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山道观

木兰山道观

原名 原名青狮岭
中文名称 木兰山道观
目录导航

简介

木兰山道观木兰山道观(5)木兰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城北30公里处,是传说中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出生地。该山原名青狮岭,因其远眺像一尊威武啸天的雄狮;又名牛头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改今名,主峰海拔600余米,方圆三十平方公里。

木兰山木兰山木兰山道教历史较为悠久。从隋唐至明代,山上先后建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宫观殿堂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沿木兰山石阶而上,首先进入的是一天门。其左是雷祖大殿,右侧有讲经堂。其上为二天门。过二天门,为“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四字。坊内便是木兰殿,殿中供奉木兰将军塑像。

木兰山道观木兰山道观(5)据当地志书记载,木兰将军乃西陵县(驻今黄陂)人,姓朱,父名寿甫,母赵氏。她从小生得身材魁梧,貌若男童,爱好武艺。幼时常与父上香,与山上铁冠道人、靖松道人很熟。道人见木兰身强体壮,性格刚直,便收她为徒,教授武艺。因木兰特别会使花枪,故人称花木兰。木兰长大后,毅然代父从军,疆场杀敌,屡建奇功。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该山是木兰学艺之处,故在山上建殿祀之。在木兰殿的左则,有斗姥宫。其上有报恩殿、帝王宫、三清殿等。木兰山的最高处有金顶殿,殿内供奉披发跣足的真武大帝铜铸鎏金像。真武大帝两旁侍立有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各尊神像造型优美,铸工精细。金顶下有千险峰,峰上有玉皇阁。

木兰山上的建筑多用“干砌法”建造,石板层层相叠,不用泥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1]

毛泽东1955年12月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218~219页)中说:“有些人说,在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上,几年以来,似乎可以看出这样一条规律,即在冬季是提倡发展的,一到春季就有人反冒进了……他们说:'叫办也是你们,叫散也是你们。'叫散,富裕中农高兴,贫农发愁。湖北的贫农听了停或散的消息,感到‘冷了半截',有些中农则说:‘等于朝了一次木兰山'(湖北黄陂有个木兰山,山上有一个农民高兴去朝拜的木兰庙)。"毛泽东没有上过木兰山,但知道黄陂有个木兰山,可见木兰山的声名,全国皆知。

木兰山道观木兰山道观(5)木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距武汉市50公里,是大别山脉南麓的高峰之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石一木,一宫一殿,无不和千古流芳的木兰息息相关。唐代名诗人杜牧曾游历木兰山,赋诗留痕: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高度赞扬了木兰将军女扮男装,奔赴沙场英勇杀敌的高风亮节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木兰山为大别山余脉,海拔581.1米,个把钟头时间,便可登临山顶,来个“会当凌绝顶”。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话,用来形容木兰山,实在再贴切不过。因为早在隋、唐时代,木兰山就有佛、道活动,被宗教人士视为香火圣地。及至如今的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前来木兰山叩拜抢烧头柱香的香客信徒,人如潮涌,络绎不绝。香客可谓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不仅有附近安徽河南等省份,更有些是来自距离遥远的福建广东等地。壮观虔诚的场面,不得不令人叹服,木兰仙山,灵感四方,美名在外,魅力非凡。

木兰山道观木兰山道观(5)

木兰庙会

木兰庙会木兰庙会有山必有庙宇。庙宇是宗教首领传播教义、祭祀神灵的场所。木兰山有佛、道两教,两教人员和平共处。其他地方也有佛道一山和平共处的现象。千百年来,山上香火不断。宗教活动最负盛名的要数木兰庙会。

黄陂道教有两大流派,一是正一教,一是全真教。正一教的道士信奉张道陵(即张天师),不出家,可以结婚生子,在民间“画符念咒,降妖驱鬼,唱道斋醮,超度亡灵”,分布甚广。全真教道士超世脱凡,隐居深山道观修炼,以图得道升天。

