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泸水属益州郡比苏县。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设益州西部都尉,十二年,改益州西部都尉置永昌郡,泸水全境分属于永昌郡的雟唐、比苏两县。
蜀汉、西晋,县境隶属同东汉。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分永昌置西河郡,泸水属西河郡的成昌、建安两县。
南朝,初期改郡为州,泸水属尹州地。
南诏政权时期,属永昌节度地。
宋代大理政权时期,泸水属胜乡郡。
元代,泸水分属云龙甸军民府(隶金齿抚司)和永昌府。
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云龙土知州段氏后裔段彩和段嘉麒分防泸水怒江东岸的老窝、六库地区。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朝政府镇压了弄更扒为首的傈僳族人民起义后,为加强其统治,在泸水境怒江东岸设老窝、六库两土千总,隶云龙州;怒江西岸置登埂、鲁掌两土千总和卯照土把总三个土司,隶永昌府保山县。
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地方政府为遏制英国对中国侵略,将保山县属的登埂、鲁掌、卯照土司属地和云龙州属的六库、老窝土司辖地合并成立泸水行政委员区,行政公署暂设于六库,次年迁至鲁掌,隶属腾越道。[9]
泸水民国十八年(1929年),沿边一线设置督办,泸水行政委员区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县概况办公署(驻腾冲)。[9]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行政委员区置泸水设治局,隶属腾冲督办公署。[9]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泸水先属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属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保山)。[9]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由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属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维西),同年11月又划回第十二区。[9]
1950年1月13日,泸水宣布和平解放,同时成立泸水人民临时政务委员会,设署于鲁掌,同年6月1日成立泸水设治局,隶属于保山专区。
1951年2月,成立泸水县人民政府。
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成立,泸水由保山专区划归怒江区管辖。
1957年1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泸水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961年6月4日,根据《中缅边界条约》,片马、古浪、岗房由缅甸联邦归还中国,置片古岗特区,直辖于丽江专署。
1988年,改区为乡(镇),全市辖九个乡(镇)。
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泸水县,设立县级泸水市,以原泸水县的行政区域为泸水市的行政区域,泸水市人民政府驻六库镇龙江路1号。泸水市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管辖。[10]泸水市
行政区划1954年年6月,原属保山县第十四区的四个乡划归泸水县,称为上江区。
1954年6月,将原属保山县第十四区的丙贡,蛮云,付邦,赖茂等四个乡划归泸水县。
1955年3月,云龙县漕涧区计14个乡1个区辖镇划归泸水县辖,仍称漕涧区,同年10月又划回云龙县。
1966年9月,片古岗持区由丽江专属改属泸水县辖,置片古岗区,现为片马镇。
1978年11月, 云龙县老窝公社划归泸水县辖。
1986年12月,碧江县撤销建制,将原碧江县古登,洛本卓2个乡归泸水县辖。
1987年10月,鲁掌区改为鲁掌镇。
1988年3月,六库区与六库镇合并成立六库镇,同年,改区为乡(镇),全市辖九个乡(镇)。
1992年,片马撤乡设镇。
截至2014年,泸水市辖5镇2乡2民族乡,共9个行政区,下设71个村和5个社区,共76个群众自治组织,1130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六库镇。[11]
六库镇 | 片马镇 | 鲁掌镇 | 上江镇 |
老窝白族乡 | 大兴地镇 | 称杆乡 | 古登乡 |
洛本卓白族乡 | --- | --- | --- |
六库镇 | 片马镇 | 鲁掌镇 | 上江镇 |
老窝白族乡 | 大兴地镇 | 称杆乡 | 古登乡 |
洛本卓白族乡 | --- | --- | --- |
泸水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位于东经99'34"一99'09",北纬25'33"一26'32"之间,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云龙两县相邻,南接保山市,西与腾冲县和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北连福贡县。最大横距58公里,最大纵距108公里,面积3203.04平方公里,驻地六库距云南省会昆明569公里。[11]
泸水市地形大势以一江两山为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处横断山脉南端的滇西纵谷区:东部碧罗雪山与西部高黎贡山夹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境内东西两大山脉纵横交错,高峰林立。[11][12]
泸水市境内最高点为称杆乡的丫扁山峰,海拔4161.6米,最低点为上江镇的石头寨,海拔738米,相对高差3423.6米,形成了典型的“V”字型高山峡谷地貌景观。地表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地势崎岖,以及”山高谷深,平地少”是泸水全境地貌的最大特点。[11][12]
泸水市属印度洋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主要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表现为干湿明显,同时受复杂的地形背景和大气环游的影响,地域差异明显,地形气候,地方性气候和局部性小气候十分突出,有“一江 两山 三气侯”“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之说,立体气候特别明显,从怒江谷底到山顶有亚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气候带,具有较典型的垂直气候带谱,气候垂直变化规律十分明显。2014年,六库年平均气温21.2摄氏度,年降水量747.6毫米。[11][13]
