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观潮
作者:毛泽东
1957年9月7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党的文献》一九九三年第六期。
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
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
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
(观潮)指观赏浙江省钱塘江口的涌潮。钱塘潮以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所见最为壮观。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一日(即阴历八月十八日),曾乘车去海宁七星庙观潮。
(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钱塘江涌潮袭来时,波涛汹涌,如闻「十万军声」。
1957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继续健康发展的形势下,于整风过程中出现所谓“大鸣大放”的局面,但总的看来形势还是好的,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全面展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安定。9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时适逢是钱塘江传统的观潮节,毛泽东及其随从人员轻装便服,到最佳的观潮地盐官镇。这里人山人海,他们只得改到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这天,天气晴热,毛泽东在警卫人员临时搭起的小帐篷内小憩。钱塘江涌潮时,毛泽东就步出帐篷眺望。只见涌潮汹涌,海塘相撞,层层浪花,仿佛千堆雪。毛泽东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渐渐地平静,他又才回到椅子上,问警卫员潮水是怎样形成的,又将月球潮汐的理论向他们讲了一遍,并且说:“南宋的时候,钱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了。现在钱塘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宁,再过几百年,海宁也要看不到潮了。”(参看《毛泽东在浙江·警卫毛泽东的日子里》)后来,他又面对钱塘江凝视、思考,吟成了这首《七绝·观潮》。[2]
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