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区林州西依太行,东临平原,四省通衢,沃野千里,自古人杰地灵、物阜民丰。
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
在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
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而后又属赵国。
秦属邯郸郡。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置“隆虑县”,属河内郡。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属魏郡。
三国属魏国朝歌郡。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属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属前赵。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后赵,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属后燕。
林州市区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并入邺。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复置林虑县。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由林虑县分置临淇县,置林虑郡,属相州。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林虑郡。
北周复置林虑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州,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属魏郡。
林州市区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岩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废州为县,属相州。
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升为林州,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增置辅岩县,属林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废州为县,辅岩县并入,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复升为州,划辅岩入安阳县,属中书省彰德路。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清属河南省彰德府。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属河南省河北道。
中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3月分为林县和林北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
中华民国32年(公元1943年)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
中华民国35年(公元1946年)6月林县、林北二县合并,复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9]
林州市区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
1962年属安阳专区。
1983年10月属安阳市。
1986年,林县辖15个乡。
1987年12月,城关乡撤乡建镇。
1988年12月,城关镇析置城关镇、城郊乡,临淇、姚村、河顺、任村、东姚、合涧、横水7个乡撤乡建镇。
1993年,姚村、河顺2镇各划出4个行政村成立陵阳镇。同年,合涧镇政府由合涧镇合涧村迁驻合涧镇王家村。
1996年,东岗、原康、泽下、采桑4个乡撤乡建镇,其中泽下乡更名为五龙镇,镇政府驻五龙镇景岗山。
1998年,撤销小店乡设立桂林镇,镇政府驻桂林镇桂林村。
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辖,暂由安阳市代管。
2003年1月,撤销城关镇,新置4个街道:开元街道、桂园街道、龙山街道、振林街道。
2012年,茶店乡撤乡设镇。
2012年10月24日,设立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8月18日石板岩乡撤乡设镇。[10]
2016年3月,撤销城郊乡设立黄华镇。
截至2021年,林州市下辖4个街道,16个镇。[11]
4个街道:开元街道、振林街道、龙山街道、桂园街道。
16个镇:合涧镇、临淇镇、东姚镇、横水镇、河顺镇、任村镇、姚村镇、陵阳镇、原康镇、五龙镇、采桑镇、东岗镇、桂林镇、茶店镇、石板岩镇、黄华镇。[11]
林州位于东经113°37′-114°51′,[12]北纬35°40′-36°21′,地处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与辉县市、卫辉市为邻,西与山西省平顺县、壶关县毗连,北隔漳河与河北省涉县相望。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76万亩。市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市区海拔306.8米。截止2015年,全市总人口105.97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7.94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县级市之一,市区人口近30万。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林州市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处是四方垴(海拔1632米),最低处位于五龙镇东北部(海拔200左右),市区海拔306.8米。林州地处太行山东麓,属于华北地震带,境内断层较多,大多属于正断层。最大的断层位于林州盆地的西部并延长到北部,长35公里,断层面倾向东,倾角50-80度,垂直断距1000米。此外还有4处较大的断层和众多小断层。林州大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多裂隙、溶洞,致使地表水极易散失。在有隔水层的地方,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相当困难。在太行山东麓,地表被强烈侵蚀,多陡崖、峡谷,造成了太行山与林州地面的巨大高差,形成了太行山悬崖峭壁的雄伟画卷。
红旗渠青年洞 岳林州市属于半湿润地区,境内的河流属于雨水补给类型,水位变化深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夏秋为丰水期,冬春为枯水期。全市属海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天然河流以及红旗渠,水资源总量5.652亿立方米,另有可利用的过境水3.78亿立方米,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04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56亿立方米。
山城林州林州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林州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672.1mm,年日照时间2251.6小时,平均无霜期192天,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5.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2.5℃。林州最大冻土深度42cm,最大降雨量1081.0mm/日,最大积雪厚度180mm。全年主导风向及频率分别为南风6.6%,东风6.4%,静风40.8%;夏季主导风向及频率分别为南风6.6%,东风5.3%,静风39.6%。
林州的矿藏有铁、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钴、镁、铅、铌、钽、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大理岩、板石、硅石、铸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灰石、水晶、钾长石、磷、含钾岩石、煤、耐火粘土、建筑石料、砖瓦粘土、河沙、麦饭石等32种,其中20余种已开发利用,其中铁矿储量3401万吨,现保有储量1000万吨,煤储量为1200万吨,白云石储量为8300万吨,石英石储量12000万吨,耐火粘土储量2300万吨,大理石、花岗岩遍布林虑山脉,其中花岗岩分红、黑、花三个系列10多个品种,储量约6亿立方米。