怒江流经泸水市境内有120公里,支流有53条,伊洛瓦底江水系流经该市片马镇有5公里。泸水市
截至2014年,泸水市水能理论蕴藏量约为55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550.5万千瓦。
截至2014年,泸水市境内主要矿产有铁、铜、铝、锌、锑、铍、银、大理石、花岩石、水晶、硅等。已探获金属矿储量17万吨,其中,锡钨2.15万吨,铅锌14.85万吨;非金属矿储量498.36万吨,其中,大理石51.4万吨,煤137万吨,地热15.76万吨,硅294.2万吨。
据2007年怒江州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泸水市江河水域中鱼类有55种,其中土著经济鱼类42种。
2015年,泸水市新增营造林面积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2%。世界第五种金丝猴在境内保护区发现并命名为“怒江金丝猴”。境内有兽类140多种,鸟类3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羚羊、白眉长臂猿、印度虎、金钱豹、穿山甲、毛额黄麂、水鹿以及红腹角雉、绿孔雀、白鹇、锦鸡等。境内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其中桶木、铁杉、红椿、鹅掌楸、桢楠、水莲、垂枝香柏、白克木、大树杜鹃、红豆杉、杜仲、厚朴等20多种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
2020年末户籍人口188165人,其中,男性96035人,女性92130人。城镇人口59544人,乡村人口128621人;出生人口2680人,死亡人口1157人;少数民族人口167537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9.04%。[7]
2014年,泸水市境内居住着傈僳族、白族、彝族、景颇族、怒族、傣族等12个主要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8344万人,占总人口的88.58%。傈僳族人口10.9833万人,占总人口的61.44%。
2020年,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91583万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478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57834万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423271万元,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为14:32.6:53.4。非公经济增加值3199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4%,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7]
特色农业
2020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709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6118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林业产值227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牧业产值8504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渔业产值55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8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
202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524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5.2%;油料面积286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27.2%;甘蔗种植面积166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37.3%;全年粮食总产量5868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4%,油料产量136吨,比上年同期下降38.1%;甘蔗产量13535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4%。
2020年,年末猪牛羊存栏316682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17.5%。其中,猪存栏163946头,比上年同期下降17.6%,羊存栏118088只,比上年同期下降16.6%;预计全年猪牛羊肉总量17725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1%。[7]
2020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6539万元,比上年增长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制造业下降2.4%,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4.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5%,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
2020年,全年水泥产量975796吨,下降0.8%;硅产量89004吨,下降1.7%;商品混凝土658934立方米,下降5%。
2020年,根据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报表显示:企业营业收入356132万元,同比下降0.2%;营业成本317372万元,同比下降1.1%;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638万元,同比增长56.6%。
2020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51295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8084万元,增长43%。[7]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市施工项目104个,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其中,新开工项目52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13.9%;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6.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占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7%;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32.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
