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原是古海湾,海水连天,岛丘错落。经海洋平面几进几退变化,沙泥淤积,渐成洲坦。南沙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岛丘、沙洲上生息、劳作。南沙街道鹿颈村出土的先秦遗址,揭示距今三千多年前后南沙先民采用农耕与渔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和定居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和自然地理的长期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南沙区及其辖境轮廓。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番禺为南海郡首县。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在南海郡建立南越国。南沙区域平原地带尚未形成,浅海中零星分布丘陵洲岛,位于番禺县域珠江出海口最南端。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地而置东官郡,同时置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和欣乐六县。南沙区域从南海郡番禺县析出,隶属东官郡宝安县。
俯瞰南沙新区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南沙区域随属东莞县。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东莞县析出香山镇改置香山县。黄阁、潭洲地区从东莞县析出,隶属香山县。南沙区域浅海中丘陵洲岛周围沙泥淤积成坦,部分拍围成田,龙穴岛等地仍属东莞县。
明天顺八年(1464年),《东莞县志》载东莞县“最南端为大洋龙穴洲”。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东莞与香山交界水面和南沙村前面先后浮起大片沙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两县争沙达成和解,在万顷沙中间开挖界河,界河以西大鳌沙、沥心沙、缸瓦沙、屎船沙属香山县;界河东北归东莞县管辖。
民国十四年(1925年),香山县改称中山县,黄阁、潭洲、大岗与万顷沙界河以西大鳌沙、沥心沙、缸瓦沙、屎船沙随之改属中山县。南沙、大虎岛、小虎岛与万顷沙界河以东地段以及鸡抱沙、龙穴岛仍隶属东莞县。20世纪40年代,东莞县明伦堂在万顷沙东北部建立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南沙乡成立,属东莞县第五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沙区域先后隶属东莞县、中山县、珠海县。1959年7月后隶属番禺县。1975年1月,番禺县由广州市管辖。1990年6月22日,成立南沙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为番禺县的局级单位。1992年5月20日,番禺县改为县级市。1992年6月17日,南沙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和南沙镇合并,成立番禺市南沙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番禺市南沙经济开发总公司。
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为9.9平方公里;7月8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挂牌成立,[10]为番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年,南沙镇改设南沙街道,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2001年8月21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成立,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开发区范围内规划、用地、开发、建设、管理。2003年1月1日,珠江管理区正式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指挥部管理。2004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面积至27.7平方公里。
南沙区地理位置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的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南沙街道,灵山镇庙南村、七一村、庙青村的部分区域,东涌镇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部分区域划入南沙区;南沙区下辖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南沙街道、珠江管理区,面积527.66平方公里。2008年10月,珠江管理区改为珠江街道。2008年4月,新成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广东南沙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承担原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指挥部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广东南沙出口加工区。2009年9月7日,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更名为广州南沙保税区,广州南沙保税物流中心更名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物流区,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更名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港口区。2011年9月7日,龙穴街道挂牌设立。
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设立为国家级新区。2012年12月1日,番禺区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正式由南沙区管理;南沙区下辖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南沙街道、珠江街道、龙穴街道9个镇(街道)。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授权国务院在广东等自贸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并公布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四至范围,广州南沙新区片区被纳入自贸试验区范围内,为60平方公里。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5年4月2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南沙区被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要求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创新发展示范区、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和优质生活圈。南沙港