林州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水稻、大豆、花生、棉花、油菜、芝麻等。境内山坡面积广大,林果资源丰富,主要土特产品有柿子、柿饼、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苹果、杏、梨、桃等。畜禽品种有牛、羊、猪、鸡、兔、驴等。
林州山坡林间草地中生长有党参、柴胡、元参、当归、黄芩、元胡、远志、板蓝根、灵芝等800多种中药材,其中党参、全虫、山楂、五加皮等中药材盛产,常用药材160多种,年收购量达2000多吨。林虑山主峰四方垴北部山谷中,有药用植物92种,素有“太行天然药物园”之称。
人口
截止2017年,林州市户籍人口11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50人。市区人口30万,产业集聚区人口3万。
民族
林州境内以汉族为主,流动人口含回族等少数民族以及韩国和越南人,其中东岗镇有白族、苗族、布依族3个少数民族。[13]
职务 | 姓名 |
---|---|
市委书记 | 王宝玉 |
市委副书记 | 孙建铎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4] |
职务 | 姓名 |
---|---|
市长 | 孙建铎 |
副市长 | 康健、高红亮、李蕾、王中华、靳晓锋、孙洪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5] |
职务 | 姓名 |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韩爱民 |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王献青、牛永奇、李 正、李承毅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6] |
职务 | 姓名 |
---|---|
市政协主席 | 李希忠 |
市政协副主席 | 孙永红、葛晓东、魏隽美、栗强云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7] |
职务 | 姓名 |
---|---|
市委书记 | 王宝玉 |
市委副书记 | 孙建铎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4] |
职务 | 姓名 |
---|---|
市长 | 孙建铎 |
副市长 | 康健、高红亮、李蕾、王中华、靳晓锋、孙洪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5] |
职务 | 姓名 |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韩爱民 |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王献青、牛永奇、李 正、李承毅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6] |
职务 | 姓名 |
---|---|
市政协主席 | 李希忠 |
市政协副主席 | 孙永红、葛晓东、魏隽美、栗强云 |
参考资料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17] |
林州市为河南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之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三十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改革开放30年来,林州市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总量看,林州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72.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2.2%,比河南省、安阳市平均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林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元上升到2007年的17377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20.5倍,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继2004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2007年突破了2000美元,又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由1978年的1544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52266万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12.9%。财政保障能力的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考评中,2005年、2007年连续两届进入20强县(市)。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88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人均生产总值完成49087元,突破7500美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9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25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98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8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3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06年的全省第20位跃升到第8位;姚村、陵阳、城郊、河顺、横水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山城林州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9.7亿元,增长12.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42亿元,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5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1222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172元,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7亿元,增长15.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省前十强。2012年10月15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正式发布《2012河南省百强乡镇评价报告》,姚村、陵阳、城郊、河顺和横水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1.3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为5.1:64.6:3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03亿元,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3.2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亿元,增长12.1%。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0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41元,增长10%。