2020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215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1%,其中,住宅投资100933万元,增长218.7%。
2020年,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14131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6%;商品房销售面积270809平方米,增长101.6%;商品房销售额134389万元,增长76.7%。
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758万元,比上年下降12.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0229万元,比上年下降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529万元,比上年下降10.7%。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额14606万元,比上年下降7.6%;商品零售额143152万元,比上年下降12.7%。
2020年,四大传统消费行业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完成77771万元,比上年下降10.5%;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完成148298万元,比上年下降9.1%;住宿业营业额完成9815万元,比上年下降11.6%;餐饮业营业额完成14710万元,比上年下降17.9%。
2020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7410万元,同比增长79.6%。其中,进口75313万元,增长122%;出口12097万元,下降18%。
2020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3558万元,同比下降41.1%,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26258万元,同比下降55%
财政和金融
2020年,全年财政总收入93354万元,比上年增长9.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382万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9697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增值税完成22509万元,比上年增长4.9%;企业所得税完成1583万元,比上年增长9.5%。非税收入3685万元,比上年下降55.5%。
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94803万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187万元,比上年增长2.6%;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58739万元,比上年增长29.3%;交通运输支出6968万元,比上年下降15.3%;农林水支出216230万元,比上年增长32.4%。
2020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460268万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02453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22899万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983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中长期贷款余额902812万元,比上年增长33.4%,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20.9%。[7]
2014年,泸水市进行了六库新城区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六库二水厂投入使用,老城区雨污分离改造工程铺设7.7公里排污管道,六库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政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怒江西岸”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新城区8号路(一期)、赖茂河桥、滨江生态走廊、新城区2号路景观绿化、龙竹坝老公路改造、六库穿城路绿化带防护栏改造等市政建设完成。六库城市规划建成面积7.7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4.3%。
2015年,泸水市完成城区电网升级改造,新、改建1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1143.5公里。农网改造率、通电率、户表改造率均达100%。移动通讯覆盖率达100%,3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六库城市规划建成面积从6.51平方公里增加到7.95平方公里。完成3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7个美丽乡村和403个“一事一议”建设项目。
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242774.5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8.53%,自然区保护面积52499公顷。
2020年,全年水资源总量419870万吨,总用水量4279万吨。
2020年,年平均气温20.6°C,年降雨量793.7毫米。[7]
2020年,全年接待旅客人数119.4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1.5%,实现旅游收入112621万元,下降68.5%。其中,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9.25万人次,下降40.8%。