全真教于唐、宋时进入木兰山。他们大兴土木,建造道观宫殿,香火渐旺。明清以来,亮子会组织遍布民间,影响尤其深远,不仅黄陂城乡各地有亮子会,本省的天门、仙桃、孝感、大悟、广水、应城、汉川、新洲、红安、麻城、随县、枣阳等24个县市有亮子会,而且四川、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山西等省的一些县市也有亮子会的组织。大的亮子会有千余人,小的亮子会也有百人左右。

木兰庙会(亮子会)信奉亮子菩萨。亮子菩萨的真身是明朝永乐太子(即真武大帝)和他率领的五百御林军(即灵官)。亮子会以自然村或联村为单位,由头人主持。头人每年挨家沿户轮换。平时,头人把浮雕或泥塑的亮子菩萨和灵官供奉在家里,祭以香火。农历八月初一至次年二月底,先后率道众、信士朝拜木兰山,祈求风调雨顺,弭灾免祸,或是求子、求财、求福、求寿、许愿还愿,等等。

亮子会始于明代后期。木兰山道家按照皇城格局扩建古金顶,仿效当年永乐太子率五百御林军农历八月入武当山修道的宗教仪式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届会,吸引道众和善男信女朝山进香。各个庙、观均有固定的香客群众。每年农历七月中元节后,道人下山请客,同头人商定上山的日期、人数、饮食等事宜。

七月底,由头人发起,联系香客做好准备工作。上山前戒斋3日,上山时列队而行。各地亮子会分东西两路上山。西路香客首先朝拜县城西的木兰第一宫(原汽车站旁),然后上山。到了木兰山脚的“仙河”(滠水),要焚香进表、跪地叩首、高声诵佛。并列河边捧水洗眼,祈求心明眼亮。然后涉水过河。登山后又叩跪诵佛,头人领唱“南无——救世主”,众香客齐声接煎:“无量寿佛”。一直礼拜到准提阁(山脚庙宇)停下,由随行道士在阁里做一场法事后上好汉坡,三步一拜,九步一叩。此时,鼓乐齐鸣,声震山谷。

东路香客进入木兰川(柳林河)至东泉唐,上到凉亭作短暂休息后到莲湖,从正门上大佛殿磨针涧,入朝圣门,到雷祖殿后再行休息。

木兰山道观木兰山道观(5)这时,所有香客都必须以艾蒿薰身,换上新鞋新袜,然后再三步一叩,九步一拜,诵佛登上南天门,并依次到各庙宇中进香朝拜,唱蘸祈祷,抽签许愿,做专场法事。到木兰宫就唱木兰蘸,到玉皇阁就唱玉皇醮……最后在金顶大殿上做大法场,唱祖师蘸。法事完毕,各会香客回到素有往来的宫观住宿。翌日争相早起,伫立庙前静候开门,抢烧头香,以求大吉大利。

烧罢香,朝山祭礼活动才告结束。众香客可自由活动,游山观景,购物置货,收集山上的有趣的石、草等,名之曰仙草、仙石、仙物,如获至宝,迎奉回家,“治百病”、“镇万邪”。

众僧对施主香客极为尊重,上至道主、住持,下至道人、僧侣,待香客为上宾;尤其是对往来甚密的施主,更是热情有加,因为各方施主不仅进献油、粮、布疋,捐功德钱,有的还贴金、修庙。

朝山进香活动从头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延续到次年的二月底。民国时期,每年朝山进香的有10万之众。高潮期间,一天就有两万人。俗话说:“百人闻道,十人信道,一人得道”。信者,如痴如迷;随大流者,大有人在。尤其是黄陂人近在腿尺,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迷信者更少,故有“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之说。

典故

木兰山,曾称牛头山、青狮岭。唐贞观后为褒奖巾帼英雄木兰将军而先更名见明山(含木兰将军剖腹自杀以明心迹之意),后定名木兰山。山势挺拔巍峨,翠峰碧立。分南北两山,北山突兀向天,南山逶迤浑圆,中间一块山腰盆地。远远望去犹一头仰天长啸的巨狮,在它腾空飞跃之时,猛地一抖神威,似乎一跃之间,就要飞上九天。因状如狮吼,青狮岭就是这样得名的。

