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苦菜滇苦菜二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垂直直伸,有分枝,生多数须根茎基部或上部被白色分叉钩状硬毛,向上毛稀或几无毛。叶几全基生,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线状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基部楔形渐窄成翼柄,长达4厘米,两面被硬毛及钩状硬毛,沿中脉及叶缘较密,边缘浅波状微尖齿、浅波状或全缘;茎生叶少或几无,线状披针形,无柄,半抱茎。[2]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单生于二叉分枝顶端。总苞钟状,长1厘米;总苞片3层,中外层小,线形、长三角形或披针形,长2-4毫米,宽约0.4毫米,顶端急尖,内层线状披针形,长1厘米,宽约2毫米,顶端急尖,全部总苞片外面沿中脉有1行短硬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舌片顶端5齿裂。瘦果长椭圆形,红褐色,长4.5-4.8毫米,弯曲,有14条稍高起的纵肋,向顶收窄,但无喙,肋上有横皱纹。冠毛2层,外层短,糙毛状,内层长,长6-7毫米,羽毛状,白色。花果期4-11月。[3]
根
根垂直直伸,有分枝,生多数须根。
茎
茎直立,自基部或下部多次不等二叉状长分枝,基部或下部被稠密或稀疏淡白色顶端分叉的钩毛状硬毛,向上毛稀疏或无硬毛或全株几无钩毛状硬毛。
叶
滇苦菜全部叶几基生,基生叶花期生存,倒披针状长椭圆形、长椭圆形或线状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5-20毫米,顶端急尖或钝或圆形,基部楔形渐狭成长或短翼柄,柄长可达4厘米,叶两面,特别沿中脉及叶缘有长或短硬单毛并兼有钩猫状硬毛,边缘浅波状微尖齿或浅波状或全缘;茎生叶小,极少或几无茎生叶,宽线形、线状长椭圆形、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稀疏微尖齿或小锯齿或全缘,基部无柄,半抱茎,两面特别是下面沿中脉有稀疏的长或短硬单毛;最上部枝叉处的叶最小,有时呈钻状。
花
滇苦菜(3)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单生于二叉分枝顶端。总苞钟状,长1厘米;总苞片3层,中外层小,线形、长三角形或披针形,长2-4毫米,宽约0.4毫米,顶端急尖,内层线状披针形,长1厘米,宽约2毫米,顶端急尖,全部总苞片外面沿中脉有1行短硬毛。
舌状小花多数,黄色,舌片顶端5齿裂。
果
瘦果长椭圆形,红褐色,长4.5-4.8毫米,弯曲,有14条稍高起的纵肋,向顶收窄,但无喙,肋上有横皱纹。冠毛2层,外层短,糙毛状,内层长,长6-7毫米,羽毛状,白色。
花果期4-11月。
滇苦菜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及灌丛中,海拔1400-2540米。
滇苦菜(3)滇苦菜分布于云南(昆明、东川、会泽、大姚、大理、丽江、维西、兰坪、昆明、永平)、西藏(亚东)。[3]
多为野生。
采集与加工: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4]
滇苦菜(3)在云南丽江还有一种毛连菜,即Picris junnanensis V. Vassil.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i. URSS 17: 457. 1955;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20 (3-4): 300. 1967.“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35厘米,下部被黑紫色或红色的硬毛,硬毛单毛状或顶端分叉的钩毛状,上部有分枝。基生叶莲座状,少数,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或浅波状锯齿,中脉紫色,下面被单毛状硬毛。头状花序3-6个生于枝端。总苞片黑绿色,边缘软骨质,有长缘毛。舌状小花黄色。瘦果长4-5毫米,有纵肋,肋上有横皱纹,顶端有短喙。冠毛黄白色。”标本未见,上录自原记载。暂作存疑。[3]
此外,嫩苗可食或作饲料,并有降血压作用。
滇苦菜,味微苦,性凉。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四季都可采集,鲜用或晒干用;适应于肠炎,痴疾,急性黄痘型传染性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痛疮肿毒等症状。
滇苦菜对锌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苦苣菜云南省兰坪铅锌矿区的野外调查中发现菊科植物滇苦菜对Zn的忍耐和富集能力。因此,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及营养液培养实验,以期鉴别出滇苦菜是一种新的zn超富集植物,为探明植物对Zn的耐性和富集机制以及Zn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种新的物种资源。
野外条件下滇苦菜对Zn的富集
自然条件下,滇苦菜对Zn的富集及根际土壤中zn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架崖山的土壤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远高于北厂矿段(p<0.05)但在植物富集金属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中Zn的全量平均值61495mg/Kg,但滇苦菜在含zn高达134973mg/Kg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长,表明它对zn的毒害具有极强的耐性。
Zn处理对滇苦菜生长的影响
营养液培养试验表明,当Zn浓度小于80mg/L,滇苦菜的生长基本正常;当Zn浓度大于120mg/L,处理6d后滇苦菜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即根尖发黑,幼叶叶尖坏死,叶片失绿发黄,生长受阻,其症状随Zn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加剧。
滇苦菜(3)滇苦菜的植物鲜重及鲜重处理前后的变化量均随Zn处理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地上部表现得更为明显。当zn处理达到80g/L,与处理前相比,植物的生物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且zn浓度越高,生物量下降越多。处理前后滇苦菜鲜重变化量各处理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但120mg/L、0mg/L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地上部与根部干重的下降趋势相同。随着zn处理的增加,地上部与根部干重的比值增加,这与东南景天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有学者指出,Zn的毒害,首先是植物的根部,特别是根尖遭受伤害,侧根发育受到严重抑制,减少了根系的生长,然后蔓延到地上部。而Zn超富集植物Thlaspicaerulescens的地上部与根部干重的比值随着Zn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其地上部比根部对高Zn胁迫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