2020年,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12个。其中,医院7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3个,民营医院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个,其中,乡镇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诊所13个,村卫生室7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92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20人。乡村医生183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902张,其中,医院床位1608张,乡镇卫生院床位220张。
2020年,全市学校共161所,其中,幼儿园98所,小学52所,初中6所,高中4所,特殊学校1所;在校生共39828人,其中,幼儿园7991人,小学18599人,初中7726人,高中5331人,特殊教育学校181人。
2020年,教职工人数共2930人。其中,幼儿园438人,小学1303,初中657人,高中496人,特殊教育学校36人。在教职工中,专任教师人数共2696人,其中,幼儿园360人,小学1248人,初中614人,高中444人,特殊教育学校30人。
2020年,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0019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523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06707人;参加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2589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5200人。
2020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7009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611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4398人。
2020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143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732人,城镇失业登记率2.9%。
2020年,年末全市共有1517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41036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全市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4个,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80张,年末在院收养人数130人。
2020年,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55元,同比增长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3元,增长10%。[7]
泸水市
2014年12月16日,泸水市行政村路面硬化改造9条98.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12条,完成桥梁建设6座,境内公路里程达1475公里。
2015年,泸水市六曼二级公路、怒江二桥江东环线建成通车,保泸高速公路顺利开工,新建农村道路331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9条630.5公里,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37个,境内公路里程达到1487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
截至2014年,泸水市境内居住着12个主要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泸水市“傈僳族刀杆节”、“傈僳族民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傈僳族民歌”、“傈僳族刮克舞”、“傈僳族刀村节”、“上江乡新建村傈僳族民歌之乡”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傈僳族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14]
弩是傈僳族男子的传统狩猎工具,赛刀比弩,互相赠弩,有比赛射击、增进友情等多种寓意。傈僳族的火塘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神圣的场所。架设铁锅的铁三角是傈僳族的家庭保护神,有稳定、平安、纯洁之意蕴。贝壳是女性装饰物,表示美丽端庄。弩、铁三角和贝壳所组成的图案表示男女和合,勤劳智慧,团结平安。[14]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14]
傈僳族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14][15]
洛本卓巴尼少女巴尼人,他称 “勒墨”、“苗旺”,自称“巴尼”,意为翻山(指碧罗雪山东边)过来的人,是白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巴尼人大多数散居在怒江东西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是土著民族之一。
巴尼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其语言属于白语的北部方言。洛本卓是白语北部方言的代表。
澡塘会是傈僳族的一个独特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后的三天,经过一年劳作的人们带上行李、食物,从高山峡谷涌向登埂温泉澡塘,搭建竹棚,饮酒对歌,洗澡撵疾,祈求来年丰收,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年。“澡塘会”(址)位于六库镇北11公里的鲁掌镇登埂村跃进桥畔的怒江西岸,海拔820米,澡塘群分布于瓦贡公路下方怒江畔的岩石或悬壁上。[16][17]