这里的山、水、花、木、宫、殿、阁,几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兰将军息息相关。据传古时有位姓朱名异,字寿甫,号天禄的小官,家住在山北10余里的双龙镇,因年逾半百无后,常登山求嗣,归而生一女,取名木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及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凝,不雅修饰……"汉文帝时会匈奴入侵,军书迭至,“寿甫苦于赢弱不堪远征,日夕忧虑。木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妆,代父从征。"“一十二载,立功异域",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乞归故里,死后葬于木兰山北的将军庙下。《黄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踪积小》、《名胜志》均有类似记载。乡人为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墓前竖立“木兰将军之墓"的石碑,并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山上建了木兰殿、木兰将军坊。

从此木兰山名声大震。正如明代诗人徐承颐所写:

未有木兰先有山,

山名偏借木兰补;

木兰与山名俱在,

山并木兰争万古。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寻幽探胜,络绎不绝。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唐代大诗人杜牧游览木兰山时,曾写下《题木兰庙》,诗云: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体现了人民对木兰将军的敬仰和怀念。

山以木兰将军而增色,地因木兰将军而钟秀。山上山下至今还保留这位巾帼英雄的许多胜迹。如山峰之南的祈嗣顶,是奉祀木兰将军的地方,玉皇阁传说是木兰凯旋、朝廷赐冠之所。还有壁直如削的舍身崖,凌空兀立的好汉坡、状若太极的棋盘石,永不枯竭的蘑针涧等30多处胜景,一处一个优美生动的传说故事,听来耐人寻味。

花木兰

随着美国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在全球上映,中国家喻户晓、流芳千古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更是名播寰宇。而神州大地一个关于木兰身世、故里、生卒年代的话题也再度被提起。近几年,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通过钩沉史迹和实地探查得出结论:她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距木兰山北数里之遥的姚集大城潭村 (古代称双龙镇)。《南齐书·州郡志》载:南齐司州安蛮左郡辖七县,第一个便是木兰县。梁陈时期一度变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称此名。辖区包括今黄陂北部和相邻的红安县西南。以人名作县名的古今有之。如此推及,至迟在南北朝时,就已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将军的故乡了。

关于花木兰的出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原来朱天禄退役后在家赋闲,男耕女织倒也生活自在。只是年过半百还没有一男半女,一想到这事老两口常是闷闷不乐。后经观音寺中醉月和尚的指点,朱天禄和赵桂英经常到青狮岭焚香祭神,求菩萨保佑。这一天,朱天禄到南山祈嗣完毕,十分疲劳,就来到一棵木兰树旁靠着,不知不觉进入梦乡。这时花丛中走出一个人来,带着笑意,由远至近。那人问:“你认得我吗?”朱天禄忙点头:“我认识,你是玄帝爷。”接着玄帝告诉朱天禄,说汉室要人辅助,上帝要选真仙下凡,为汉室建功立业。念他夫妻诚意祈嗣,打算将这真仙降落他家。并要他善管善教,让他多习书文,勤操武艺,成就一番事业。朱天禄大喜,忙说:“请玄帝爷放心,只要降落我家,不管是男是女,定要好好教养,让他成龙成凤。"玄帝爷见朱天禄答应了他的要求,就手捧一个小孩递给朱天禄。过了一会,玄帝走了。朱天禄急了,向玄帝爷追赶:“玄帝爷,你莫走哇!你赐给我的孩子呢?"这一喊,朱天禄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说来也巧,过后不久,朱天禄的妻子果然怀了孕。第二年的四月十八日,朱天禄家里突然四壁发亮,满屋生辉,一股奇香扑鼻而来。过了一会,这个婴儿呱呱坠地了。朱天禄喜滋滋地对妻子说:“去年,我在青狮岭的木兰树下做了一个梦,如今果然有了孩子,算是圆了梦,就把这孩子叫木兰吧。"小木兰长大以后,就拜铁冠道人和丧吾和尚为师,经常在山上的塔林中习武,腾挪跳跃,舞剑抡枪。木兰认真向师傅学习,刻苦磨砺,武艺十分娴熟。

