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桉图册(3)杏仁桉是Labillardière于1806首次发表于《Nov. Holl. Pl. Spec. 2: 14, t. 154》;种名amygdalina源自拉丁文amygdala,意思杏仁,暗指晦涩。
世界上最高的树是王桉(Eucalyptus regnans F.Muell.)而非杏仁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王桉通常树高70-114米。因1882年以前王桉一直是作为杏仁桉的变种Eucalyptus amygdalina var. regnans F. Muell.存在,故当时俗称杏仁桉。中国自1890年开始引进桉树[3],由于当时信息不通畅,中国国内多个读物一直沿用杏仁桉,属于误称,故世界上最高的树是王桉。
杏仁桉树(5)杏仁桉(Eucalyptus regnans)或称杏仁香桉。属桃金娘科,生长在大洋洲的半干旱地区。它的树干没有什么枝杈,笔直向上,逐渐变细,到了顶端,才生长出枝叶。这种树形有利于避免风害。
杏仁桉树一般都高达100米,其中有一株高达156米,树干直插云霄,有五十层楼那样高。在人类已测量过的树木中,它是最高的一株。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可是在高大的杏仁桉树下却几乎没有阴影。因为它的树叶细长弯曲,而且侧面朝上,叶面与日光投射的方向平行,犹如垂挂在树杈上一样,阳光都从树叶的缝隙处倾泄了下来。
杏仁桉树基部周围长达30米。这样高大的树木,地下的根也扎得又深又广,便于吸收足够的水分,防止大风把树刮倒。树干笔直,向上则明显变细,枝和叶密集生在树的顶端。叶子长势颇奇,一般树叶是表面朝天,而它的叶是侧面朝天,像挂在树枝上一样,与阳光的投射方向平行。这种特征是为了适应气候干燥、阳光强烈的环境,减少阳光直射面积,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杏仁桉树干笔直、树基粗大,树根扎得又深又广,吸水量特别大,有“抽水机”的雅号。
杏仁桉虽然高大,但种子却很小,每粒约为1-2毫米,20粒种子才有一粒米大。可是它生长极快,是世界上最速生的树种之一,五六年就能长成10多米高,胸径40多厘米的大树。
杏仁桉杏仁桉会长出木质块茎,在幼苗基部附近开始发育。拥有嵌入的营养芽,该物种在树冠被破坏后再生(例如火灾)。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寒流的伤害。如果温度波动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原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中部和东北部。
冬末至早春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播种。来自高海拔的物种在2℃时会经历6-8周的冷分层。一旦第二组种子叶子长出,就可以将幼苗放入单独的盆中,如果留得比这更长,可能不利于移盆。在初夏的时候把其种到固定位置,在第一个冬天给它们一些越冬保护,使它们免受寒冷。种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种,在次年春末将幼树种植在最终位置,种子有很长的生存力。
杏仁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杏仁桉图册(4)杏仁桉的木材是制造舟、车、电杆等的极好材料。树木中还能提炼出有价值的鞣料或树胶。
叶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用来炼制桉叶油,有疏风解热、抑菌消炎、止痒的医疗作用。桉叶糖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桉叶油,有清凉止咳之功。
杏仁桉图册(3)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截至2019年,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广,已知有2000多株。
濒危原因:由于与农业和城市化相关的砍伐和耕作,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减少。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砍伐应该是该物种的主要恢复目标。还需要使用当地种源苗木种群和栖息地本土的适当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
杏仁桉图片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在纬度过高、海拔过高、坡度过陡的区域种植桉树,导致桉树生长不良或受灾严重。
二是造林地选择不正确。有的在江河源头、重要水库、自然保护区、城市功能区等生态重要区域连片种植短轮伐期桉树速丰林,对水土保持等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在交通干线两旁连片种植桉树纯林,林相单调,影响景观。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学。以短轮伐期经营模式为主,3-5年即采伐利用。只种植生长量较高的单一品种。有的采取炼山整地、全垦整地,过量施化肥、除草剂导致地力快速衰退。[3]
其他“植物世界的吉尼斯纪录”:最古老的树——银杏(2.7亿年前就开始出现);最高的树——杏仁桉(澳大利亚草原,最高达156米);最粗的树——百骑大栗树(西西里岛,直径可达17.5米。周长55米);最轻的树——轻木(盛产厄瓜多尔,比重只有0.1-0.25);最稀有的树——普陀鹅耳枥(普陀岛上,全世界仅有一株);树冠最大的树——榕树(广东天马河边,树冠覆盖约15亩,成为“小鸟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