截至2021年,南沙区下辖3个街道、6个镇。[11]
3个街道:南沙街道、珠江街道、龙穴街道。
6个镇: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11]
广州南沙政务服务中心
南沙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最南端,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接壤,北以沙湾水道为界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水相连,南濒珠江出海口伶仃洋,介于北纬22°26′~23°06′,东经113°13′~113°43′,总面积803平方公里。
南沙区地质基底由古生界变质岩系构成,最老的下古生界震旦系变质砂岩、板岩、片岩及硅质岩,分布在南沙街道塘坑村至南沙林场鸢鹅山一带;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分布在南沙街道深湾村;大面积基岩是燕山期细粒、中粒、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在黄山鲁、大山乸山一带;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陆相砾岩、砂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分布于大虎山和小虎山一带。
南沙区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滩涂,其中低丘台地占总面积47%,平原占53%。区内最高点黄山鲁山海拔295米。
南沙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夏季时段超过六个月。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春常阴雨,秋高气爽。
南沙区年平均气温22.6℃,最冷月平均气温14.3℃(1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9℃(7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2℃(2016年7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2.2℃(2016年1月24日)。雨量充沛,分布不均,雨量相对集中在汛期,年平均雨量1673.1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1354.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最小相对湿度9%。全年日照1651.7小时,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最多风向东南偏南风。年蒸发量为1670.8毫米,年雷暴日数72.2天。夏秋常有热带气旋影响,平均每年约有3~4个。
南沙区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面是珠江,南面是珠江入海口。
南沙区境内共有5条主要水道:洪奇沥水道、蕉门水道、沙湾水道、凫洲水道、小虎沥水道;内河涌116条,总长294.8公里。
南沙区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雷暴、高温、干旱、灰霾、低温阴雨。渔港夕照
南沙区水资源丰富,区内水域面积(未含东涌等三镇)达188.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四分之一。主要有虎门、蕉门、洪奇沥三条水道,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流量1377亿立方米。其中虎门水道603亿立方米、蕉门水道565亿立方米、洪奇沥水道209亿立方米,分别约占珠江年径流总量的18%、7%、6%。
2017年,南沙区年降雨量1554.2毫米,比多年平均减少0.1%,属平水年;水资源总量5.6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97亿立方米。
南沙区滩涂众多,土地资源丰富。2015年,南沙区种植业总面积约60.28万亩,林地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5.33%。建成区绿地率37.3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0.02平方米。
南沙区水产资源有鲥鱼、黄鱼等,有常年在江河附近繁殖的鲍鱼、鳗鱼,甲壳、贝类品类繁多,为南沙水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南沙区临近珠江口,有众多河流,使得沿岸潮间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大片滩涂,有利于红树林生长和繁殖。1998年,万顷沙镇江海堤外滩涂首次试验引种红树林20万株获得成功,品种有无瓣海桑、秋茄、木榄、桐花、老鼠簕等。大虎山、沙仔岛南部沿岸亦植有大片红树林。2007年建设滩涂红树林区,施工面积达66.7公顷以上。在十九涌东围南沙湿地游览区大面积人工栽植多个品种红树林,以吸引各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截至2013年末,全区有红树林333.3公顷,其中原滩涂自然生长近66.7公顷,人工培植红树林面积约266.7公顷。
南沙区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石,分布在南沙街道、黄阁镇一带。
人口
202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04万人,户籍人口51.75 万人。2021年,全区出生人口9114人,出生率10.99‰;死亡人口2701人,死亡率3.26‰;自然增长人数64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3‰。[1]
民族
南沙区户籍人口中以汉族为多,其中汉族占92.1%,有壮族、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34个少数民族。南沙桥
职务 | 姓名 |
---|---|
区长 | 吴扬[9] |
副区长 | 魏敏、庞波、马洁红、欧阳健华、刘小潼、邓腊[12]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李德球[12] |
副主任 | 冷瑞华、赵剑、王军、邓望新、杨晓红、蒙自强[12]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翁殊武[12] |
副主席 | 余若兰、高慧兵、谢晓晖、张志东、侯静敏、邓思卉[12] |
秘书长 | 苏茂庆[12] |
职务 | 姓名 |
---|---|
区长 | 吴扬[9] |
副区长 | 魏敏、庞波、马洁红、欧阳健华、刘小潼、邓腊[12]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李德球[12] |
