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癌

输卵管癌

目录导航

概述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5%-1.8%。好发年龄为40-60岁,2/3病例发生在绝经后,1/3发生在更年期。其病因迄今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输卵管癌发病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因为原发性输卵管癌早期诊断困难,故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21%-44%左右。[1]

病因

1、不良生活方式:吸烟尤其是大量吸烟,可能是诱发宫颈癌和输卵管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吸烟妇女患本病的风险较不吸烟妇女增加2倍。

2、生育:部分妇科肿瘤的发生与生育有关,其发病与过早分娩、密产、多产等生育因素有关。相关阅读:

3、性卫生:不洁的性生活可引起女性生殖器官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疾病、输卵管炎症等。它们成为外阴癌、阴道癌、宫颈癌及输卵管癌的重要发病因素。

4、年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生育阶段的妇女,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少部分特殊类型的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及幼年女性。

5、内分泌:女性生殖器官是女性激素的主要靶器官,其肿瘤的发生与内分泌密切相关。现在有些女性不经医生指导,私自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补品及一些美容美肤用品,刻意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体内雌激素水平。而长期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是输卵管癌和卵巢癌的发病因素之一。[2]

临床表现

输卵管输卵管症状及体征常不典型或早期无症状,故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临床上常表现为阴道排液、腹痛、盆腔包块,即所谓的输卵管癌“三联症”。

1.阴道排液

最常见,排液为浆液性黄水,量可多可少,常呈间歇性,有时为血性,通常无臭味。当癌灶坏死或侵润血管时,可出现阴道流血。

2.腹痛

多发生于患侧,为钝痛,以后逐渐加剧呈痉挛性绞痛。疼痛与肿瘤体积、分泌物积聚使输卵管承受压力加大有关,当阴道排出水样或血性液体后,疼痛常随之缓解。[2]

3.盆腔包块

部分患者扪及下腹部肿块,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妇科检查可扪及肿块,位于子宫一侧或后方,活动受限或固定不动。肿块因液体自阴道排出缩小,液体积聚后可再增大。

4.腹水

较少见,呈淡黄色,有时呈血性。

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可确定肿块的部位、大小、性质及有无腹水等。

2.阴道细胞学检查

宫腔和宫颈细胞学检查阴性,而涂片见不典型腺上皮纤毛细胞,提示有输卵管癌可能。

3.分段刮宫

细胞学检查为腺癌细胞,排除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后,应高度疑为输卵管癌。

4.腹腔镜检查

见输卵管增粗,外观似输卵管积水,呈茄子形态,有时可见到赘生物。

5.CT、MRI检查

CT、MRI比超声检查更清晰,对分期、腹膜后淋巴结是否增大以及治疗的判断更有价值[3]

诊断

因少见易被忽略,输卵管位于盆腔内不易扪及,检查不易准确,症状不明显,术前诊断率极低而常误诊。依据检查及临床表现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输卵管癌与卵巢肿瘤及输卵管卵巢肿瘤不易鉴别。有阴道排液需与子宫内膜癌鉴别。若不能排除输卵管癌,应尽早剖腹探查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辅助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应强调首次治疗的彻底性和计划性。手术范围应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肿瘤已扩散至盆腔或腹腔,应按卵巢上皮性癌进行处理,应尽可能大块切除肿瘤,行肿瘤减灭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