汉文帝时,北方匈奴不断进犯。帝乃下令召兵御敌。当时,朱天禄年老多病,不能应征,只是摇头叹息。当时兵制,军中不用女兵。于是木兰毅然脱女装,换戒服,代父出征,“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先在周亚夫麾下为一名小校。她智勇双全,和周亚夫一道,打下了荆赖岭,出兵雁门关。界牌岭一战杀得番兵人仰马翻,并活捉其副将索额图。因木兰屡建奇功,表奏朝廷,封为郎中令,仍驻守界牌关前五狼镇。匈奴兵败,番王坐帐,气急败坏。这时从帐后走出一女将,拱手说:“阿爹不用忧愁,请给我一万军马,我定要生擒木兰来见!”番王说:“这木兰文韬武略,厉害得很,不能小看啊!”女将气咻咻地说:“凭阿爹教我的本事,就是木兰有三头六臂我也要捅他几个窟窿。”番王嘱咐说:“带兵打仗不是儿戏,女儿可得小心啊!”

这女将名叫花阿珍,是番王收养的义女。她得了番王的将令,统领军马,不日来到五狼镇。安营扎寨后,第二天花阿珍带着本部人马,一字儿排在关下,擂鼓挑战。木兰统领人马来到阵前。只见花阿珍骑一匹赤兔马·头戴羽尾盔,身披裘衣甲胄,手握一根狼牙鞭,显得英武割悍。而头盔下那张好看的瓜子脸,艳若桃花,配上微颦酒窝,给人敏慧高雅、婉娈清丽的印象。木兰心下忖道:“好一个英武漂亮的番女。”木兰也是女儿身,见了花阿珍,英雄惜英雄,只想收揽这样一将才,不想真刀真枪伤害于她。木兰问道:“你们匈奴,到我大汉来做什么?”花阿珍道:“汉王欺我北番,屡屡要我纳贡献宝,是何道理?”木兰道:“大汉以德治天下,四海臣服,你西番竟敢叛汉南犯。”花阿珍见木兰是一张娃娃脸的年轻后生。心想:“父王真是衰朽了,这样一个娃娃有什么厉害?”便说:“朱木兰,不要饶舌,只要你破得了我的阵法,我便服了你。”木兰说:“不管你摆什么阵,我都敢闯!”花阿珍说:“一言为定!”木兰说:“决不反侮!”只见花阿珍立在土山之上,把令旗一挥,走出一队女子来:一个穿红的,夹着一个穿白的,一个穿青的,夹着一个穿黄的。俱是包巾扎袖,手执着明晃晃的单刀,共有二十个女子。左盘一转,右旋一回,一字儿排着。花阿珍说:“小子识此阵吗?"木兰说:“此是长蛇阵,何足为奇!"只见花阿珍把令旗一翻,众妇女又四方兜转,变成五堆,一堆四个妇女,持刀相背而立。木兰仔细一看,只见红一族,白一族,雪花桃瓣漫天舞。青一团,黄一团,好似黄莺青燕舞翩跹。错认孙武子演女兵,还疑顾夫人排成御寇。花阿珍说:“识此阵么?"木兰看了笑说:“如今又是五花阵了。"花阿珍说:“公子既识此阵,也进去破得阵走得出,才见你的本事。"木兰说:“这又何难!"一纵骆驼掣开宝剑杀进去。

两旁女子看见,如飞的六口刀,光闪闪的砍将下来。木兰急忙把剑招架。那五团女子,东拥西拦,挡住木兰去路。论起木兰的本领,这一二十个女子不难杀退。只因都是女兵,刀剑锋芒,恐伤害了她们。木兰掣开宝剑,拍一下骆驼直抢土山。花阿珍忙将令旗往后一抬,后面四五个皂衣女子,持刀直滚出来,五花变成六花。木兰忙舞手中宝剑遮护身体,且战且退。那五团女子如飞地又跟上来,四五条红锦套索,在空中盘旋。骆驼见了,长嘶一声,突出重围。这时只见花阿珍把令旗翻飞舞动,二十多个女子齐齐地一跃上马,紧迫不舍。