副主任 | 冷瑞华、赵剑、王军、邓望新、杨晓红、蒙自强[12]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翁殊武[12] |
副主席 | 余若兰、高慧兵、谢晓晖、张志东、侯静敏、邓思卉[12] |
秘书长 | 苏茂庆[12] |
南沙区产业基础坚实,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的产业框架,汽车、船舶、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航运物流、科技创新、服务外包、创新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1.6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9.9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85.9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1175.70 亿元,增长 10.7%。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3:41.6:55.1。[1]
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66亿元,增长10.9%。其中种植业产值54.62亿元,增长9.9%;畜牧业产值3.58亿元,增长6.3%;渔业实现产值51.78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59亿元,增长61.3%。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5万亩,增长0.8%;甘蔗种植面积6.20 万亩,减少3.2%;蔬菜种植面积32.20万亩,增长1.4%;水果种植面积9.43万亩,下降3.0%;花卉种植面积4.69万亩,增长5.7%。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0.95万吨,增长11.2%;甘蔗产量52.20万吨,减少2.5%;蔬菜产量71.01万吨,增长5.1%;水果产量26.16万吨,下降2.6%;肉类总产量1.04万吨,减少7.5%;生猪出栏量9.23万头,增长19.9%;牛奶产量0.002万吨,增长5.0%。水产品总产量15.98万吨,增长4.0%。
2021年末,全区共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增长13.8%;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9家,增长1.9%;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面积305公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2 个。[1]
工业
202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489.5亿元,增长11.1%[1];工业增加值783.02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01.7亿元,增长11.2%,其中内资企业产值821.84亿元,增长22.2%,占全区规模上工业产值的24.2%;外商投资企业产值2173.9亿元,增长 17.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3.9%;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405.96亿元,增长15.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1.9%。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2.5:77.5。
2021年,汽车制造业产值1548.55亿元,增长16.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101.14亿元,增长29.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192.8亿元,增长28.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293.11 亿元,增长1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值99.7亿元,增长12.5%。工业产品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销售产值增长19.4%,产销率达99.4%。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方面,全年生产汽车82.33万辆,增长7.6%;发动机52.08万台,增长54.7%;发电量141.59亿千瓦时,增长18%;钢材产量138.45万吨,下降2.2%;初级形态塑料60.4万吨,增长 1.0%;印染布2.12亿米,增长11.7%;家用电冰箱223.29万台,下降21.9%。
建筑业
2021年,全区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资质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129个,增长40.2%,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18.63亿元,增长10.6%;新签合同额2022.89亿元,增长13.5%。[1]
国内商贸旅游和对外经济
2021年,全区实现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5.71亿元,增长28.2%。全区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2043.43 万人次,增长13.1%;主要景区旅游收入10.47亿元,减少15.1%。
2021年,全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283个,增长15.5%;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6个(累计223个),新引进产出超百亿元项目13个。全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63.87亿美元,增长21.1%;实际利用外资15.33亿美元,下降5.6%。
202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600.3亿元,增长14.7%,占广州全市24.0%。其中出口总额1487.4亿元,增长19.4%,占广州全市23.6%;进口总额1112.9亿元,增长8.9%,占广州全市 24.7%。综保区进出口额预计实现780亿元、增长40%。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增长约七成,整车出口超2.7万辆,文化艺术品保税进口额增长2.9倍,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进出口额增长71.8%。全球优品分拨中心累计实现进出口货值约200亿元。
服务业
2021年,南沙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870.9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74.1%。