下火海刀杆节是傈僳族最著名的节日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阔时”节期间进行。“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民间的一种绝技,只有少数“尼帕”(巫师)或“必帕”(香通)才能爬上刀杆和从容“下火海”。“上刀杆”前,首进行“下火海”仪式。“下火海”之后是祭祖活动,“尼帕”或“必帕”们走向预设好的灵位前祭拜塘主张天师或王骥将军。祭拜过后,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尼帕”、“必帕”们来到36把或42把(最多时达72把)利刀交叉捆绑在长竹杆上的刀梯前,从赤脚爬上刀杆顶,又从容不迫地下完刀梯。[16][18]
阔时节“阔时”是傈僳语过新年的意思,阔时节是傈僳族一年中最大的节庆日。节日的择定一般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的,选定在十二月初五至来年正月初十野桃花开放的季节过年,这个月又称为“过年月”。
“阔时节”前,要酿制好白酒(即傈僳 “布汁”)或“杵酒”,舂好糯米、糯玉米、紫米和高粱面粉或粑粑。年三十下午,清扫房屋、过道等,宰杀年猪、羊等。年三十晚上,吃饭前,为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每家要把舂出的第一块粑粑、第一块肉祭给狗吃及挂在铁三脚上和桃、梨树上,以示祭祀神灵和对狗的尊重和亲近树木。初一清晨,傈僳族青年男女背上竹子水桶或挑上铁桶去离寨子较远的溪水边或水源头抢舀“头道水”。年节期间,玩转车、荡秋千等,举行射弩比赛,“爬刀杆”活动,跳舞、对歌,用“莫刮”调对唱古歌,“优益益”和“摆时”,以及江沙埋情人等娱乐活动。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条例法定每年12月20~23日为傈僳族阔时节。[19]
尚旺节是居住在洛本卓白族乡境内的白族支系巴尼人的传统节日。“尚旺”也叫生产节,巴尼人语为“三月”,取“一年之计在于春”之意。节日时间均选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属猪日,表示又一年生产劳动的开始,是巴尼人民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节日。
老窝火腿老窝火腿产于老窝镇,是火腿中的上品。是用包谷、绿菜、野菜喂养出的土猪肉制成。老窝火腿用磨盘轻轻地挤压刚宰下的猪腿,将肉中的血水挤出,撒上花椒、辣椒面、花生面及酒,再浸泡三到五天后,放阴凉处凉晒,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20]
贝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于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地带,植株矮小,颗粒圆滑,形如珍珠,当地人根据它的形状命名为“高黎贡山珍珠贝”、“碧罗山尖雪珍珠”。
香茅草烤鸡烤全猪:把鸡和火塘猪杀好去内脏洗净,把葱蒜、芫荽、青辣椒、盐、花椒拌合在一起装进鸡或猪胸腔内,外擦核桃油,架在火炭上方转着烘烤,到烤黄时去掉香茅草即可食用。[21]
手抓饭手抓饭是富有傈僳族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以本地特产香米煮熟后倒在洗涤干净的簸箕内,在米饭上面放切成小块的黄焖小猪肉、火烧鸡肉、熟火腿、油煎土豆、凉拌鱼腥草、清煮南瓜及特色佐料。客人在吃“手抓饭”前必须先洗手,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坐在一起,以左手当碗,右手当筷,在簸箕里抓取自己喜欢的米饭菜肴后放到左手里捏在一起成团,送入嘴中,故称“手抓饭”。[21]
火塘猪的挑选和喂养十分讲究,被选中的火塘猪,从幼猪开始就分开喂养。喂养三个月左右,幼猪长到20至30斤。[21]
傈僳族有腌制琵琶肉的习惯,具体的腌制方法是猪屠宰后将猪的内脏和骨取出,保留完整躯体。之后,撒入花椒面、草果面、食盐及白酒,轻轻揉搓后,将其缝合,在缝线部涂上水或香油调好的灶灰。并用木塞或玉米芯把猪鼻塞严,以防虫蛀,然后将石板或木板压上晾干,使之呈现似琵琶状,故名琵琶肉。琵琶肉保存时间长,若不切开,数年不变味。[21]
香茅草烤鸡烤全猪 | 羊奶蜂蛹 | 油炸水龙爪 | 油炸飞鼠 |
琵琶肉 | 天麻炖猪脚 | 天麻炖鸡 | 当归炖猪脚 |
当归炖鸡 | 蝉菌炖鸡 | 色来俄炖鸡 | 木瓜炖鸡鱼 |
漆蜡炖鸡仔 | 可耍俄勒 | 火烧粑粑 | 卵石粑粑 |
火塘猪 | 蒸猪肉 | 蒸鱼 | 蒸鸡蛋 |
手抓饭 | --- | --- | --- |
资料来源:[21] |
香茅草烤鸡烤全猪 | 羊奶蜂蛹 | 油炸水龙爪 | 油炸飞鼠 |
琵琶肉 | 天麻炖猪脚 | 天麻炖鸡 | 当归炖猪脚 |
当归炖鸡 | 蝉菌炖鸡 | 色来俄炖鸡 | 木瓜炖鸡鱼 |
漆蜡炖鸡仔 | 可耍俄勒 | 火烧粑粑 | 卵石粑粑 |
火塘猪 | 蒸猪肉 | 蒸鱼 | 蒸鸡蛋 |
手抓饭 | --- | --- | --- |
资料来源:[21] |
泸水市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境内雄奇险秀的峡谷山川,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景区景点:怒江大峡谷景区(双纳瓦底嶂峡、壁耕景观、崖地、神田、登埂澡塘、腊玛登、溜索、百花岭无伴奏四声部合唱、栗柴坝渡口惨案遗址等景点),高黎贡山景区(听命湖、风雪丫口、滴水河千古情侣阴阳瀑布等景点),片马边境旅游区(片马抗英纪念碑、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小江风光等景点)。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内设有展厅,陈列展品116件,其片马抗英纪念馆中文学资料56件,图片资料34件,实物26件;会议室一个(40个座);报告厅一个(247人座),以及办公室、接待室、休息室、保管室等。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于1989年6月4日落成完工。 1989年5月,怒江州人民政府将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定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定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总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是陈列驼峰坠机残骸的展览馆。
1943年3月11日,美国飞行员吉米福克斯与中国飞行员谭宣、王国梁驾驶中国航空公司C-53运输机从中国昆明巫家坝机场飞往印度汀江途中,因遇到低气压、强气流而不幸在泸水县片马镇境内坠落。1996年6月C-53坠机残骸被缅甸猎人发现,11月17日缅方通知了中方,怒族青年曲天成为守护坠机残骸献出了生命。1998年怒江州人民政府在C-53坠机址设立了纪念标志。
2004年7月6日,中国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驼峰口-53号坠机纪念馆)主体工程展馆于2005年11月竣工,12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并展出C-53坠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