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71.2亿元,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亿元,增长16.3%。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7元,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7元,增长8.5 %。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2012年林州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75.6亿元,增长16.5%;工业增加值完成253.7亿元,增长15.4%。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林州201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林州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尚属首例。2011年底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35.68亿元,实现税收5.6亿元,完成出口额2.68亿美元。先后荣获省“先进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区”、“汽车配件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园”等称号。当前,园区入驻企业210家。
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53亿元,增长6.4%;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6.6%。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税收9.4亿元。科技水平不断提高。863科技产业园成功升级为“省级科技孵化器”,注册企业61家,入驻企业46家。新增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丰铝电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光远新材料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再次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市”。顺利加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为“众创”新基地。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功引进10万吨铝工业型材、300万部手机、450兆瓦光伏发电、100兆瓦风力发电等项目。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92亿元、域外资金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50万美元。
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122.37万亩,比上年增长0.7%。其中,夏粮种植面积51.32万亩,增长1.6%;秋粮种植面积71.05万亩,增长增长0.01%。棉花种植面积0.6万亩,增长3.5%。油料种植面积4.87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达到36.97万吨,比上年增长1.7%;棉花产量530吨,下降8.6%;油料产量0.47万吨,增0.2%。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7.9万吨、8.6万吨,增长4.5%、25.8%。牛奶产量0.8万吨,下降14.3%。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红旗渠南分干渠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投资2276万元解决了5.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新建、治漏库塘50座,蝉联全省农建“红旗渠精神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总产达到33.5万吨。中药材、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3万亩和6万亩。投入畜牧发展资金2.2亿元,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1个。全年外出建筑业从业人数16.7万人,完成建安总产值116亿元,创劳务纯收入26.5亿元。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5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5.94亿元,建筑面积达47.6万平方米。完成20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新增农村沼气用户814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25.5公里。完成林业生态市建设任务11.9万亩,成功创建“林业生态市”。
2013年4月,林州市创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顺利通过省质监局考核验收,正式跻身“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行列。
2014年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3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52万亩,新增核桃种植面积4.2万亩,完成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9万亩。全年完成山区绿化面积11万亩,森林围城面积2.3万亩。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3亿元,新建扩建各类规模养殖场45个,牧业产值30.1亿元。投资2.8亿元,建成红旗渠农业产业集聚区、梅平农业生态园等30个现代农业园区。水利建设深入推进。完成渠道节水改造60公里,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10座,新建维修治漏库塘30座。农村13.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筑产业加快发展。企业总数达到201家,全年回迁企业30家,全年完成建安总产值720亿元,创劳务收入70亿元,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建筑业发展综合试点市”。
旅游
2014年接待游客527.4万人次,增长8.2%;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增长10.45%。接待入境游客10万人次,增长70%。
金融
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8%。
人工天河-红旗渠(25)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并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林州境内的方言为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话,亦称林州方言。林州话共有24个声母,39个基本韵母,5个声调。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洪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林州话的变调很复杂,明显的是阴平和上声。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像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
林州国际和平艺术节(11)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
林州风景二(13)林州特色饮食有:大烩菜、卤面、水饺、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鸡蛋面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
林州大烩菜