2021年,全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47.92亿元,增长 36.7%;利润总额112.82亿元,增长2.4倍。分行业看,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4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收增长 1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6.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收增长2.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增长13.7%。
金融
2021年,全区新增金融(类金融)企业64家,累计落户金融类金融企业共6649家,比自贸区挂牌前增长了54倍,其中新增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家,累计14家,占广州市25%;新增融资租赁企业1家,累计2209家,累计企业数量占全国1/5,占全市4/5;新增完成38架飞机(累计196架)和3艘(累计83艘)船舶租赁业务,业务合同额累计近5000亿元;2021年融资租赁进口贡献约88亿元人民币;新增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增长46%;上线了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2021年末,自贸区南沙片区本外币存款余额合计为1393.64亿元,增长11.7%;本外币贷款余额1885.56 亿元,增长31.4%;南沙区本外币存款余额合计为2208亿元,减少1.1%;本外币贷款余额2034亿元,增长7.3%。
财政税收
2021年,全区实现税收总额725.66亿元(含关税),增长10.5%;其中,税务部门税收504.43亿元,增长12.0%。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20亿元,增长19.8%;其中,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分别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的80.3%、19.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1.38亿元,增长7.0%。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达225亿元,占本级预算支出总额的83%;其中,教育支出42.30 亿元,减少8.7%;医疗卫生支出15.18亿元,减少3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53亿元,增长53.2%。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地铁18号线(冼村-万顷沙)顺利通车,明珠湾大桥全线通车,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实船联合调试成功,南沙港铁路已竣工,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顺利封顶,广大附中(南沙)实验学校、蕉门九年一贯制学校顺利竣工验收,广汽丰田四线五线、丰田发动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民营经济
2021年,南沙区有“四上”民营企业1567家,占全区2067家“四上”企业的7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0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63.4%,实现产值68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554家,占全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的90.5%,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8.32亿元,增长60.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68家,占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72.9%,实现营业收入555.53亿元,增长43.7%。[1]
南沙港码头
南沙区境内虎门炮台位于上横档岛、下横档岛、大角山、蒲州、大虎山、蕉门,1982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包括大虎山炮台遗址、大角山炮台、蒲洲山炮台、上横档炮台(含永安炮台遗址)、下横档炮台。
天后古庙位于南沙区南沙街道塘坑村塘坑中街29号。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现代有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面阔三间11.60米,深两进16.80米,建筑占地面积194.88平方米。两进均为硬山顶,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后殿后墙为蚝壳墙,庙内有嘉庆时重修天后古庙碑,该庙是南沙现有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天后庙。[13]
天后古庙
南沙人民世代在江海、河涌、堤围、滩涂边生活,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和水乡文化。南沙黄阁麒麟舞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南沙水乡婚俗、香云纱染整技艺、南沙赛龙艇(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南沙疍家传统小食制作工艺等南沙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横沥咸水歌 | 横沥咸水歌是生活在横沥地区的水上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抒发情怀而歌唱的一种广州方言的渔歌。它曲调爽朗朴素、韵味浓郁,演唱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演唱者大多即兴演唱,歌词也保留了当地纯正口语,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咸水歌分为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等不同曲调。 | ![]() |
水乡婚嫁 | 在南沙的婚庆习俗里,结婚行礼时,趟火盆、不踩门槛、女家三朝回门的习俗都沿袭了下来。所不同的是,婚礼上媒婆和亲友都会唱着喜庆和祝福的咸水歌将女儿送出门。出嫁时,唢呐声声,男家接亲的人在船上兴高采烈地将新娘接走。 | ![]() |