木兰骑着骆驼,跑进一片树林,花阿珍领着马队也冲进树林。这时,只听见树林中发一声喊。不提防斜刺里无数汉军,都是一手执着团牌,一手执着砍刀,见了马兵,皆就地一滚,如秋风扫落叶,席卷而来。花阿珍叫众兵退后,那些汉兵早滚到马前。只见女兵骑的马被砍伤,女兵纷纷落下马来,汉军一拥上前,将她们绑了,女兵后面掩杀来的番兵,早被伏兵挡在圈外,截住斯杀,番兵丢了主帅,无心恋战,纷纷溃逃。木兰将军鸣金收兵时,日已西沉。木兰回帐歇马,大家举火张灯。木兰心想:“拿下的花阿珍这一批女兵女将,老是关着不妥。”便叫手下带过来,值星兵丁早将那些女兵拥到面前。

那些兵丁见花阿珍一行番女威武俏丽,倒替她们可怜,就说:“我家将爷军法很严,你们须小心应付。”阿珍只做听不见,走进帐房。只见木兰坐在上面,众兵丁喝道:“还不跪下!”花阿珍把头发一甩,杏眼圆睁,怒目而视。木兰看了阿珍一眼,温和地说:“公主,委屈你了。”阿珍“哼”了一声:“说得好听!”木兰并不发怒,走下座椅,来到阿珍面前,动手解绑。阿珍猛一转身,唾了木兰一口唾沫:“你们汉人最狡猾,把我们绑来了,还装什么菩萨心肠。要杀便杀,何必饶舌!”木兰定定地望着阿珍:“是你匈奴犯我大汉,我们举兵平叛,是正义之师,你们要明理的,就要帮我们平定北番,永罢刀兵。”说完,又看花阿珍一眼。花阿珍这时也不由自主地抬头审视木兰,四目相对,似有所触。花阿珍不言语了,默默低下头来。木兰上前亲手为花阿珍解缚,众兵丁也一齐为女番兵松下绑。

木兰山道观木兰山道观(5)木兰邀花阿珍进帐坐下,问道:“阿珍,你老家还有什么人吗?”阿珍见问,撩动满腹心思,哭着说:“我父母在一次争夺番王的格斗中死去了。现在的番王念我孤苦伶仃,才收我为义女,为感谢父王收养之恩,故不惜此躯,效命父王。”说完,禁不住泪如泉涌。木兰见这般情景,心下恻然说:“不意北方强悍之地,有此大孝之女,木兰当拜下风啊!"并站起以礼相见。花阿珍谦逊地说:“我乃罪囚,既蒙宽宥,已出望外,哪能受将军大礼。”木兰叹了一口气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阿珍是位女英雄,侠肝义胆,令木兰倾慕不己,便对阿珍说道:“我家只有木兰一子,正少一个好妹妹,我今天和你结为兄妹,荣辱与共。怎么样?”花阿珍望了一眼木兰白暂英俊的脸庞,羞答答地说:“这实在是不敢当了。”木兰说:“我的主意已定,你不必过谦。不知你贵庚。”阿珍说:“痴长十七。”木兰说:“我一十八岁,只得占先了”说完大家对天拜了四拜,两个转身又对拜了四拜。众番女和汉营兵丁一齐喊:“祝两位将军结为兄妹!"军旅之中没有盛大筵席,只不过用些夜膳。饭后木兰安置阿珍和众女兵在另一座军帐中就寝。

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木兰和花阿珍并肩作战,如影随形,阿珍渐生爱慕之情,木兰又不能明说,只好搪塞。戍边一十二年后,木兰还了女儿身。花阿珍大惊,始知底里。木兰觉得对不住花阿珍,遂改名姓花,结为姐妹,人们就称木兰为花木兰了。

木兰山道观木兰山道观(5)关于木兰从军的史迹,成于元代至顺年间的碑文《汉孝烈将军记》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掠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功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乡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众多的史籍皆言木兰辞官弗受,愿归故里,以事双亲至终的事迹。木兰山北的将军坟上,还散布着许多板瓦碎片。板瓦为红色,略厚,饰粗绳文,是汉代的形制。又找回曾立于将军坟前的墓碑,碑文依稀可辨“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几个字。可见木兰将军故里在木兰山北,在汉代是确有其人的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