5月,市郊区、东区、南区和北区人武部部长、政委按正团职配备,副部长、副政委按副团职配备。1986年5月,株洲军分区所属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全部移交地方,由正团级改为副团级,人武部工作任务不变,实行地方和军队双层领导。1994年12月29日,株洲军分区举行命名大会,成立株洲警备区。1996年4月1日,株洲警备区管辖的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北区、东区、南区、郊区9个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将地方建制的人民武装部顺利收归军队建制。同时,明确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为本地区的军事领导指导机关,是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兼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接受上级军事机关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

现任领导

曹慧泉:株洲军分区党委委员、常委、第一书记。[1]

相关新闻

株洲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株洲警备区司令员贺望中捧回光荣匾

1997年的1月19日,我市隆重举行“全国双拥模范城”接匾仪式。市委书记程兴汉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汀明,市委常委、株洲警备区司令员贺望中手中,接过他们从北京捧回的、凝聚着全市党政军民辛勤劳动和汗水的、由国家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光荣匾和证书。这标志着我市“双拥” 工作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切实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工作,使双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由于全市上下进一步巩固双拥成果,我市实现了1997年、2000年、2003年“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力争“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双拥结对”彰显军民共建的鱼水深情

继2002年“八一”期间,全市开展地方单位与驻军部队“结对子献爱心”活动之后,2003年,根据省双拥办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双拥结对”活动的统一部署,株洲市,将“结对子献爱心活动”引向深入,结成市级对子14对,县级对子36对,形成了双拥结对活动的长效机制,谱写了株洲双拥工作的新篇章。株洲冶炼厂与76199部队结对以来,赠送部队价值近万元的桶装纯净水及饮水机,并每年投入3万元对企业102名重点优抚对象进行慰问。2007年,还优先安置退役士兵11人。2008年在全国开展“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系列活动期间,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把这项活动作为双拥共建活动的重头戏,在市、县两级双拥结对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即为部队援建图书室15间。近3年来,在全市各企业、学校、街道、乡镇(办事处)、居委会等与驻军建立的军民共建对子110多对中,通过2008年考核,有98个共建点达标,其中80%以上被评为各级先进单位。76114部队与芦淞区栗树山小学结对多年来,学校帮助部队解决了子女就学问题,部队帮助学校开展双拥国防教育,共建成效明显。株洲市教育局在二中等学校建立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部队培养技术人才500多人,深受部队官兵的好评。株洲警备区政治部与白马垅劳教所结成共建对子,帮助劳教人员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全省表彰。市委、市政府在芦淞区建设南路建立的“拥军一条街”项目被列入了旧城改造计划,成为株洲一道亮丽的风景。驻军在荷塘区开展的军民共建“红旗文明路”工程活动、株洲军分区开展的“两路四场”活动均深受广大市民好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