黄阁麒麟舞 |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黄阁麒麟舞已有百年历史,每逢佳节当地居民就舞起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有“麒麟献瑞”一说。2007年,南沙黄阁麒麟舞被评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土地诞 |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大岗镇下墩自然村的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邀请亲朋好友自发为守护村民的土地公、土地婆举行大规模的摆宴庆生活动。土地诞当天,下墩自然村街巷张灯结彩,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吃围餐,场面壮观。 | ![]() |
参考资料来源:[13] |
南沙居民世代靠海谋生,视妈祖为护航之神,每逢出海或遇天旱、洪涝都要祈求神灵庇佑,由此形成的妈祖信俗已延续近千年。
天后林默(960年~987年),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传说她自幼聪慧,熟谙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洞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告诉船户可否出航,保护渔舟及商船的安全,被人们尊称为神女。林默死后被奉为神祗,立祠供奉,尊称妈祖。天后宫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天后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天后忌日)都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游客和善信前来观光朝圣,而每逢初一、十五人潮如织,一直香火鼎盛。
“天后诞”是南沙区祭祀天后(妈祖)的民间风俗。传说天后是福建莆田人,生前积善行德,死后成护海女神,浮游于各岛屿,救难解危,保护出海船只安全。南沙地区旧俗于天后诞日(农历三月廿三日)在天后宫举行拜祭。南沙每年都会举行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场面热闹。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13]天后诞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横沥咸水歌 | 横沥咸水歌是生活在横沥地区的水上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抒发情怀而歌唱的一种广州方言的渔歌。它曲调爽朗朴素、韵味浓郁,演唱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演唱者大多即兴演唱,歌词也保留了当地纯正口语,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咸水歌分为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等不同曲调。 | ![]() |
水乡婚嫁 | 在南沙的婚庆习俗里,结婚行礼时,趟火盆、不踩门槛、女家三朝回门的习俗都沿袭了下来。所不同的是,婚礼上媒婆和亲友都会唱着喜庆和祝福的咸水歌将女儿送出门。出嫁时,唢呐声声,男家接亲的人在船上兴高采烈地将新娘接走。 | ![]() |
黄阁麒麟舞 |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黄阁麒麟舞已有百年历史,每逢佳节当地居民就舞起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有“麒麟献瑞”一说。2007年,南沙黄阁麒麟舞被评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土地诞 |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大岗镇下墩自然村的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邀请亲朋好友自发为守护村民的土地公、土地婆举行大规模的摆宴庆生活动。土地诞当天,下墩自然村街巷张灯结彩,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吃围餐,场面壮观。 | ![]() |
参考资料来源:[13] |
南沙区户籍人口中绝大多数人操粤语。南沙地区粤语属于广府片、高廉片、罗广片、四邑片4个片中的广府片。
南沙区处于广州市南部,若将广州市番禺和南沙两区作为一个整体板块来看,语言差异可分为5个片,即北部市桥片、沙湾片,中部沙田片,南部黄阁片、南沙片。南沙区大岗、东涌、榄核、横沥4个镇属沙田片,黄阁镇属黄阁片,南沙街、珠江街、万顷沙镇、龙穴街属南沙片。另万顷沙镇十一至十四涌居民是1973年从灵山、鱼窝头一带渔业生产队迁移过来,属沙田片。
南沙区土特产有新垦莲藕、蕉门红蕃薯、横沥甜玉米、桂味荔枝、大井番石榴、万顷沙香蕉、番木瓜、葵花鸡、围垦青蟹、小虎麻虾等。
新垦莲藕因出产于南沙区万顷沙镇新垦地区而得名,其外形整齐,大小均匀,色泽一致,表面光滑,成熟度好,有轻微锈斑,无腐烂、无异味、无断藕、无畸形,无明显损伤、无病虫害,淀粉多,鲜味足。1999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的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新垦莲藕”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垦莲藕
高铁站:广深港高速铁路庆盛站;港口:南沙客运港;汽车站:南沙客运站;轨道交通:广州地铁四号线;公交线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南沙快线和61条公交线路(2016年)
南沙区周边100公里范围分布了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和珠海等5大国际机场。2016年,南沙港区已开设国内外班轮航线近百条,其中国际航线63条,具有1800万标箱吞吐能力。开通水上穿梭巴士50余条,在泛珠三角157城市开设无水港。初步构建起区内、与广州市区、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的大交通网络,建成或在建20条200公里的轨道交通、8条200公里的高快速路、2500多公里的市政道路,逐步打造以南沙为中心的大珠三角洲地区一小时生活圈。
2021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725.90亿元,增长56.4%。全年南沙港区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766万标箱,增长2.6%,占广州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达72.2%;货物吞吐量3.55亿吨,增长3.6%,占广州市港口货物吞吐量比重达54.5%。2021年末,南沙港区共有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47条,国内集装箱班轮航线24条 [2]。水上运输业货运周转量达1.90万亿吨公里,稳居全国第二。新增外贸航线21条,开通驳船支线72条,开展南沙综保区与白云机场、深圳机场等联运业务,海陆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逐步构建。推动“湾区一港通”和启运港退税政策全面推广实施。[1]黄阁地铁
南沙中学
