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花疮,病名。指生疮溃后,胬肉由疮口突出,头大蒂小,表面如花状者,古谓反花疮。
翻花疮《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反花疮候》曰:“反花疮者,由风毒相搏所为。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生恶肉,渐大有根,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反花疮。”
翻花疮是因肝虚血燥,邪毒结聚皮肤,逐渐恶变而成。以生疮溃后胬肉突出,其状如菌,生长迅速,损破后流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
基底癌细胞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鳞状细胞癌。
1.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
翻花疮2.好发于头面、下唇、颈和手背等处。
3.损害初起时为疣状角化斑片,或淡红、淡黄色结节,数周或数月后溃破,形成溃、疡,基底坚硬,边缘高起,表面如乳头状或菜花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发展迅速,破坏性大,常转移。
翻花疮5.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棘细胞瘤性增生,早期有角化珠,核分裂多见。常根据瘤细胞浸润深度,角化珠多少及异形细胞数量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
1.下疳:主要发生在阴茎及女阴,其次肛周,色泽红赤或晦黯,多由染上淫毒之气而发病,有传染性。
2.角化棘皮瘤:生长迅速,但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在6个月内,自行消失,组织病理检查可作出鉴别。
1.风毒蕴肤证:原患疮久不收功,胬肉外翻状如头大蒂小的菌,色暗,时流腥臭脓水。疏风解毒
2.肝郁化火证:皮损干涸,痂皮固着难脱,疮形如堆粟,在发怒或抑郁时病情明显加重或恶化。清肝解毒……
翻花疮3.气虚毒滞证:疮面板滞少生机,色泽晦淡,疮溃似岩石,常流稀薄腥臭脓水,疲惫无力,食少无味,面目浮肿。扶正固本、托毒外出。
翻花疮4.肝虚血瘀证:疮面久不收口,暗淡色滞,流稀薄腥臭脓水,头晕眼花,肌肤甲错,舌淡紫或有瘀点,脉细涩。化瘀养肝。
5.肝肾亏损证:肤色灰褐或灰黑,恶肉难脱,稍有触动则污血外溢,低热不退,头晕目涩,形体瘦削。滋肾养肝。
中医古籍《外科枢要》记载
翻花疮者,由疮疡溃后,肝火血燥生风所致。或疮口肉突出如菌,大小不同,或出如蛇头效,不然,虽入而复溃。若误用刀针、蚀药灸去,其势益甚,或出血不止,必致寒热呕吐等症。须大补脾胃为善。
治验
判官张承恩,内股患痈将愈,翻出一肉如菌。余曰∶此属肝经风热血燥,当清肝热,养肝血。彼遂内用栀子清肝散,外用藜芦膏而痊。
一上舍,素膏粱善怒。耳下结一核,从溃,而疮口翻张如菌,连头痛,或胸胁作胀,或内热寒热。或用清热消毒之药,年余未瘥。余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寻愈。
一男子背疮,敛如豆许,翻出肉寸余。用消蚀割击法,屡去屡大,此肝经血虚风热。余用加味逍遥散三十余剂,涂藜芦膏而消;又用八珍散倍用参、、归、术而敛。
一妇人素善怒,臂患痈,疮口出肉,长二寸许,此肝脾郁怒,气血虚而风内动。用加味逍遥前散并八珍汤而愈。
一男子项患肿,痰涎涌甚,用散坚行气等剂,肿硬愈甚,喘气发热,自汗盗汗,体倦食少。余曰∶此属足三阴亏损,当滋化源。不信,反追蚀,患处开翻六寸许,HT岩色赤,日出鲜血,三月余矣,肝脉弦洪紧实。余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五十余剂,诸症渐愈,血止三四。
复因怒,饮食顿少,其血涌出,此肝伤不能藏,肺伤不能摄也。用补中益气汤为主,加五味、麦门,其血顿止;再以六味丸加五味子常服,疮口敛至寸许。遂不用药,且不守禁而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