大烩菜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林州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林州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为主食,再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时,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如今林州大烩菜已成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
卤面
在林州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卤面,热情的老板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面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卤面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国林州式快餐。林州卤面是将面与卤(肉)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蒸好的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卤面的配料一般是:细面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薹)等。
水饺
在林州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如今林州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
捞面条
林州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林州太行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成熟后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做成的面条筋道、滑爽、有嚼头。这一切优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捞面条风行林州的独特景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
介绍几种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宽面条汤
在林州,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林州常见的晚饭。
鸡蛋面疙瘩汤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林州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
林州特产有“大红袍”花椒、淇河鲫鱼(双背鲫鱼)、洪河小米、柿子(焦家屯村柿子产量丰富、寨底村的柿子质量好)、柿饼、核桃(申家洼村已形成生产基地)、柿卷、柿饼、小磨香油、山楂等。
林州特产
林州山楂:习称北楂。据古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林县城关大纸坊乡红土岗村李清基,曾出任山东“五品军工”,后带回山楂枝条植于红山岗村,长势健壮,品质俱佳,遂移栽繁衍至全县各地,主要品种为豫北红和林红两种。
林州花椒:有大红袍、小红袍等品种。早在北宋时已大量种植。
任村镇:核桃、柿子、花椒、苹果。
姚村镇:花椒、柿子、板栗、苹果。
河顺镇:山楂、苹果、核桃、柿子、李子、花椒。
原康镇:山楂、酸枣、小米、罐头。
陵阳镇:山楂、核桃、板栗、花椒、柿饼。
临淇镇:临淇小磨香油、淇河鲫鱼,临淇豆腐。
东姚镇:洪河小米、柿子、黄杏、核桃、苹果、香椿。
城郊乡:山楂、板栗、水磨石、黄华玉、板栗。
采桑镇:柿、杏、苹果、山楂、柿子。
桂林镇:苹果、柿子、梨、花椒。[18]
茶店镇:太行菊。
林长高速林州市交通便利,新河(S228)、安林(S301)、合嘴(S302)、S305、S226等五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
南林高速公路(S22)、林长高速公路(S22)均已建成通车。
林桐高速公路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区域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州)桐(柏)高速公路项目于2016年1月19日正式开工,计划2019年6月底建成通车,总工期36个月。林桐高速公路林州段北接河北省太行山高速公路(石林高速),南连范辉高速公路,新建里程59.4公里,总投资54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连通北京、贯穿太行山南北的交通大通道。[19]
安林城际铁路规划图安阳-林州城际铁路即将开工建设,项目线路全长97.6千米,桥梁长度59.167千米,隧道长度2.017千米(含半地下站),桥隧比62.69%。全线车站9座,分别为半地下车站1座,高架车站3座,地面站5座。安林城际铁路南起拟建的安阳机场,经高铁安阳东站至林州北,估算投资103亿元。
瓦日铁路(又称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晋豫鲁铁路、晋中南铁路)横贯林州北部,并在林州境内设立红旗渠站。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瓦塘镇,东至山东省日照港。是我国“十一五”铁路建设重点工程,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世界上第一条按30吨重载铁路标准建设的铁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期为四年半,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建成通车。
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公路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0.2%。公路客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9.6%。
林州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27项,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完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三馆”建设,建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3.2‰。就业再就业不断推进。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安置下岗职工6881人。完成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1500户,发放支持就业小额担保贷款430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4%。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8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7%。城市和农村低保4.7万人,五保供养1976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35万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廉租住房建设一期、二期3.35万平方米全部完工,三期完成主体工程量60%。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全年共接受社会各界捐助3118万元,发放善款673万元,救助5.4万人。
2011年,林州市启动了总投资9.7亿元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当前累计完成投资6.06亿元,新建治漏库塘240座,技改、新建、维修干支斗农渠977公里,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6万余亩。