2018年12月,广州市政府、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签署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广州市将在南沙区提供1.13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办学,并将给予建设、办学经费等各方面保障;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及校方以全校之力推动学校落户南沙开展合作办学。[14]
2021年末,全区共有学校(含民办,下同)95所,其中小学61所,普通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中等职业学校1 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缔结港澳姊妹学校近40对,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超6800个,新增优质公办中小学学位8820个。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89017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5873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394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78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02人。全区共有专任教师5662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3134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401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00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9.9%,高中升学率100%。全区共有幼儿园135所,幼儿园在园人数38913人。[1]
南沙第一中学(高中部) | 南沙第一中学(初中部) | 南沙麒麟中学 | 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 南沙横沥中学 |
南沙黄阁中学 | 南沙万顷沙中学 | 南沙区新垦学校 | 南沙珠江中学 | 广州市英东中学 |
南沙区新徽学校 | 南沙港龙学校 | 南沙芦湾新徽学校 | 南沙东涌中学 | 南沙鱼窝头中学 |
鱼窝头第二中学 | 南沙区朝阳学校 | 南沙区旭升学校 | 南沙潭山中学 | 南沙大岗中学 |
南沙灵山中学 | 南沙区阳光学校 | 南沙榄核中学 | 南沙榄核第二中学 | 南沙区博海学校 |
参考资料来源: |
南沙第一中学(高中部) | 南沙第一中学(初中部) | 南沙麒麟中学 | 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 南沙横沥中学 |
南沙黄阁中学 | 南沙万顷沙中学 | 南沙区新垦学校 | 南沙珠江中学 | 广州市英东中学 |
南沙区新徽学校 | 南沙港龙学校 | 南沙芦湾新徽学校 | 南沙东涌中学 | 南沙鱼窝头中学 |
鱼窝头第二中学 | 南沙区朝阳学校 | 南沙区旭升学校 | 南沙潭山中学 | 南沙大岗中学 |
南沙灵山中学 | 南沙区阳光学校 | 南沙榄核中学 | 南沙榄核第二中学 | 南沙区博海学校 |
参考资料来源: |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于2007年1月正式落户南沙区,是南沙首家外资科研机构。研究院围绕物联网、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先进材料、绿色建筑与环境四大领域开展研发工作。
2021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27.95亿元,增长57.2%。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44家,增长9.1%,其中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3家,入选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10家。集聚4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1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建成创新平台35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全年全区专利授权11510 件,增长26.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48件,增长44%。技术合同认定成交总额近300亿元、增长85%。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共20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科技项目12个,获得省资金支持科技项目22个,获得市资金支持科技项目147个,共获得上级科技部门支持经费0.85 亿元。[1]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
2021年末,全区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区级1个,镇街级9个),剧场、影剧院5个,公共图书馆14个,图书馆共有藏书81.81万册。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8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2021年,全区举办文体活动1646场次。
2021年末,全区有综合性体育场馆2个,共有篮球场507 个,乒乓球台363张,游泳池50个,羽毛球场234个,健身路径294 条,足球场103个,田径场74个。体育活动中心3个,其中社区运动中心2个。[1]
2021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68个,增长1.9%,其中医院1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妇幼保健院1家,120急救医疗指挥中心1家,门诊部37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17个,村卫生站110 所,医学检验机构5家;全区医院实际拥有床位1973张,共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916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1602 人,注册护士1710人。[1]
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18元,增长7.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596元,增长14.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559元,增长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52元,增长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