主城区道路长131公里,绿化覆盖率38.6%,绿地率33.7%,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361.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控制区面积187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20.0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八纵十四横”及一个产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林州市政府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49.5%。[20]
林州规划
林州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16个建制镇中,9个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林州市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21个行政村被命名为“中州新村”。截至2012年12月11日,全市已有141个村完成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任务,其中姚村镇和城郊乡两个乡镇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
中州名镇:姚村镇、陵阳镇、合涧镇、河顺镇、临淇镇、任村镇、横水镇、石板岩镇、原康镇
省级重点镇:城郊乡、姚村镇、陵阳镇、横水镇、临淇镇
国家美丽宜居小镇:临淇镇、茶店镇
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五龙镇、石板岩镇、任村镇、茶店镇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石板岩镇
中国传统村落·任村村中国传统村落:石板岩镇朝阳村、石板岩镇漏子头村、石板岩镇南湾村、石板岩镇草庙村、石板岩镇梨园坪村、任村镇任村村
美丽乡村河南省传统村落:任村镇盘阳村、五龙镇七峪村、五龙镇中石阵村、石板岩镇王相村、任村镇南丰村、任村镇皇后村、石板岩镇高家台村、石板岩镇西乡坪村、石板岩镇上坪村、石板岩镇车佛沟村、茶店镇西沟村、茶店镇辛店村南治沟自然村、茶店镇翟二井村南坡自然村、茶店镇翟二井村西沟自然村、东姚镇石大沟村、东姚镇北坡村、东姚镇齐家村、临淇镇占元村、临淇镇白泉村、临淇镇黄落池村郜家庄自然村、任村镇盘龙山村、任村镇白家庄村、任村镇牛岭山村马刨泉自然村、任村镇后峪村、石板岩镇贤麻沟村、石板岩镇石板岩村东湾自然村、姚村镇水河村、合涧镇肖街村北庵沟自然村
河南省美丽乡村:石板岩镇石板岩村、五龙镇阳河村、茶店镇茶店村、石板岩镇南湾村、采桑镇南采桑村、东岗镇东岗村、河顺镇河顺村、原康镇原康村、姚村镇姚村
省级生态镇:五龙镇、城郊乡、原康镇、横水镇、东岗镇、桂林镇
省级生态村:东岗镇下燕科村、桂林镇张街村、姚村镇冯家口村、姚村镇付家河村、原康镇砚华台村、原康镇小池口村、五龙镇岭南村、五龙镇丰裕村、石板岩乡桃花洞村、城郊乡桑园村、桂林镇南屯村、临淇镇白泉村、原康镇东坡村、陵阳镇张官营村、城郊乡北观西村、城郊乡董家村、东姚镇东姚村、东姚镇西良村、东姚镇老里沟村、桂林镇董街村、陵阳镇水磨山村、合涧镇郭家园村、石板岩镇高家台村、原康镇柏尖沟村、城郊乡南营村、任村镇赵家墁村、桂林镇东油村、桂林镇元家庄村、横水镇涧西村、横水镇焦家湾村、横水镇马店村、姚村镇东张村、合涧镇王家村、桂林镇小店村、五龙镇西蒋村、河顺镇西曲阳村
林州市高中(7)截止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520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初中46所,小学2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34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16所。
公立高级中学 | |||||
---|---|---|---|---|---|
林州市第一中学 | 林州市第二中学 | 林州市实验中学 | 林州三中 | 林州市第四中学 | 省实验学校(林州校区) |
高等院校 | ||
---|---|---|
红旗渠干部学院 | 红旗渠职业技术学院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林州教学站) |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林州校区) | 中国联合大学[21] |
公立高级中学 | |||||
---|---|---|---|---|---|
林州市第一中学 | 林州市第二中学 | 林州市实验中学 | 林州三中 | 林州市第四中学 | 省实验学校(林州校区) |
高等院校 | ||
---|---|---|
红旗渠干部学院 | 红旗渠职业技术学院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林州教学站) |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林州校区) | 中国联合大学[21] |
太行人家(26)
林州市荣膺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林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有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截至当前,共建成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0家(2009年至2010年新增15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9家、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地市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成立了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州市抗菌肽研究所和林州市煤矿机械设计院。投资2.6亿元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林州市科技中心正在积极建设中,预计2012年建成投运。2010年至2011年,林州市共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9项、地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5项、科技进步奖8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8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2%。该市的优质无公害生猪饲养技术与示范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通过筛选能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科技项目,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为集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林州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林州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程。近3年,累计申请专利443件,该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第四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2010年,林州市产业集聚区参加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45家企业中有41家企业申报职务专利77项,完成参加专项行动80%的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的工作目标,走到了河南省前列。
医疗卫生保障全面发展。2012年投资8000万元的中医院病房楼建成投用,投资2.5亿元的人民医院新址门诊楼主体完工。新建60个残疾人康复站(室)。新农合参合81.7万人,城镇医保参保15.5万人,医疗救助因病困难群众8万余人。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2.2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但是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医等民生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困难弱势群体帮扶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